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的俗世奇人笔记(冯骥才俗世奇人通篇解读)

《俗世奇人》解读

<苏七块><刷子李>

立规矩的目的在哪?

规矩的存在是对人性的尊重、敬畏和解读,亦是维持环境和谐、自我和谐的手段。

自立门规:

1、 为了保证自己的生存空间;

2、 为了保证自己的自由和权益;

3、 是告诉人你要自尊,你要对自己负责;

4、 是告诉别人自己价值的存在;

5、 是给相互信任、自我信任树块牌匾;

6、 是对投机倒把的杜绝;

7、 是良性秩序的维持和发展;

8、 是让人变成自我约束的高贵的人;

立规矩又要讲人情味儿,两者冲突时该如何抉择?——扬弃纳新的过程——不破不立——规矩是用来打破的——用发展的眼光、良善的人性眼光维持好规矩。

规矩存在的意义在于要遵守其内在的一种精神去实现其价值;既然有规矩,就要去遵守,让其有意义。

讲规矩又兼顾人情的做法充满智慧。

有本事的人掌握话语权立规矩,没本事的人看戏遵守规矩。

<死鸟>

死鸟就是贺道台自己的折射。

溜须拍马的虚伪之人醒来发现:自己里外不是人,里子自己嫌弃,是死鸟。面子欲求不得,是死鸟。

大人前一套。

鸟前又一套。

两面派者心口不一,表里不一,身心不调,里外难受。

背后莫论人非——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

结果就是:说是鸟害了自己,又何尝不是自己害了自己。

求物以其极,则心魔生,路以偏,不得初心。

<张大力>

聚合成的老板之所以说张大力举起来不算是佩服、喜欢、夸、赞扬、认可张大力。别人认同你,也就是佩服你——这时候自觉争无可争,瞎叫什么劲儿。

<冯五爷>

冯五爷从对社会上偷窃风气的批判到对读书人信念理想迷失的反思的过程,值得深思。——读书人往往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由头:想当然。

经商上,对人失察,养虎为患。不懂管理,不懂用人,以至经营不善,关门大吉。

冯骥才的俗世奇人笔记(冯骥才俗世奇人通篇解读)(1)

<蓝眼>

设局者以真乱假,故弄玄虚。

设局的人总是比迷局的人更会揣测人心。——目的性很强的设局,让人败下阵只是一瞬间的事。

三个字:干掉他!——干掉蓝眼才是生财之道。

蓝眼打眼皆因盲目自信。——盲目自信者,一败涂地。

<好嘴杨巴>

“中堂大人息怒!小人不知中堂大人不爱吃压碎的芝麻粒,惹恼了大人。大人不计小人过,饶了小人这次,今后一定痛改前非!”说完又是一阵响头。

语言暴力胜于武力暴力。——语言的艺术

杨巴能够及时觉察,由果逐因,先发制人,主动承认他人(李鸿章)的错误,给足李鸿章排面,足见其心思机敏。

杨巴的话语里体现的是换位思考以及一种基于换位思考的良性沟通方式。

良性沟通——非暴力沟通的四大本质:观察、感受(感知结果)、预演导向改善结果的条件或方法的是什么(核心)、改善结果需要什么样的请求——基于此进行表达。

冯骥才的俗世奇人笔记(冯骥才俗世奇人通篇解读)(2)

<蔡二少爷>

人的本质是求生存、求发展的。

唯利是图者必被他人所图。

基于初始的信任,品牌、或者所谓的老字号、名门的欺骗效应(耍起流氓)防不胜防,小聪明、阴招一旦败露则很大可能就是别人唾弃。

<背头杨>

离经叛道(背离传统、文化、风俗、大众),最终使自己变成特立独行的猪的结果就是哗众取宠、贻笑大方。——在什么背景下办什么事,要在适当的情况下耍个性跟潮流。

<认牙>

怎样认识一个人?有人靠脸,有人靠声音,有人靠……有人靠牙!

