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如何解开宇宙奥秘(从宇宙大爆炸解读什么是)

总则之道

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尚朴解道(上)

这是《道德经》的开篇之章,是老子对宇宙万事万物的规律进行了高度概括性的哲学描述,统领全书,后面所有的观点都包含在这其中,用这章的观点也可以逻辑推理出后面的观点。

对于“道”应该怎样来定义?我认为还是《道德经》自己对它的定义最为玄妙高深,就“道者,万物之奥”。“道”是包含宇宙本身在内的万事万物中普遍存在的规律,我们人类可以描述出来、阐明清楚的“道”,只是一些特殊的“道”,即浮于表面的“道”,而对大量的常存之“道”,我们无法认知、道明,人类只会在不断求“道”的途中,但不会到达终点。

只有当人类认知了一个事物,并且可以让它区别于其他事物时,才可以给这个事物进行命名,如原子、云朵等。但到现在为止,被我们认识清楚的事物,即可以来进行命名的事物,都还是一些特殊的、浮于表面的事物,大量的事物我们还都认识不清,但人类可以不断探索下去。

道德经如何解开宇宙奥秘(从宇宙大爆炸解读什么是)(1)

“无”,就是天地的开始。怎么理解呢?在“天地”还没有产生时,宇宙就是处于“无”的状态。我们应当怎样来描述这个“无”,才容易被大家接受理解呢?借助科学言语大家更能明白,但其实老子关于宇宙世界的产生,与当代英国大物理学家霍金的理念如出一辙,而只用了八十三个字,甚至比霍金描述得更全面。

按霍金《时间简史》中的描述:当下的宇宙世界是从一个没有空间,体积为零,温度极高,没有物质,全是能量的“奇点”发生大爆炸而后产生的,彼时能量向各个方向散开,时间开始产生,空间开始形成,体积扩大,温度降低,由于质能守恒定律(能量E=质量M×光束C2),能量经降温后,不断向物质状态转化,生成了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体—原质。

科学已经证明,在宇宙空间中还分布着一些微小的基本粒子,如夸克、中微子等,或许还有更细的原质粒子,这些基本粒子就是在宇宙大爆炸初期产生的原质,这些原质粒子已经呈现出“物质”的状态,即“有”的存在形式,怎样理解这个“有”?

道德经如何解开宇宙奥秘(从宇宙大爆炸解读什么是)(2)

就是“造化”的意思。在“物质”特有的本性—万有引力的作用下,原质粒子开始相互吸引,结合形成更大的物质,如质子、电子、氢原子,氦原子、锂原子等。这些更大的原子相吸在一起,形成宇宙星云,大量星云相吸、碰撞、熔合,形成星球,星球就是大地,大地以外的空间及天体就是天空。天空通过对大地的照射、辐射、雷电、星球撞击等,就生成了更多的物质,如无机物、有机物等。这些物质在一些星球大地上,在合适的条件下,生成了最简单的单细胞生物,并由此开始不断进化,形成了当前的万事万物,其中就包括人类这一高级生命体。

科学已经探明,大爆炸发生在150亿年前,将来随着宇宙大爆炸结束(现在还处于炸开的尾声),宇宙爆炸张力变弱,能量主体已经变成物质,物质在万有引力的相吸作用下,不断把宇宙内的物质天体相吸在一起,天体越聚越大,宇宙天体内的“物质”因质量太大,引力太强,物质挤压开始坍塌聚集,天体内核因极大的引力作用,体积越来越小,挤压导致温度升高,物质在高温、高压环境下发生核反应,物质在加速进行“核燃烧”,然后转变成能量,最后全宇宙的物质全部烧完,空间消失了,时间结束了,“有”消失了。

道德经如何解开宇宙奥秘(从宇宙大爆炸解读什么是)(3)

宇宙又变成了一个体积为零、温度极高的能量球奇点,开始准备下一次大爆炸,宇宙完成了从“有”到“无”的过程,就像人的生命一样,也是有生就会有死。从这里可以看到,在宇宙一次又一次的轮回过程中,会出现一个生命窗口期,空间科学已推论出,生命窗口期只占宇宙生命期的百分之五。可见,佛教中提到的万物都将轮回的观点是有哲学理论依据的,但在宇宙的大轮回中是否还会形成记忆,就说不清楚了,所以,老子说“玄之又玄”。

宇宙处于“无”的状态时,我们该怎么理解它,就很玄妙了:温度有多高?体积为零怎么理解?有时间概念吗?这是我们现在无法想象的。所以老子说,万物从“有”中产生而来,万物就是“有”的体现,“有”产生于“无”,有无又是相生的。老子当年怎么就断定“有”产生于“无”呢?

道德经如何解开宇宙奥秘(从宇宙大爆炸解读什么是)(4)

因为按老子“道”的规则来推演分析,宇宙间包括宇宙本身在内,没有永恒存在的东西,东西既然已经存在,就一定有开始让其存在的那一时刻,东西在处于现在“有”的状态之前,一定是处于“无”的状态,就像一个人的存在,在有老子之前,一定是没有老子的,老子不会是一直存在的。宇宙的“道”,即有无相生(或说阴阳相生)、循环往复,不断在趋向平衡中运动。

万物都是从宇宙中的这个“有”传承、转化而来,所以这个“有”是万物的母体之源,万物也将传承这个“有”的特性。当万事万物处于“有”的状态时,可以对其具体参数进行观察;当万事万物处于“无”的状态时,就很玄妙了,各种可能性都存在。

一个杯子空的时候,就有了成为各种杯子的可能:装酒就是酒杯,装茶就是茶杯,装咖啡就是咖啡杯。那已经装了酒、茶、咖啡的杯子,在空间上就属于“有”的状态了,就可以看装了多少茶、多少酒、多少咖啡,以及什么茶、什么酒、什么咖啡等。

道德经如何解开宇宙奥秘(从宇宙大爆炸解读什么是)(5)

“有”从“无”中来,所以有生于无。一个人能让自己处于“无”的状态,才有可能装入各种可能的“有”,此“有”不去,它“有”就进不来。能倒空茶,才有可能装入酒;能清空酒,才有可能去装咖啡。同理,固执而放不下自我的人,终将难当大任,所以“无”比“有”大。

“有”与“无”,或“阴”与“阳”,是同时自动对接出现的。就像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不可拆分,永远同时存在,只要说出“正面”这个概念,“反面”说不说都已经存在了,其实表述的是一个事物,只是事物有两面性而已。

所以说,“有”不出现,“无”就无从谈起,“阳”不存在,就没有“阴”这个概念。再比如:我们说他是个“男人”,是因为对应有“女人”这个概念存在,我们不会说这块石头是个“男石头”,因为没有“女石头”这个概念,“男石头”之说也就没有意义。

万事万物的“有”“无”之辨是很玄妙的认知,是理解、掌握万事万物之“道”的总入口。如果能够充分理解并熟练掌握这个“有”和“无”的抽象工具,在后面分析“道”的原理时,我们就能够快速领悟。

-END-

弘扬道法 功德无量

感谢关注!欢迎转载和分享!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