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让成长有意义(学习可以使我们少生气)

学习让成长有意义(学习可以使我们少生气)(1)

七情六欲中,有一种情绪叫怒,换一个词叫“愠”。通俗的话讲叫生气。每个人都有过这种体验。可是很少有人思考过,人为什么会生气。又怎样可以让人少生气,甚至可以不生气。

1

  有一种最简单的生气的原因是来自于看见他人做了不适当的行为。比如明明规定要将垃圾扔进垃圾箱,但有些人就是做不到。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我们也许会生气。而且我们会觉得此时自己之所以生气,完全是因为对方引起的,对方应该为自己的情绪负责。这便是别人常说的,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但是如果往深层次去想。自己之所以会生气,说到底还因为自己的层次不够。对方的行为也许确实很糟糕。我们的认知可能在某些层面上是优于对方的,所以才可以看到对方的欠缺和不足。但如果因为对方的某个行为而生气,其实又拉低了自己的层次。使两者的层次趋向于相近。这有点类似于一个闯关的游戏。一关打到了最后,只剩一个较难的节点。通过了,就进入了下一关卡。通不过去,又会回到起点处,重头再来。而这个关于人生思想层次提升的游戏,它的一个通关难点就在于不生气。

2

  第二种容易生气的原因是因为自己被人误解。可能一个普通人在自己一生的过程中,都可能会遭遇被别人冤枉的经历。当一个人被人冤枉时,大概是最容易产生愤怒的情绪。自己明明没有做过这件坏事,为何平白无故会蒙冤受屈呢?这个时候,我们确实有足够的理由怨天尤人。现实生活中的很多人也确实是这样做的。在很多的文艺作品中,也会刻画很多受了冤屈而死的人化为厉鬼进行复仇的故事。但是如果把人的眼界再扩大一点呢?如果借用佛家的三世生命说来看人生的遭遇呢!这世上真的有什么冤屈的事吗?或许不过是我们找不到解释它的理由而使用的一个说法吧!反过来,如果一个人即使遭受了常人所不能忍受的冤屈,但却能忍受下来。依然按照极为理性的方式去应对。这可称得上是真正的大丈夫了吧。

3

  第三种容易导致生气的也是因为误解。只是这种误解跟前面的又有所不一样。第二种误解是因为一个具体的事情而误解。这里的误解更多的是思想差异所造成的误解。一个人因为持续的学习,使得自己的思想层次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这时,他的言论以及言论背后所体现的思想可能是多数人所不理解的。本来不理解也很正常,再进一步去理解也就走到了学习的路上了。但是很多人不理解而又急于去判断,得出结论。结果反而造成了误解。有些人的思想层次提升了,随之取得的成就也多了。这自然会导致内心开始变得骄傲了。而当这种骄傲一旦遭遇外在的误解时,反而比一般的人更容易产生情绪。所以孔子会讲:“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说来简单,做到不易。

4

  也许大多数人都无可避免地会遇到让自己生气的事,这个时候该怎么办呢?其实,完全可以视之为它对我们的一次提醒。它告诉我们,我们的思想层次还不足够。与其与它生气,何不加油努力,好好学习,使自己的思想得到提升,拉开与它的差距。如果条件允许,再反过来,给它些启发,让它们也得到提升。所以说,学习有让我们少生气的作用和功能。如果你时常会生气,未必是你面对的环境和人有问题,而是你该学习了。学习确实是治疗容易生气之症的良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