正向:专一则通——专注的人能成事——成就职业。

反向:只能借特定外物认识自己的鬼迷心窍——魔障——执相——迷信(性)——迷牙。

<青云楼主>

心高气傲却术有不精,德有不成。无才无德不受用。不知正视现实,客观评价自己,却用阿Q精神胜利法自欺,以求得自我陶醉、自我安慰。

故事中还反映出了文化传播过程中审美的些许不对称。——颠倒了的众生。——为什么老美看不上被肯定的字画,就看上青云楼主的呢?所以只能是些许。——这也间接折射出青云楼主的无才。

<小杨月楼义结李金鏊>

背景:

李金鏊:锅伙头;

这个“锅伙”是明末清初反清复明组织“哥老会”的分支,为反清复明筹集资金而成立,清政府称之为“锅匪”。所谓“锅伙”就是几十、几百人聚在一起,把每天的工钱扣除一部分当伙食费供大家吃喝,剩下归个人。好比说今天有人没挣到工钱,不用担心,你在哪个锅伙入伙就去那里吃喝;家里没钱吃饭了,找锅伙当家的说一声就能给一些钱或粮食之类的。当然,一旦锅伙遇到什么事,当家的招呼一声,就得有人出来以命相搏。随着时代发展,反清复明无法实现后,锅伙渐渐将重心转向了买卖经营。这时,清政府对锅伙的态度也改变了,乾隆年间发给他们龙批大票(相当于营业执照)准其合法经营。

“我这人,向例只交朋友,不交钱。想想看,您我这段交情,有来有往,打谁手里过过钱?谁又看见过钱?折腾来折腾去,不都是那些情义吗?钱再多也经不住花,可咱们的交情使不完。”

其一:义字当先,为人为商。——这里的义译为:情谊。

扶危济困,重义轻财。——格局。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方法论。

锦上添花的事,谁都会干,雪中送炭,雪中送炭没有几个能做得到。

交情使不完——换算思维的体现。

<泥人张>

狂妄的背后就是自己的愚蠢。

钱买不来名声。

千万别低估别人(特别是受手艺人)的本事,嘲笑别人,等到别人来报复你时,你才会知道当初的做法是多么得错误。——山外青山楼外楼——种因得果。

<绝盗>

设计的局绝

偷盗的人绝

案件始终未破绝

盗亦有道,道行。

人生如戏,真靠演技。逢场作戏者,戏里戏外,全是人性。高明之处在于让看官们主动化为局外人。盗就变成了天经地义的取。

<小达子>

近代版天下无贼。——你说谁没点道行。

偷人的被人偷了,一败涂地,无地自容。

杀人诛心,要想让其不偷,必先将其偷之。

<大回>

能人总是死在能耐上

“善骑者坠于马、善水者溺于水、善饮者醉于酒,善战者殁于杀。”出自庄子,开始学古文时总流于表相,觉得会游泳的将来一定死在水中,如果这样理解的话,肯定不是庄子这番话的本意,而且众多的游泳爱好者也会严重抗议:凭什么这样说?毕竟游泳死在水中的总是极少数人。

那么这番话的本意究竟是什么呢?

善于游泳的人因为自己善于游泳这个观念,认为自己在这个方面有这个能耐而忽视了因为周围环境的变化导致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已经发生了改变,如果用不变的观念来应对变化的环境怎能不吃亏?古住今来莫不如是。

不是因为会游泳就一定会死于水中,而是因为会游泳、认为自己太能了这个观念必定死于自己熟悉的领域。

冯骥才先生在一篇文章中描写了叫大回的人善于钓鱼最后却死于鱼车之下的故事:大回,钓鱼高手,钓鲫鱼有绝招,钓王八有妙招,更善于钓三根红绳的鲤鱼,人送外号“鱼绝后”。却在一天人困马乏后靠墙根睡着了,碰巧来了一辆运鱼的车从他身上压过去了,玄乎!因果乎!有文化的人却说: 能人全都死在能耐上。

会骑马的死在马下!

会游泳的死在水里!

会喝酒的被酒醉死!

会搏击的被格杀!

