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的经过简介(第一次世界大战怎么打起来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史上最为惨烈的战争之一,历时4年3个月,交战双方共动员兵力7340多万人,2900多万人直接参战,1000万人死亡,2000万人受伤。13亿以上人口受到一战战祸波及,约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 75%,给世界人民尤其是参战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参战双方都受到沉重打击,同盟国---德国帝制被推翻,崛起之路中断,奥匈帝国被解体;协约国——俄罗斯帝国政权被推翻,英国一战受到沉重打击,逐渐失去全球霸权,法国作为主战场受创严重,工业基础被摧毁。

不过一战也有赢家,那就是美国,美国在一战前期给交战双方供应物资,大发战争财,后期作为协约国成员参战,正由于美国加入才最终打败了德国,美国也因此成为世界顶级大国。

而参战的这些欧洲国家确实都挺惨的,一战前欧洲无论从经济、科技、军事等各方面看,都是世界的中心,但一战却造成了欧洲的“崩溃”,欧洲的世界地位也因此开始下滑。这些国家如果事先知道结果,也许他们会更谨慎启动或者参加这场战争,尤其是那些被推翻的君主,那么这场战争怎么打起来的呢?

1、德国的崛起

德意志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分裂的状态,1800年前的德意志包含314个邦和1475个庄园,总共有1789个独立的拥有主权的政权。

但进入19世纪 50年代,随着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德国开始从农业国走向工业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迫切要求结束德意志分裂割据的局面,完成国家统一。普鲁士是德意志邦国中最强大的国家,最终普鲁士首相,德意志铁血宰相俾斯麦通过对丹麦、奥地利和法兰西的三次王朝战争,以“铁血政策”实现了德意志的统一---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

二战的经过简介(第一次世界大战怎么打起来的)(1)

法国凡尔赛宫被普鲁士军队占领,1871年1月18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凡尔赛宫内加冕成为德意志帝国皇帝

德国借助统一德意志的和平红利、巨额的普法战争赔款(普法战争德国获得50亿法郎赔款,约合14亿两白银,超过中国近代史上全部对外赔款和借款的本息总和)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惊人的速度迅猛发展。

从 1870年至 1913年间,德国的出口增长率高居欧洲第一,人均 GDP的增长率仅次于加拿大和美国位列世界第三,到20世纪初,德国已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强国和欧洲第一经济强国。

德国的重工业发展与欧洲国家对比显示出巨大优势和潜力,其煤产量从1890年的8900万吨上升到1914年的2.77亿吨,仅落后于英国的2.92亿吨,但远远超过奥匈帝国的4700万吨、法国的4000万吨和俄国的3600万吨。钢产量增长更是令人叹服,1914年德国1760万吨的产量大过英、法、俄三国产量的总和。

德国虽然崛起势头强劲,但俾斯麦时期基本走的是“和平崛起”的道路,以“铁血宰相”著称的俾斯麦实际上并不是强硬派,而是一个灵活务实的政治家,富于耐心,非常善于善于平衡、处理大国关系。

二战的经过简介(第一次世界大战怎么打起来的)(2)

“铁血宰相”俾斯麦

当时欧洲的其他主要大国有英国、法国、俄罗斯。法国是德国的“死对头”,1870年的普法战争法国被德国打惨了,不仅要承担巨额战争赔款,而且还阿尔萨斯的全部和洛林的一部分,因此法国一直惦记着找机会“报仇”---苦于实力不够,只能暂且忍耐。英国是当时世界上头号霸权国,德国的崛起势必会引起英国的担心,但是只要不去挑战英国的世界霸权和海洋霸权,英国的疑虑会减弱很多,而且英国和法国在非洲有一些摩擦,20世纪初英国一直是严加戒备法国。俄罗斯和德国则没有根本矛盾。

俾斯麦清楚大国崛起必然遭到其他大国疑惧的规律,面对欧洲的主要大国,采取孤立法国、笼络英俄的策略,希望借此稳定德国在欧洲大陆的强国地位,等待时机成熟后,再实行扩张行动(即所谓的“大陆政策”)。他向其他列强保证德国是个“满足”的国家,不会再追求更多的领土,整个国家的军备也保持在较低水平。在对待海外殖民地及海上霸权的问题上,俾斯麦尽量避免刺激既得利益的殖民地大国英国及俄国,他甚至公开声称:“只要我是宰相,我们就不会实行任何殖民政策。”俾斯麦巧妙地利用德国皇家与英国皇室及沙皇尼古拉二世的亲戚关系,拉近德国与英俄的关系,从而夯实了他的大陆政策的基础。

