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夫运动精神解析(高尔夫认知体系出版附言)

《高尔夫认知体系》出版附言:以人为本、道法自然,缘道求术、循道行术。

《高尔夫认知体系》一书终于由中国商业出版社印刷出版了,印的数量很少,大家需要就上微信小程序的孔夫子旧书网或者淘宝去淘吧。

《高尔夫认知体系技术图解》一书已经完成二校在出版社等书号印刷,现在只是一些打印的样书。

《高尔夫认知体系策略心法》一书已经交出版社,估计出版社印出来的时间会更晚一些。

书稿写完,就跟我没关系了,我事情多,没时间去顾及出版和发行的事,全部送给做高尔夫的朋友去处理,不再过问了。

《高尔夫认知体系》就此告一段落,以后没太多时间陪大家聊球了,该聊的都在《高尔夫认知体系》三部曲的三本书里了,大家需要可以去翻翻书,要嫌麻烦就直接在今日头条上看看文章也是可以的,只是书更全面和更成体系一些。万物有理,如果你想下好棋就要打棋谱,要打好桥牌就要看牌书。打球也一样,凡事都要掌握“术”后面的“道”、“形”后面的“神”,你才能更简单容易地打好球。

写《高尔夫认知体系》的初衷是看到球场上受害者太多,而大家又被大量的网上教学视频和一些现场教学的诱导和误导,最后掉沟里去了。大量的球手被教学所毒害,一看到他们打球就知道受到了哪些知识点的误导,如:有的人头定在那里僵化不动地打球;有的人撅着屁股腰塌陷地打球;有的人背直直地挺着打球;有的人左手伸得笔直地打球;有的人上杆用手翻腕的动作;有些人击球准备的晃杆动作;有的人用肩膀打球的动作;大量的人用转肩上杆;很多人照猫画虎地打延迟释放而蹬地瞪得下盘踉踉跄跄等等。特别是大量的球手被职业比赛的视频所误导,去邯郸学步,更是章法大乱。

且不说国内教练的教学,即使如大卫利百特,也都是在讲打球的“术”,讲握杆时手的形态、上杆时杆的形态、下杆时身体的形态、收杆时杆手的形态。讲“要这么做,不能那么做”,但没讲“为什么要这么做”,只是告诉你“高尔夫是这么打的、高尔夫要这么打”。也基本没人去讲力量,而高尔夫球作为一项球类体育运动是用力量打的。更没有人去关注“人”,可“球是人打的”,是“人”在打球。既然是人在打球,就要从“人”出发去打球。那么,“人”存在身体结构,打球一定是要符合人的身体结构的方式去打球。

可是,市面上我们很难看到“从人出发去分析球应该如何打”的书籍和视频,看不到一本书来跟你讲高尔夫“术”后面的“道”,来讲清楚“为什么”。市场上几乎所有的高尔夫教学书籍和教学视频都是在讲“术”而不涉“道”,以至于大量的球手在用“杆”打球,而不是用“人”打球;用“形”打球,而不是用“神”打球;用表象的“术”打球,而不是用内在的“道”打球。大量的教学和书籍中讲了一堆的动作、讲了一堆的形态,描述“术”,用“术”打球,去“操控”打球,去操控身体、操控球杆、操控杆面(杆头击球时时速达到150kmh,你怎么可能去操控杆面?),而不去讲“人”,不去分析“人”,就是典型的求术而惘道。“球是人打的”,你不去分析人、了解人、理解人、运用人,球怎么打呢?人作为一种生物,去打球时一定要基于意识和本能地去打球。如果不是基于意识和本能,它是稳定不了的、持续不了的,自然就是打不好的。如果我们回到“人”,球是人用身体结构打的,球是人用身体本能打的,打球是人在意识主动下的行为,去理解“人”后,用人的身体结构和本能去打球,打球就是一件简单自然的事。这就是术后面的道,术是道生出来的,术自然就是那个样子,然后又因为人皆不同,术的形态上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但结果和效果却是一样的,因为道同而术异而已。

但是,很多时候大家都在求术而惘道、求形而惘神。有朋友说“我打不好球的缘故是因为那些PGA职业球员的挥杆动作我都做不了,本霍根、泰格伍兹、DJ的挥杆动作我都做不好,所以我真的打不好球”。我说“你打不好球的缘故是因为你认为做不好职业标准挥杆动作就打不好球,所以你打不好球”。朋友属武术套路派,苦练挥杆形态、技击套路,不断拆解重组自己,以接近PGA职业球员挥杆形态,期望不断的练、持续的打,日复一日,自会熟能生巧,总有一天能悟到击球的诀窍,终能“格物·致知”。王阳明坐地上盯着竹子看了七天七夜,指望格物致知,期望能从格竹中悟到其理。相信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格到最后,一无所获,反倒得了重感冒,落下肺痨的顽疾。“知·行合一”,针就在那里,为什么要用铁棒去磨出针来呢?高尔夫,开上球道、打上果岭、推进洞中。道就在那里,去认知即可,为什么要耗费时间精力去用铁棒来磨呢?道明则术清,致知则得真,知则能行合一。

培根在《习惯论》中说“思维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人是“认知决定意识、意识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如果要坚决地执行“术”,就必须知道后面的“道”,知道“为什么”。知道了后面的道,你才会自然地坚决执行动作,动作执行起来才清晰、到位、不拖泥带水。如果要简单稳定地打好球,就需要去明晰高尔夫“术”后面的“道”,道明则术清。道为本、术为用,有道则术自生,无道则术无体。

