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刘邦的成语及解释(单一个成语就知道刘邦是如何成功的)

关于刘邦的成语及解释(单一个成语就知道刘邦是如何成功的)(1)

5000年的华夏历史,就是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在这条长河之中,群星璀璨,英雄辈出。

  今天咱们来聊一位草根皇帝,他就是大汉400多年江山的奠基人和开创者——汉高祖刘邦。

  提起刘邦很多人都会说这是一个街头混混,酒色之徒,甚至说他是个市井无赖。他之所以能够问鼎帝王之位,完全是由于他走了狗屎运。

  他的对手项羽太菜了,只是一个有勇无谋的匹夫,刚愎自用,一意孤行,忠言逆耳,错失良机。本来项羽有绝对的实力碾压刘邦,也有很多机会可以擒杀刘邦,但是就是因为项羽的原因,却让刘邦一点点的逆袭,一步步的成功。结果项羽被迫在乌江自杀,而刘邦爆出冷门黄袍加身,荣登大宝。

  这样的项羽成就了那样的刘邦,实在是令人扼腕叹息。

  其实这都是对他们的片面之词,在封建社会初期,根本谈不上什么文明,也没有什么法律。约束人们的只有封建礼法和道德舆论,在这种情况下,秦末的街头无赖,市井之徒何其之多?为什么独刘邦能够荣登大宝焉?

  好运气可以有,不可能天天有!

  不错,历史上真实的刘邦的确出身贫贱,父母都是农民,年轻时候的刘邦游手好闲,无所事事,好酒好色还好赌,欠了一屁股的赌债。后来成为秦朝的一个小吏,30多岁了才混上了一个媳妇。这些的确是他不得第时的瑕疵。

关于刘邦的成语及解释(单一个成语就知道刘邦是如何成功的)(2)

但是瑕不掩玉。刘邦有很多过人之处,比方说他知人善任。

  会用人就能成事。正如刘邦所言,吾何以得天下?得力于三个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位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再比如刘邦胆大敢干,茫砀山拔剑斩蛇,由一个秦朝的小吏参加反秦的起义并被推举为起义军的领袖,亲赴鸿门宴,这些都表现出刘邦过人的胆识。

  但是这些都不是最主要的,刘邦之所以能够问鼎天下,荣登帝王之位最主要的是他胸有大志,做事不拘小节。这是他成为战略家,政治家最有潜力的内涵。

  看到秦始皇出巡的车驾精美华丽,八面威风,刘邦就敢想:大丈夫就该如此!吕公到沛县定居和县令要好,很多人都来拜谒,刘邦也来凑热闹,萧何说贺礼1000以下的不得上堂就坐,一文钱没出的刘邦却谎称出钱一万混到贵宾席上大吃二喝起来,这还不算,最后吕公还把女儿给了他。

  这种事恐怕只有他刘邦能干得出来。

关于刘邦的成语及解释(单一个成语就知道刘邦是如何成功的)(3)

但是这还不是最经典的。

  刘邦与项羽相争于河南,东城与西城只有一涧之隔。刘邦的人马据西城,项羽的人马据东城,两军对峙数月。刘邦的人马断了项羽的粮草。项羽害怕了于是抓了刘邦的父母,在城下架起了油锅,逼迫刘邦开城投降,否则扬言要把刘邦的父母给烹食。

  面对城下热气腾腾的油锅和五花大绑着要下锅的父母,一般人估计早就堆了,看看人家刘邦是怎么做的。

  刘邦在城头上哈哈大笑对项羽说,我们俩是结拜兄弟,我的父母就是你的父母,倘若真的要把父母煮吃了,请分一杯羹给我,言毕拂袖而去。

  成语分一杯羹的典故就是这么来的。

  刘邦这一招,项羽懵了。人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于是项羽便不再拿刘邦的父母说事。刘邦此举不但救了自己的父母,还成就了这一战的最后胜利。

  有的人可能会骂刘邦寡恩无义,为了江山而不顾自己的父母,这就太肤浅了,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倘若刘邦像常人一样,方寸大乱,哭哭啼啼,真的开城,不但救不了他的父母,他也得被项羽所杀。那历史就得改写,就没有了他刘家400多年的大汉江山。 

  一个人的格局有多大就决定他能成多大的事。

  畏畏缩缩,患得患失,心中容不下一点小事,斤斤计较,蝇营狗苟,这样的人一辈子也不可能轰轰烈烈,再好的机会摆在他的眼前,他也抓不住,也不可能做出惊天地泣鬼神之事。

  刘邦之所以是刘邦,归根结底是由他的胸怀格局决定的。你说呢?

关于刘邦的成语及解释(单一个成语就知道刘邦是如何成功的)(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