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诗的创作风格及内涵(古典诗歌史上的另一座高峰)

与唐诗相比,宋诗并不是“莫能继焉”,而是别开生面,在唐诗之后,成就了古典诗歌历史长河中另一座高峰。

钱锺书、缪钺两位先生比较唐宋诗的特点:

钱锺书先生说:“唐诗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以筋骨思理见胜。”

缪钺先生说:“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

简而言之,宋诗有两大特点:

一、许多诗人兼具学者的身份。他们将深沉的哲理融于诗歌,或是借诗歌纵横议论,为宋诗添上了深湛的理趣;二、印刷技术的进步为宋人读书提供了物质基础,诗人博览群书,典故便信手拈来,也为宋诗染上浓浓的书卷气。

宋代诗人名家辈出:

欧阳修,引领诗风变革,格调高而命意深;

苏轼,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

黄庭坚,诗风瘦硬奇拗;

杨万里,倾心自然风物,“诚斋体”独具特色;

陆游,一生创作颇丰,题材广泛,风格多样……

2018年8月,定价48.00元

《历代名诗鉴赏·宋诗》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 编

名家赏宋诗

1

春日登楼怀归

寇準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

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

【周慧珍鉴赏】

这首五言律诗,有人认为“当是莱公谪外时所作”(见王文濡编《历代诗评注读本》上册),其实不然。它作于寇準二十岁左右的青年时期。全诗前三联写春日登楼见闻,尾联由见闻而怀归。由于写景是全诗的重心,因此读者的注意力也多被这对仗工稳、生活气息浓郁的二联景句所吸引。尤其“野水”一联,妙手偶得,浑然天成,更博得了人们赞赏。宋僧文莹《湘山野录》以为它“深入唐人风格”。

宋诗的创作风格及内涵(古典诗歌史上的另一座高峰)(1)

2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陈邦炎鉴赏】

苏轼于神宗熙宁四年(1071)到七年在杭州任通判期间,曾写了大量咏西湖景物的诗。这是最脍炙人口的一首。诗的上半首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的晴姿雨态。下半首诗里,诗人没有紧承前两句,进一步运用他的写气图貌之笔来描绘湖山的晴光雨色,而是遗貌取神,只用一个既空灵又贴切的妙喻就传出了湖山的神韵。王文诰在《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中称这首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名篇”。其特点之一是概括性特别强。它写的不是西湖的一处之景或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的全面写照和全面评价,因而它就具有超越时间的艺术生命,一直到今天还浮现在西湖游客的心头,使湖山因之生色。

3

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枝,

欣然会心,为之作咏

黄庭坚

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轻盈步微月。

是谁招此断肠魂?种作寒花寄愁绝。

含香体素欲倾城,山矾是弟梅是兄。

坐对真成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

【陈祥耀鉴赏】

黄庭坚被卷入新旧党的斗争后,曾贬谪四川的黔州(治所在今彭水)、戎州(治所在今宜宾)数年,建中靖国元年(1101)五十一岁时,奉召自四川回到湖北,乞知太平州(治所在今安徽当涂),在荆州(今属湖北)沙市候命。此诗为沙市过冬时之作。这年冬天,作者写了四题有关水仙花的诗,以本诗为最著。在它题中,作者用梅花、兰花等来和水仙比较,这首诗却用人物作比。所谓人物,是传说中的洛神。前面四句,是扣住水仙本身的描写;下面四句,从水仙引来山矾、梅花,并牵涉到诗人本身,作旁伸横出的议论和抒情,意境和笔调都来个大的变换。纪昀《书山谷集后》说庭坚的七言古诗:“离奇孤矫,骨瘦而韵远,格高而力壮。”这一首诗,从整体看,是“离奇孤矫”;从前半看,是“骨瘦而韵远”;从后半看,是“格高而力壮”。

宋诗的创作风格及内涵(古典诗歌史上的另一座高峰)(2)

4

春日五首(其一)

秦观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冯海荣鉴赏】

这首七绝,以运思绵密、描摹传神见长。春日大地,经过一夜细雨的滋润,春色更浓,各种花卉草木,千姿百态,穷丽极妍。对这特有的自然美,诗人没有作全面描摹,而是把镜头的焦点对准了庭园一角,摄下了一幅雨过初晴的精巧画面:琉璃瓦,浮光闪闪,犹如碧玉。那一株株芍药花,灿然盛开,由于水珠的重压,似在含泪欲泣,显得凄艳欲绝。蔷薇攀附着其他树枝,如佳人娇卧无力,百媚自生。在这里,有远景有近景,有动有静,有情有姿,随意点染,参差错落,描写生动细腻而又轻柔;在意境上以“春愁”统摄全篇,但通篇不露一“愁”字,读者则可以从芍药、蔷薇的情态中领悟到。

5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何满子鉴赏】

李清照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位女词人,她的诗作传世很少,这首五言绝句却是一首名作,传诵很广。诗意明白爽朗,所用的项羽故事,也是人人所知的熟典。这其实是一首借古讽今、发抒悲愤的怀古诗。李清照之所以有如此沉痛悲愤的感情,是因为她本人正是在朝廷败逃的情势下被弄得家破人亡的。靖康之变迫使她丢弃了珍贵的图书文物而南奔。作为金石家和藏书家的丈夫赵明诚之死,和辛苦积聚的文物全数丧失,对她打击极大。李清照自己更因此而颠沛流离,尝尽人间艰辛。这种怨愤也正是当时千万蒙难人民共同的怨愤。因此,此诗不仅是发抒了个人的悲愤,又是广大百姓的心声。

(以上节选自《历代名诗鉴赏·宋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