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能开得起摩托车的人(80后眼中的摩托车变迁)

对于80后来说,改革开放这个词应该有些模糊,除了见证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多的应该是与某些爱好有所关联。

80年代能开得起摩托车的人(80后眼中的摩托车变迁)(1)

我出生于1988年,虽然香港还没回归,但深圳经济特区的规划已有了眉目。只是这些影响深远的国家大事,很难让一个孩子提起兴致,更想不到今后会有怎样的时过境迁。我儿时最关心的,应该只有院子里的桑葚和父亲的飞鸽自行车。

但从小学开始,我的兴趣点有所转变,起因则是接送我上学的通勤工具,换成一台名为建设50的两轮摩托车。即便我并不理解它名字的具体含义,但也当作一个很厉害的名词死记硬背了下来。

80年代能开得起摩托车的人(80后眼中的摩托车变迁)(2)

重庆生产的建设50摩托车。

其实在那个时期,正是中国摩托车蓬勃向上的阶段。比如金城AX100、嘉陵70、本田CG125还有木兰等耳熟能详的经典车型相继出现。国内摩托车市场,也终于摆脱了只有长江750和幸福250的尴尬年代。

80年代能开得起摩托车的人(80后眼中的摩托车变迁)(3)

嘉陵70摩托车,这也是非常受复古爱好者欢迎的车型。国内有很多出色的改装案例,且大都以本田的Benly 50s为原型。

80年代能开得起摩托车的人(80后眼中的摩托车变迁)(4)

针对当时中国等国国情打造的本田CG125,不仅性能出色也具备很强的耐用性。

80年代能开得起摩托车的人(80后眼中的摩托车变迁)(5)

很多人对于踏板车的认知,都是从这台标志性的木兰开始的。

1960年,幸福250摩托车出现,成为首个国产摩托车品牌。它借鉴了捷克生产的JAWA250摩托车。

80年代能开得起摩托车的人(80后眼中的摩托车变迁)(6)

可以说幸福250承载了父辈一代人的梦想和愿望,也开启了属于中国的摩托车时代。

80年代能开得起摩托车的人(80后眼中的摩托车变迁)(7)

来自捷克的JAWA350。

那时候拥有一台JAWA250摩托车,绝对算是财力的象征。

我还记得第一次坐在建设50上,眼睛被风吹得睁不开的情景。不过那时,我对于摩托车还谈不上喜欢,只觉得比自行车能更快到家罢了。在那之后,总感觉马路上的摩托车越来越多。人们的交通工具从自行车到摩托车的过渡,应该也算是经济腾飞的一种体现吧。

不过即便是现在,摩托车在很多人心中依然没有积极向上的形象。它危险系数高以及道路限制等政策影响下,让摩托车在国内一直是不温不火的状态。而我父亲的那台建设50,也在1年之后下了岗。原因自然母亲口中的危险,并且排气管还烫过我的腿,尽管这些责任都该归咎于人。

80年代能开得起摩托车的人(80后眼中的摩托车变迁)(8)

嘉陵CJ50ZC,这台残疾人专用车以强大的功能性,占据了很大一部分摩托车市场。

80年代能开得起摩托车的人(80后眼中的摩托车变迁)(9)

曾经伴随我6年的嘉陵CJ50-ZC现在依然存放在家中。

80年代能开得起摩托车的人(80后眼中的摩托车变迁)(10)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这些曾经布满大街小巷的摩托车再无用武之地了。

取而代之的,是一台不怎么拉风,但相对实用和安全的三轮摩托车,准确来讲应该是一台残疾人专用车,只不过它的大部分驾驶者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人。也许同龄人对它会有些印象。

所以在我小学时代的回忆中,有着很多这台嘉陵的身影。而它至今也安静的停放在我的家中,偶然来了兴致骑上一圈,也是别有一番滋味。虽然很小就接触到了摩托车,但真正让我感兴趣的,还是来我家“寄宿”了半年的湘江750,北京人都叫它挎子。相比驾驶,我其实更喜欢坐在挎斗里的感觉。

80年代能开得起摩托车的人(80后眼中的摩托车变迁)(11)

