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前发明一个新汉字(一百年前发明一个新汉字)

一九二零年九月四日,一位中国人在伦敦发表了一首诗,诗的名字叫《教我如何不想她》:

天上飘著些微云,

地上吹著些微风。

啊!

微风吹动了我头发,

教我如何不想她?

月光恋爱著海洋,

海洋恋爱著月光。

啊!

这般蜜也似的银夜,

教我如何不想她?

水面落花慢慢流。

水底鱼儿慢慢游。

啊!

燕子你说些什麼话?

教我如何不想她?

枯树在冷风裏摇,

野火在暮色中烧。

啊!

西天还有些儿残霞,

教我如何不想她?

一百年前发明一个新汉字(一百年前发明一个新汉字)(1)

这首诗发表后,在英国华人圈引起轰动,很多人争相阅读传抄,被很多年轻人引用来表达对异性的爱慕。

可是在这首诗在中国却引起了轩然大波,不亚于一场地震。

原来在中国古代的汉语中,是没有这个"她"字的,不但没有"她",而且连"他"字都很少使用。

准确地说,"他"这个字就存在了,但是在古代的汉语中,并不作为我们现在熟悉的男性第三人称使用,而是根本不分人或者物,都可以使用,比如“他山之石”、“无他”、“他人”。

古代想要表示现在的“他”,主语大多是用“其”,“他说”就是“其曰”,“其云”;宾语一般会用“之”,“恶之”、“告之”。

五四运动前后,新文化思潮席卷全国,白话文运动也蓬勃兴起,"他"字慢慢就被大家当做第三人称,代替了古汉语的第三人称"其"、“之”。

一百年前发明一个新汉字(一百年前发明一个新汉字)(2)

可是中国传统中,一直有重男轻女思想,男尊女卑、男女有别,在任何事情上都要体现出来。

因此就有一些文人希望在文章中说到女性的时候,用一个不同于"他"的字表达出来,以区分男女。显示男人的特殊地位,希望男女在第三人称中区分开来。

当然这只是封建卫道士的想法,但是那些尊重妇女权益的人居然也赞成这样做,他们觉得这样做可以彰显男女平等,因为英语也有女性专用的第三人称单词。

不管出于什么目的,不管怎么说,造一个字,来表示专指女性的第三人称就成为当务之急,也成为许多知识分子的共识。

"五四运动"前后,很多文人觉得"伊"这个字不错,充满活力,寓意一个新的开始,比如古汉语有"下车伊始",而且这个字的读音也好听,有节奏感。

因此不少文人开始在文学作品用"伊"字来指女性,如大家熟悉的鲁迅先生一段时期的作品中就是这样运用的。

一百年前发明一个新汉字(一百年前发明一个新汉字)(3)

有很多歌曲就用"伊"来代指女性,比如《伊人》、《念伊人》、《伊人如梦》,《伊人如水》、《伊人红妆》,《伊人何处》,一听歌名,就觉得非常地美。

请看这首诗:夜深雨又落君亦梦醒、 潇潇洒凄凉伊人入梦、 闻而不见也君其独醉、 伊人何时归何其思絮。

伊人就是“她”这个人,代指女性。由此可见,"伊"这个词富有诗意,用来做女性第三人称还是很不错的。“有位伊人,在水一方”,意境很美。

也可以证明,这个词当时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深入人心。

如果把其中的伊人换成了"她","她这个人",“有位她人”,那将是多么乏味。

但是有人却坚决主张用另一个字"她"来做女性第三人称,比如文章开篇时的那首诗的作者,此人名叫刘半农。

一百年前发明一个新汉字(一百年前发明一个新汉字)(4)

刘半农先生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锋,是那个时期的知名作家,还是著名诗人和语言学家,北大研究所国学门导师、中国实验语音学奠基人,光看这些头衔,就知道此人是何等样的了得。

更了不起的是,此人还有一个非常闪亮的洋招牌——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那是他在1925年在法国巴黎大学留学时获得的,刘半农先生也是获得外国文学博士这种最高学衔的中国第一人。

刘半农是汉字改革的推动者,是汉字拼音化道路的倡导者,并且在1933年主持编纂了《标准国音中小字典》,主笔完成了语言学巨著《中国文法通论》。

正因为刘半农地位太显赫,说话分量重,影响力太大,因此刘半农创造的"她"字,后来才能在全国推行开来。

刘半农造的这个“她”,想来也是受到了英语的启发,在英语中的男他女她动物它区分的很清楚,字形不同,发音也不同,而汉语中如果只用一个“他”字在做人称代词,不仅在发音方面区分不开,甚至落实在文字上也极易混淆,带来不佳的阅读体验。他甚至还想给这个“她”赋予一个复古的读音Tuo,用于口语使用时的区别,但最终不了了之。

一百年前发明一个新汉字(一百年前发明一个新汉字)(5)

可是他发明的这个字却遭到了女权主义者的反对、攻击甚至谩骂。为什么呢?

因为反对者觉得"她"字用的“女字旁”造成了对广大女性的侮辱。比如由于封建社会鄙视妇女,把所有丑恶的东西都加上"女"字偏旁,他们认为相关丑恶现象是女性造成的。

如"奸"、"娼"、"妒"、"嫉",比如嫖娼的“嫖”字,为什么要用女字旁?为什么不用男字旁,难道不是男人才是“嫖娼”的主体吗?还有嫉恨也可以是男的,为什么会偏偏用女字旁呢?还有"奸佞",明明都是形容古代的男性朝臣,哪里有女性什么事儿?

反对的人认为,刘半农分明就是利用“职权”和所谓“权威”,表达对女性的歧视。

即使是从美学角度,也应该用"伊"做第三人称。

一百年前发明一个新汉字(一百年前发明一个新汉字)(6)

如果你真的是为了尊重女性,为什么偏偏要用这个字,想象力枯竭了吗?何况明明有个现成的,已经深入人心的"伊"字呢?

刘半农也对“伊”字做了研究,他认为这个字偏向于地区口音,缺乏全民共识,而且读音使用尤为不便,似有泛滥之嫌,“不甚调匀”。

但刘半农的支持者也一样有鲜明的意见,这个女字旁的字可绝不仅仅只有几个贬义字,更有一些相当美好的字,也是女字旁的,比如“好”、“妙”、“妍”、“娇”、“娴”、“妩媚”等等,再如人世间最亲爱的“妈”,不也是女字旁嘛。

一百年前发明一个新汉字(一百年前发明一个新汉字)(7)

不管怎么骂,刘半农先生也听不见了,他在1934年就与世长辞了,年仅43岁。

不管怎么骂、这个"她"字已经被民间乃至官方认可,终究是一锤定音了。刘半农的好友鲁迅后来也基本放弃了常用的“伊”字,开始使用“她”这个新字。文化大潮如同历史潮流,浩浩汤汤,无可阻挡地荡涤了守旧的思想学说,凡是具备流传性的东西,一定自有它的道理。

男“他”女“她”都确定在刘半农生前,其实,刘半农也曾经造了一个动物“它”字,在他生前并未流行,但在他死后,仍然获得了人们的推崇,且沿用至今。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