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西墙挂金枝玉叶 千朵万朵压枝低

清明节假期,全北京的人好像都在赏花,朋友圈里更是花团锦簇。各大媒体还推送了北京赏花圣地,您知道老北京人赏花奔哪儿吗?今儿咱们就请赵振华老师给咱们讲讲——右安花畦。

站在右安门外,放眼望去尽是自然风光,浑然天成。所以,自古以来右安门外就有“右安花畦“一说。花畦,又称“花池子”,就是说右安门外就像一个大花池子。

其实右安门外不但自然风光漂亮,而且自古以来, 右安门外的水就特别好。据清朝道光年间写成的《鸿雪因缘图记》里记载:十里草桥,方十里,皆泉也。指的就是右安门外的草桥,书中还说草桥众水所归,钟水田者资为利。有莲池,香闻数里。

又据清朝孙承泽写的《春明梦余录》也写着:泉源涌出,为草桥河。这就是说,以前的这里到处都是泉眼,泉水汇合到一起就是草桥河。

这里不但水好,而且土也特别好,这里不是黑土地,全是上好的黄土,所以这个地方比较有名的地方就叫黄土岗,有好水,有好土,是最适合种花儿了。《鸿雪因缘图记》载:前后十八村,泉甘土沃,养花最宜,故居民多以种花为主。这里的十八村,就是指草桥、黄土岗、樊家村、白盆窑一带。

为什么西墙挂金枝玉叶 千朵万朵压枝低(1)

1920年代,右安门城楼北面,在城里往南拍摄,透过城楼门洞可以看到箭楼门和城外。

为什么西墙挂金枝玉叶 千朵万朵压枝低(2)

1920年代,右安门箭楼南面(瓮城外)。

其实根据史书记载,这里种花的历史可追溯到两千年以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从汉到隋唐,从辽金到元,右安门外的很多人家都是以花卉的种植为业,特别是到了元代,这里的花卉种植已是颇具规模,基本上占据了北京城绝大多数的鲜花市场,据称草桥万柳园内“名花万木,为京城第一”。

到了明清两朝,逛庙会已经成为北京人的时尚,而北京各个庙会的鲜花市场,基本上被右安门外种植的鲜花所占领了,包括最为知名的“五大庙会”,就是:隆福寺庙会,护国寺庙会,白塔寺庙会,土地庙庙会和花市火神庙庙会!

一听这五大庙会的名称,大家可能以为这五大庙会之中,一定是花市火神庙庙会中卖鲜花的花农最多,规模最大。其实可不是这样的,花市火神庙庙会不卖鲜花,这里制作和销售纸花、绢花、绒花而出名的。当时有天下绢花出北京,北京绢花出花市的说法。

为什么西墙挂金枝玉叶 千朵万朵压枝低(3)

花市大街旧街景

要说销售鲜花规模大、品种多,还得说是土地庙庙会。首先说土地庙的地址在宣武门外下斜街,早先叫槐树斜街,这里距离右安门非常近,所以每个月的初三、十三、二十三日,这三天开庙的日子,花农们都要带着最新鲜、最漂亮的鲜花来这里销售,相比之下,这里鲜花的数量之多、品种之全,远超其它的庙会,姹紫嫣红,五彩缤纷,深受京城各界人士的喜爱。

北京城里的居民,不但喜欢在庙会上买右安门外的花农种植的鲜花,而且还愿意在春天郊游踏青的季节到右安门外去观赏花卉。

春季出城踏青,是京城文人墨客和富贵之家的传统,由于北京周边比较知名的适合春天郊游踏青的山水风景基本上为皇家或贵族们占据了,所以城里的老北京人到城外踏青可去的地方并不多,一般城里东半部的人喜欢去“菱角坑”就是位于北京朝阳门外迤北护城河东岸的一个大湖,它三面环水,西依护城河,因坑里生长着菱角、莲藕、老鸡头等水产品,而其中最多的是菱角,这大概就是“菱角坑”名称的由来吧。这里的天然景色优美,是比较适合春天踏青郊游的。

西城的人一般踏青是去西直门外的高粱桥一带去长河看柳,高粱桥下边的长河之水是从颐和园流过来的,绿水潺潺,清澈见底,河两岸绿草成茵,柳树更是一片嫩绿,这里确实是个春天郊游的好去处。而且在当时春天的高粱桥旁,长河两岸,有不少打把式卖艺的,练杂耍的,挑着挑子卖各种小吃的、卖大碗茶的,这既是迎合了踏青人们的需求,也是这些人赚钱的机会,而且显的非常之热闹。

老北京谚语有:“清明不插柳,红颜变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所以到高粱桥一带游玩的人,大多在长河两岸折下一些柳条,编成柳条圈,戴在头上,再用柳条做个口哨,一边吹着,一边心满意足的踏上回家的路。

为什么西墙挂金枝玉叶 千朵万朵压枝低(4)

西直门外高梁河风光

为什么西墙挂金枝玉叶 千朵万朵压枝低(5)

高梁河风光

南城的文人墨客基本上是要去右安门外赏花踏青的,曾有人作诗曰:“四月春河芍药开,千红万紫簇丰台;相逢俱是看花客,日暮歌笙夹道回。”说的是在每年的春暖花开的季节,北京城里人纷纷到 右安门外看花,所以右安门也被称作“花门”,因此就有了“右安花畦”之美誉。

来到右安门外所看到的花卉,不但比庙会里的花数量多、品种全,而且要买的话,价格也比庙会上的便宜的多。所以赏花踏青的人基本都要买些鲜花带回家。鲜花得用花盆装啊,这就让聪明人看到商机了,原来这个地区有个窑场,而且是给朝廷烧制瓷器的窑场,后来朝廷看到这里烧的陶瓷没有景德镇烧的精美,就把这里的瓷场放弃了,瓷场立马就没生意了,有一户姓白的烧瓷人,正为没有生意发愁呢,一看,花盆有市场啊,而且需求量巨大,就放弃烧制陶瓷制品了,开了个窑口,改烧各种花盆了。嘿,供不应求啊,一下就发了家了,后来连这个村都改叫白盆窑了。直到现在,这个村子还在,还居住着几户白姓人家。据说他们就是烧花盆的白家的后代。

再后来,右安门外的黄土岗地区种的花最好,大家就称呼黄土岗为花乡,这个称呼逐渐就名声在外了,到了解放初期,国家各大机关、部委,种花的人,花把式基本都来自黄土岗地区 。

1958年8月28日,在人民公社、大跃进运动中,这个地区成立了政社合一的上游人民公社,下设四个大队39个生产队。1959年元月,这个上游人民公社就改名为黄土岗人民公社,公社设立了园艺大队,专门从事鲜花生产。当时这一地区的花卉生产蒸蒸日上,给公社集体带来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京郊农副业生产的一个亮点,常有国家领导人和外国友人到这里参观。

到了改革开放之后,为了更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提高黄土岗的花卉的知名度,经市区政府批准,在1987年5月,把黄土岗乡改名为花乡。这是曾经的一段历史,也是北京城南花乡名称的一段来历。

主讲人:赵振华,网名“一把驳克枪”。退休前从事企业管理工作40年,是地道的老北京人(在北京居住了十余代、四百年)。受家庭熏陶,他从小喜欢北京文化,近30年来收集老北京照片一万余张、老北京歇后语近千句、老北京俗话近千句、老北京歌谣数百首。

(原标题:千朵万朵压枝低,老北京人看花奔哪儿?)

来源:北京日报·旧京图说

流程编辑:u018

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