既然“球是人打的”,打球一定是基于人的身体结构、人的意识和本能来打球、来做动作。所有“术”后面的“道”就是人的身体结构和人的本能结合打球的约束条件后面的道理和原理。《高尔夫认知体系》的原理就这么简单:“以人为本、道法自然”。 “以人为本”,“高尔夫是用人打的”,就这么一句话。从这句话出发,可以推演出高尔夫击球动作后面的所有原理和道理。高尔夫是“人”张开双脚站在地上,双手合一持杆,打“地上”的“静止”的“球”,把球打向身体的左前方。从这句话出发,道法自然、缘道求术,可以演绎出打球的所有的术,推演出高尔夫击球动作后面的所有技术要领。“以人为本、道法自然”,解析出高尔夫“术”后面的“道”,阐述每个术后面的“为什么”,形成了《高尔夫认知体系》一书,以指导球员用原理打球,即所谓“以人为本、道法自然,缘道求术、循道行术、以道御术、以术载道、大道至简、势在必得”。

高尔夫运动精神解析(高尔夫认知体系出版附言)(1)

<高尔夫认知体系>目录

《高尔夫认知体系》一书出版后,全书没有一幅图片,原本是希望大家能用心去阅读文字,通过自己的理解,变成自己的认知和知识。但由于没有图解,很多问题不容易一下子理解到位,特别是上杆通道、起力点、球位、站位、瞄准等这些问题。现在人生活节奏快、也很难静下心来去读书,况且读文字后对字面的理解也不完全一样,很多读者希望能配些简单的图片以便理解起来更容易,故对《高尔夫认知体系》一书的技术部分通过图解进行了更详细的阐述,形成了《高尔夫认知体系技术图解》一书,从握杆、站姿、通道、力源、站位、球位、瞄准,以及推杆、切杆、沙杆的具体打法从“道”与“术”的角度通过一篇篇短文的方式进行了全面地解析,以帮助球员更清晰理解和掌握高尔夫击球要领和击球原理。

《高尔夫认知体系技术图解》是剖析《高尔夫认知体系》“道”后得出“术”,以术载道。道清晰了,术自然是清晰的,执行起来自然就果断干脆而不拖泥带水,球打得就干净,心里干净、动作干净、结果干净。

《高尔夫认知体系技术图解》这本书对术的描述更充分而具体,可以更全面地看到打球的术,同时也明晰这些术为什么是这样,球为什么要这么打,因为每一个术后面都是道衍生出来的。

高尔夫运动精神解析(高尔夫认知体系出版附言)(2)

高尔夫运动精神解析(高尔夫认知体系出版附言)(3)

<高尔夫认知体系技术图解>目录

打高尔夫是“天、地、人、球、杆、心”彼此互相成就,而“心”是决定打球成绩好坏最关键的因素。一场球成绩的好坏,纯粹的技术动作因素只占到30%,70%取决于你的策略和心法。球场上的PGA/LPGA高手对决,差异就在1~2杆,不存在谁的技术好,谁的技术差,差异就在心理。越往上打,越不是技术的问题,而是策略和心法,如何去选择合适的策略,如何去驾驭自己的心。对业余球手而言,按PGA规则能打90杆的球手,在业余比赛中采用长颈鹿或者更严格的规则下打球,每场球至少有3~5杆是选杆策略和击球策略的问题,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有5杆是心理控制的问题,打出OB、遗失球等,也是可以设法避免的;当然还有运气成分占1~2杆。一场球,大约有8到10杆跟技术动作无关,只要采用合适的策略和心法,你可以打出个人最低杆数、最好成绩。

《高尔夫认知体系策略心法》除了球场策略外,还专门针对击球的典型心理问题及后面的人性进行了分析,以便球员更好地去控制自己内心,把住自己的定力。要想取得好成绩,策略心法是打球最重要的东西,可恰恰是最重要的策略心法却是大部分业余球手所忽视的。一场球的失杆,可以说90%是策略心法出了问题导致的,而绝对不是纯粹技术动作的问题。原因在“心”,动作只是“果”。如果你想轻松降低5-10杆,毫无疑问是策略心法的功夫。不过,大家都喜欢“术”,喜欢“绝招”,大内心法的东西没人会在意。《心经》只有260个字,太简单了,一读而过,留不下什么。

高尔夫运动精神解析(高尔夫认知体系出版附言)(4)

高尔夫运动精神解析(高尔夫认知体系出版附言)(5)

<高尔夫认知体系策略心法>目录

身边很多打球的朋友,打了很多年球,打球频率也够,打球热情也高,但能技术精进的寥寥无几,基本上到大八就止步了,而且还稳定不了,主要的原因:他们只是打球,希望不断去打球来增进技术以打好球,而基本不去读书、不去问道,无道习术、渴求绝招,他们认为降魔是刀光剑影而不觉知是儿歌三百首。大道至简,道就在那里,你不去读书、不去问道、不去闻道,术就会徒有形式,无道则术无体。读读书,去理解“球是人打的”,如何用“人”去打球,道就在那里,闭目养神的闲暇功夫就能想的,想明白了,就不会浪费大量时间在无效练球上,打球于你而言可能就是一件极为简单的事。

另外,针对身边几位学球的朋友,基于《高尔夫认知体系》三部曲整理了一些关键核心的基本要点,形成了高尔夫10堂课的内容(高尔夫之1-10)。当然,最好把高尔夫基础框架的4篇文章(亦见《高尔夫认知体系策略心法》)结合起来看下。这些基础框架,总结起来就一句话 “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高尔夫运动精神解析(高尔夫认知体系出版附言)(6)

《高尔夫认知体系三部曲》

最后,祝大家开心、快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