洪都机械厂生产的长江750,是很多复古摩托车爱好者眼中的上品。

它的设计风格源自前苏联的乌拉尔M72,因此也与宝马R71颇有渊源,有着一股浓郁的二战风格。无论是水平对置发动机、弹簧座椅以及硬派的线条,都具备着得天独厚的复古底蕴。这也是很多外国人愿意高价收购的主要原因。不过那个时候,基本已经是750挎斗车的生命末期了。

在70年代,各类750排量的挎斗车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也只有洪都机械厂生产的,才能真正称之为长江750。

中国摩托车市场的百花齐放

1995年上映的香港电影烈火战车,相信是很多竞速摩托车爱好者的启蒙,而大约在我的高中时期,国内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大排量摩托车。比如被奉为图腾的铃木隼、川崎忍者6R/10R、雅马哈R1/R6、本田CBR1000/F5等等。不过也都以更廉价、耐用的日本车为主。

80年代能开得起摩托车的人(80后眼中的摩托车变迁)(12)

铃木隼

80年代能开得起摩托车的人(80后眼中的摩托车变迁)(13)

2009款川崎忍者ZX-6R。

80年代能开得起摩托车的人(80后眼中的摩托车变迁)(14)

2006款本田CBR1000RR。

80年代能开得起摩托车的人(80后眼中的摩托车变迁)(15)

2007款雅马哈YZF-R1。

我真正拥有自己的第一台摩托车,是在大四的2012年。那时候,微博、微信的风生水起,也让复古摩托车有了自己的快速传播渠道。Bobber、Chooper和Café Racer等改装风格,成了爱好者们的主要谈资,同时也造就了一些具备独特改装潜力的“网红车”。其中本田的CB400SS(棍王)和雅马哈SR400,是最具代表性的。无论排量、保有量还是价格,都更容易被大部分爱好者接受。不过摩托车二手交易市场与汽车截然不同,它的价值不能仅用车况和出厂日期来衡量,更多的是兴趣使然。所以卖车挣钱这种事儿,在复古摩托车二手交易中比比皆是。

80年代能开得起摩托车的人(80后眼中的摩托车变迁)(16)

对于还没毕业的我,能拥有一台摩托车已是奢望,所以更谈不上改装潜力和风格一说。在经过漫长的寻找后,我终于收获了一台90年代的本田CG125。

90年代的CG125大部分进口零件国内组装,所以品质很有保证,即便是10余年的摩托车,在我手中也从没出过任何故障。之所以选择CG125,除了价格之外,还有它非常多变的改装风格。在国外有很多的实例,我在有限的资金下,对人生的第一台摩托车着实费了不少心血。

上班之后,对于摩托车的喜爱越发狂热,加上有了稳定收入,我开始觊觎此前不敢妄想的车型。

80年代能开得起摩托车的人(80后眼中的摩托车变迁)(17)

在2013年年底,我卖掉CG125换来了本田的CB400SS,也就是香港人口中的棍王。

同样是一台91年的车型,纯机械式启动,复古的魅力相当诱人。我喜爱它的纯粹和年代感,所以没有对其进行任何改动。

借着复古风的大热,开始出现了以鑫源400为代表的国产复刻车型,当然也是取得了不小的成功。而像钱江、春风集团也开始在摩托车领域大量投入,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自然是黄龙600以及春风代工的KTM系列。

当然,国内摩托车市场的兴起,也吸引了众多进口品牌。如比亚乔集团、川崎忍者、哈雷戴维森、胜利和印第安等等。而这之中,最为成功的当属意大利豪华品牌杜卡迪。它凭借悠久的历史传承和出色的品牌效应,在国内收获了大批车主及车迷。

80年代能开得起摩托车的人(80后眼中的摩托车变迁)(18)

80年代能开得起摩托车的人(80后眼中的摩托车变迁)(19)

编辑点评:近两年,交通法规和摩托车市场更加规范化,也让这个圈子逐渐多元。比如以杜卡迪、奥古斯塔为代表的竞速爱好者;忠于哈雷、印第安和凯旋等品牌文化的复古型男;当然还有宝马、KTM系的摩旅越野派。良好的氛围自然是车迷们喜闻乐见的,并且有更多城市开始解除了摩托车的禁令,摩托车市场开始步入规范、有秩序的发展节奏中。那么下一个40年,我们会以怎样的状态回忆当下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