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天气为什么会下雨的研究报告(科学汇为什么一入夏)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郑琳

据人民网,6月9日开始北方冷空气将进入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也将再次增强,这意味着梅雨季节又要来啦!同时,人们常说的“入梅”、“出梅”、“空梅”、“倒黄梅”又是什么意思呢?

本期,我们邀请了诸暨市学勉中学高级地理教师洪晗芳,为大家讲讲梅雨的来龙去脉。

关于天气为什么会下雨的研究报告(科学汇为什么一入夏)(1)

梅子成熟梅雨来

一般历时20天

不光江浙一带有梅雨季节,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台湾地区,以及日本中南部、韩国南部都会有梅雨季节。

为什么这段日子叫做“梅雨季节”呢?“那是因为,这时正是江南梅子的成熟期,所以把这时候的雨称为‘梅雨’。”洪老师说。

一个典型的梅雨季节,通常是6月中下旬“入梅”,7月上旬“出梅”,历时20多天。

但是,对具体年份来说,梅雨开始和结束的早晚、梅雨的强弱等,存在着很大差异。因为,夏季季风并不是很稳定。

有的年份,梅雨锋特别活跃,是丰梅年;而有的年份,梅雨锋不明显,出现“空梅”。

有的年份,还会出现梅雨带北移后又返回江淮流域的现象,这叫“倒黄梅”。例如2009年7月下旬,江苏省出现了暴雨天气,这就是“出梅”以后的“倒黄梅”。

关于天气为什么会下雨的研究报告(科学汇为什么一入夏)(2)

南北冷暖空气相持江南

形成一条稳定的降雨带

为什么会形成梅雨季节呢?洪老师要给大家讲讲背后的地理气象知识。

首先,了解一下季风。在夏季的时候,同一纬度,陆地的气温会明显高于海洋。这样在陆地上,空气膨胀上升,就形成了低气压。海洋上的气压比陆地的高,于是空气就会从海洋往大陆流动,就形成了“风”。由于这种风是随季节变化的,所以叫“季风”。

中国刚好处在世界上最大的大陆——欧亚大陆上,隔壁又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太平洋。于是,我国夏季的季风就会非常显著,表现出来就是到了夏天就吹起东南风,风力强了还会变成“台风”。

暖湿的东南风,会给我国带来丰富的降水。

每年从春季开始,暖湿空气势力逐渐加强,从海上进入大陆,4、5月份先至华南地区,随后进一步增强北移,到了6月中下旬到7月初,常常伸展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有时还可到达淮河及其以北的地区。

当暖湿空气进入中国大陆以后,就与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相遇。冷暖空气交界处,形成一个“锋面”,锋面附近产生降水,这就是“锋面雨”。我国大部分降水都是锋面雨。

这时候,如果冷空气势力比较强,云雨区将随着冷空气向南移动;如果暖空气比较强,云雨区则会随着暖空气向北移动。

就好像在拔河一样,通常,冷暖空气有输有赢,所以降雨的区域会南北移动,不会在一个地区停滞下来。

但是,初夏时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一方面暖湿空气已经相当活跃,另一方面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还有一定的力量,特别是在靠近地面的空气层里,常有一小股、一小股的冷空气南下。

这样,冷、暖空气就在这个地区相持不下了,形成一条稳定的降雨带。这条雨带南北只有2、3百公里宽,东西长却可达2000公里左右,横贯在长江中下游,向东一直可以伸展到日本。这条雨带,就是“梅雨季节”影响的范围,所以,日本的梅雨也很明显。

关于天气为什么会下雨的研究报告(科学汇为什么一入夏)(3)

与梅雨相关的谚语

其实包含气象知识

在中国,和梅雨相关的谚语很多。比如,“腊月里多雪,水黄梅”就是指腊月雪和梅雨存在着正相关。“寒水枯,夏水枯”指如果冬季雨水偏少,则梅雨也偏少。因为天气持续干旱,常常是某种有利于干旱的天气形势相对稳定所造成的。但由于大气处于不断运动中,上述相对稳定状态总是要被破坏,并在一定条件下向着反面转化。

“发尽桃花水,必是旱黄梅”也是用春季的雨水来预测梅雨的。“桃花水”指清明节气或四月份桃花开放期间的降水。“旱黄梅”指芒种节气梅雨偏少或梅雨开始偏迟。

“行得春风,必有夏雨”的意思是说,春季偏东风较多的年份,则夏季梅雨一般也较多。而“三九欠东风,黄梅无大雨”这句里的“三九”是指阳历1月9-17日,“黄梅”是指芒种节气(6月6-20日)。这句谚语的意思是说,三九期间如没刮过东风,或东风很少,则芒种节气雨量也将偏少。

考考你

提问:浙江有的年份梅雨季节较常年明显增长,有的年份梅雨期间雨天很少(这种情况俗称“空梅”),请分析成因。

答案:梅雨季节的长短受夏季风强弱影响,夏季风势力强,雨带被迅速推向北方,南方就出现“空梅”;夏季风势力弱,雨带在南方徘徊时间长,上海的梅雨季节自然比常年偏长。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来源: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