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吃蚕豆的人有可能有蚕豆病吗(蚕豆并非人人都能吃)

蚕豆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物,也是孩子们偏爱的一种小零食,然而却有孩子因为食用蚕豆而引发蚕豆病,严重时可危及患儿生命。真的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吗?近日,北京华信医院(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门诊就接诊了这样一位小患者。

这是一名2岁男孩,孩子面色苍黄,巩膜黄染,口唇苍白,家长焦急地告诉医生:“孩子呕吐、腹痛两天,精神状态不好,而且排尿也不正常,颜色像酱油,吃了止泻、止吐的药物后病情也没有改善”。儿科门诊樊莎莎主治医师接诊了该患儿,仔细询问病史及查体后综合分析孩子有重度贫血貌,伴黄疸、呕吐、腹痛,酱油色尿,考虑“溶血性贫血”?再仔细追问病史,最近孩子吃了什么特殊的药物或者食物?家长告知孩子发病前一天吃了零食——蚕豆,经验丰富的樊莎莎大夫考虑蚕豆病可能性大。立即完善血、尿常规及肝肾功及直接Commb试验等化验,结果提示患儿存在重度贫血(血红蛋白仅51g/L),伴大量血红蛋白尿,以溶血性贫血、蚕豆病收入普儿病房。

在刘霞副主任医师带领下,普儿团队制定了周密的诊疗计划,给予心电监护,严格记录24小时出入量,紧急输血并给予水化碱化尿液、抗炎、抗氧化、抗感染等一系列治疗。在治疗的同时,积极寻找病因,完善必要的检查化验以明确诊断,入院10小时左右患儿排尿颜色明显变浅,入院39小时尿液颜色正常。入院3天后化验结果回报G-6-PD荧光斑点试验异常无荧光,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降低(70%),明确诊断蚕豆病。经过1周的精心治疗及护理,患儿精神状态明显好转,面色及口唇转红润,黄疸逐渐消退,尿色正常,血红蛋白从51g/L升至128g/L,那个哭闹烦躁的宝宝也转为听话懂事的乖宝宝,宝妈紧张焦虑的情绪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脸庞洋溢着开心的笑容。

经常吃蚕豆的人有可能有蚕豆病吗(蚕豆并非人人都能吃)(1)

01

什么是蚕豆病?

蚕豆病是一种俗称,又叫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是一种遗传性溶血性疾病,男孩的患病率比女孩高,儿童发病率高。在我国,此病主要见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方各省:云南、海南、广东、广西、福建、四川、江西、贵州等省(自治区)的发病率较高,北方地区较为少见。

02

蚕豆病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因缺乏G-6-PD,患儿的红细胞容易受一些氧化因素的影响,而蚕豆中就含有氧化活性成分,进食蚕豆消化吸收进入血液会使红细胞膜的脆性增加,在通过肝脏、脾脏的血窦(毛细血管)时无法灵活“变形”而发生破裂,进而引起溶血发生。蚕豆病也不仅仅在食用蚕豆后才发生,在服用一些药物后也可诱发。

03

蚕豆病有哪些临床表现?

该病发病急剧,潜伏期由2 小时到15天不等,一般为l~2天。前驱症状:全身不适、头晕、倦怠、乏力、纳差、恶心、呕吐、腹痛、发热等,持续l~2天。急性血管内溶血性贫血表现为迅速出现面色苍黄、黄疸、尿色深或酱油色尿,部分病例可有肝脾肿大。重症病例出现全身衰竭:重度贫血、嗜睡、休克、惊厥、昏迷及急性肾功能衰竭等,如不及时治疗,可引起多脏器功能损伤,甚至危及生命。

04

蚕豆病患儿平时有哪些注意事项?

忌食蚕豆;衣物切勿有臭丸或樟脑气味;切勿胡乱服用中药,尤其是川莲、麻黄、腊梅花、金银花及珍珠末等。切勿乱用西药,包括常用的退热药物(水杨酸)、磺胺类药物、呋喃类药物、抗疟疾药物、水溶性维生素K、大剂量维生素C等等。如母亲怀孕,应告知医护人员有关G-6-PD缺乏的病史;就诊时,应告知医护人员有关G-6-PD缺乏的病史。

蚕豆可能是大家餐桌上的一道美食,但不是人人都适合吃的,在这里给广大家长朋友提醒一下,尤其是有发作病史的一定要注意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