世间的事情,就是这样的奇怪,人必然栽在自己能力最强的方面,灭亡在自己最有用的时候。

会骑马但不可能骑遍所有的马,总有一匹马是骑不了的,能干什么

会游泳但不可能游遍所有的大海,总有力气不支的时候,能干什么

会格斗但不可能打赢所有的人,总有疏忽的时候,能干什么

会喝酒但喝不完所有的酒类,总有一种酒让你醉倒,能干什么

能人确实能干 ,但如果认为自己能干却总会栽在自己最善长的方面。那又如何保全自己呢?能者无能也!

能干的人不要认为自己能干,不要认为“我”能干,有了“我”自我意识就出来了,成功是因为在恰当的地方恰当的时间恰当的人事做了最适合的事,顺其自然而已,关“我”什么吊事?

有了自我意识麻烦就大了,“我”怎样怎样,这个意识会把自己框死一直到走麦城为止。用之前成功的经验来套现在的环境怎能成功,时、势皆不同也。

将“我”缩小乃至没有即“无我”,只是顺应时势而已焉能不成功,因为是无我之用、无我之能,就是无能也无用也。

难怪庄子总是说无用,赞赏无用。

无用既有无我之用也有无用之用的含义。

在《庄子·人间世》的后半段,庄子用一连串的寓言,讲述一个颇为深奥的道理:无用之用!

树木不成材却终享天年!支离疏形体不全却避除了许多灾祸!

无用却得到了长久,这种长久不就是一种有用吗?

而那些有用的东西,结果是什么呢?

“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

也就是说:

山上的树木皆因材质可用而自身招致砍伐。

油脂燃起烛火皆因可以燃烧照明而自取熔煎。

桂树皮芳香可以食用,因而遭到砍伐。

树漆因为可以派上用场,所以遭受刀斧割裂。

还是一句老话:“善骑者坠于马、善水者溺于水、善饮者醉于酒,善战者殁于杀。”

难怪庄子发出这样的感慨: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人多追求有用而忽视无用,多做有用之人而轻视无用之人,言谈中总爱夸耀自己有用一面避而不谈自己无用的一面,行动中争做有用之事不肯做无用之事等等。

人多以能看的见的“有”为追求,弃看不见的“无”;总认为“无”等同于“没有”,其实“无”还有另一面“无限”;有来源于无,有是无的体现,有无相依。

无用真的无用吗?

随着社会的发展,听到若干种无用的论调,如文革中的读书无用论、某人说的老实无用论、金钱至上感情无用论等,种种无用论有些已随着风飘过,有些还在流行。无用会变成有用,有用也会变成无用,如轮回一般。

呵呵,让自己的心静下来,看淡有用和无用,以无用之用做无我之用。

无能者无所不能!

我们不能清醒的看到,所谓的能耐背后的负面影响,所以一直沉浸在自己所谓的能耐里面,最后吃了自己种下的结果。

冯骥才的俗世奇人笔记(冯骥才俗世奇人通篇解读)(3)

<刘道元活出殡>

易中天在《闲话中国人》一书中说:中国人的文化内核是群体意识,个人价值永远让位于集体价值。

群体意识文化唯利是图的属性造就了人性分裂,国民劣根,人吃人。

自古人心险恶,人心隔肚皮,树倒猢狲散,大有粉墨登场之势。

《三字经》中有意提到:人之初性本善。那“初”才是真正的性吧?嘿,话虽如此,实际的我却稚嫩得无资格指点人性。婴儿成长过程中,受到了社会不止一星半点的影响。人的做法亦影射着社会的某个方面,说人性也好像就是在说社会。人的灵魂受社会熏陶,根本不及“初”,一步一步,人的心会越来越硬,硬到任何事情都只关心对自己是否有益,对其他都可以熟视无睹........好吧,清末的复杂路人皆知,人们的扭曲扭曲当做历史的趋势也便罢了。

再看看刘道元吧——

他最后站在棺椁上大笑不绝。笑什么呢?是笑人心的无情?还是笑多舛的命运?或是笑肮脏的环境?或是笑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

或笑人的贪婪、人的自私、人的丑恶?但笑的又何尝不是自己呢?

行善也会被贪婪的人利用而变得理所当然。这个时候善非善,却变成了恶。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