高中文言文高考常见虚词(高中语文学习干货)

【以】(一)介词,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高中文言文高考常见虚词?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文言文高考常见虚词(高中语文学习干货)

高中文言文高考常见虚词

【以】

(一)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把”,“用”。

①娘以指扣门扉。(《项脊轩志》)(用)

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寡人之于国也》)(把)

③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用)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①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②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孟子。梁惠王上》)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①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过秦论》)(把...作为)

②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

③申(反复陈述)之以孝悌之义。(《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表示动作施行的时间处所。

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谭嗣同传》)(在)

②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复庵记》)

③“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汉书苏武传》)(在)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岳阳楼记》)

③臣以险衅,夙遭阀凶。(《陈情表》)

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①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

②)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③斧斤以时人山林。(《孟子梁惠王传上》)

7.表示身份,译为“凭借...的身份。”

①猥以微贱,当待东宫。(《陈情表》)

(二)连词。常用于连接名词、动词、形容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②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

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例: ①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相当于“而”)

②阙秦以利晋。(《烛之武退秦师》)

3.表示目的关系,后-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

①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门宴》)(用来)

②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来)

③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而)

④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⑤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以致)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③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其他们;之:补语的标志,“得”)

5.表修饰关系,译为“地”或不译,“着”连接状语、谓语成份。

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

②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距以骂日。(《荆轲刺秦王》)(表修饰,相当于“而”)

(三)助词

1.作语气助词,起调整音节的作用。

①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

2.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用于“上、下”、“来往”、“南”、“北”等词的前面,仍译为 “以”,或根据语意翻译,也与其他词连用,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

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出师表》)

②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张衡传》)

(四)动词

1.以为,认为,作为。

①老臣以媪(如0,老妇人)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

②皆以美于徐公。(《邹总讽齐王纳谏》)

2、用,任用。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五)名词。译为“缘由”,“原因”。

①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春夜宴桃李园序》)

(六)通假

1.通“已”,已经。

①固以怪之矣。(《史记,陈涉世家》)

②曰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荆轲刺秦王》)

2.通“已”,止。

①无以(不得已),则王(用王道统一天下)乎?

3.以为,把....作为或制成。

①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过秦论》

②铸以为金人十二。(《过秦论》

4.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①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②公子往而原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5.有以,无以,“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

①项王未有以应。《鸿门宴》)

②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

③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陈情表》)

[因]

(一)介词

1.依照,根据,表示依据的意思。

①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

②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③我欲因之梦吴越。(《梦游天姥吟留别》)

2、依靠,凭借。

①因利乘(趁着)便,宰割天下。(《过秦论》)

①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过秦论》)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

3.趁着,趁此,表时机。

①不如因而厚遇之。(《鸿门宴》)

②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

4.通过,经由,表示方式。

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苏武传》)

5.因为,由于,表示原因。

①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雁荡山》)

②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书》)

③振声激荡,伺者因此觉知。(《张衡传》)

(二)连词

1.于是,就,因而。

①因泣下沾衿(通“襟”),与苏武决(通“诀”)去。(《汉书。苏武传》)

②衡因上疏陈事。(《张衡传》)

2.连接分句,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①因爱鼠,不畜猫犬。(《犯日忌》)

(三)名词

1.译为“原因,缘由,机缘”。

①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

(四)动词

1.根据。

①故事因于世,而(因此)备适于事。(《五蠹》)

2.沿袭,继续。(沿袭)

①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

②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公西华侍坐》)

【于】(与名、代、名词性短语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

(一)介词

1.在,从,到。(引进与动作、时间有关的行为,处所)

①乃设九宾礼于庭。(《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③辞楼下殿,辇来于秦。(《阿旁宫赋》)

2.“在...方面”,“从... -中”(在..申)(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范围)

①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公输》)

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游褒禅山记》

③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3.由于,在于。(表示原因)

①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进学解》)

4.向,对,对于。(引进动作,行为有关的对象)

①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②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陈情表》)

5.被。(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表示被动)

①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③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

6.与,跟,同,或者不译。(引进、动作,行为有关的对象)

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隆中对》)

②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7.比。(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

①孔子日:“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比)蓝。(《劝学》)

③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阿旁官赋》

8.于是

①相当于“于 此”,译为“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史记。项 忌本记》)

②连词,表示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例:“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到)(《战国策 。触龙说赵太后》

9.至于。“动词 介词”

①至于 宾语,位于主要谓语前后,译为“到了”。

例“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游褒禅 山记》)

②主要谓语前或位于句首,表示时间进程发展到某一时刻。

例:至于八月,有凶。(《周易》)

③用在谓语前,引出事态发展所致结果,译为“以至于”,“到 程度”。

例:至于暂天断发。 (《新五代史伶官传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