俾斯麦为了维护德意志帝国的外部安全、维持欧洲的现状和德国的优势地位,精心构建了“大陆联盟体系”,目的是联合奥匈,拉拢俄国,孤立法国,避免出现在未来的战争中面临两线作战的不利情形。俾斯麦通过德奥同盟,把奥匈帝国拉向德国一边;通过恢复三皇协定(德奥俄),德国维持了与俄国的关系;通过德俄“再保险条约”----秘密中立条约,防止了俄法结盟。

俾斯麦的“大陆政策”非常成功,对德国的定位非常正确,他极大地减弱了欧洲各大国对德国崛起的疑虑担心,为德国争取到20多年的和平崛起的外部环境,到了19世纪80年代,德国的政治地位极大提升,成为了欧洲政治的中心,重大事件“必须通过柏林”是当时欧洲政治家们的共识。

2、“四面出击”的威廉二世

二战的经过简介(第一次世界大战怎么打起来的)(3)

“四面出击”的威廉二世

1888年,29岁的威廉二世继位成为德国皇帝。年轻的威廉二世踌躇满志,希望开疆拓土,成就宏图伟业。这些想法与俾斯麦稳健的“大陆政策”是相矛盾的,威廉二世认为“大陆政策”会抑制德国海军的发展,并且错失殖民地的拓展良机。于是威廉二世与俾斯麦的矛盾逐渐积累,最终愈演愈烈,1890年威廉二世最终将俾斯麦解职,他说道:“老的领航人已经走了,从此由我来给德国这艘船领航。”

威廉二世开始执行他所谓的“世界政策”,该政策彻底推翻了俾斯麦的“大陆政策”,让德国走上了争夺世界霸权的道路。为了实现全球称霸的目标,“世界政策”指明了两条具体策略:其一是建设一支媲美英国的海军,其二是争夺海外殖民地。威廉二世宣称:“德国的将来在海上,德意志帝国要成为世界帝国。在地球遥远的地方,到处都居住着我们的同胞。德国的货物,德国的知识,德国的勤奋,要漂洋过海”。

德国期望在巴尔干地区扩大德国的影响力,并全力支持奥匈在巴尔干地区的扩张,这极大触动了俄罗斯在该区域的既得利益。德国还放弃了与俄国续签“再保险条约”,这使得俄国感觉受到了孤立,因而逐渐与法国开始接近---敌人的敌人就是我的朋友,最终在1892年法俄结为同盟。

德国大规模建设海军和争夺海外殖民地的行为大大刺激了当时的海上霸主英国。英德的海军军备扩张竞赛就此展开,英德关系也从1898年开始变坏。在德国压力下英国先是于1904年与法国联手,1907年又与俄国妥协,三国协约形成。这样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两极对立格局就在欧洲正式形成了。

威廉二世时期的德国在处理大国关系上出现了一系列的失误,把可以拉拢或者维持中立的俄国和英国都得罪了,犯下了“四面出击”的战略大忌,逐步将压力引向自己,成为大国间矛盾的焦点,破坏了俾斯麦构建的“大陆联盟体系”。而俾斯麦担心的一个针对德国的大国联盟却形成了。

3、巴尔干---欧洲的火药库

1912年和1913年,连续爆发了两次巴尔干战争。俄、奥、法、德等国家,为了控制巴尔干,纷纷出面干预,形成了激烈复杂的斗争局面。

巴尔干战争的结果,使巴尔干各族人民摆脱了土耳其的统治压迫,推动了奥匈统治下的斯拉夫人的民族运动。受此影响,多民族的奥匈帝国此时已日益陷入严重的危机之中,几乎占奥匈帝国总人口一半的斯拉夫民族也进一步加强了争取独立解放和联合的斗争,奥匈帝国的统治岌岌可危。

在巴尔干半岛,兴起了一个南斯拉夫民族运动的中心—--塞尔维亚,它自从1903年政变以来,一直持亲俄反奥的立场,图谋建立“大塞尔维亚”,合并奥匈帝国境内的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该地区的人民则要求同塞尔维亚合并,以摆脱奥匈的统治。

巴尔干一南斯拉夫问题成了奥匈的最大威胁(特别是塞尔维亚背后有俄国的支持)。奥匈帝国统治集团担心本国民族运动,力图通过镇压邻近巴尔干国家的民族革命,特别是消灭和吞并南斯拉夫人的中心一塞尔维亚,建立巴尔干霸权,巩固自己的统治。

奥匈与塞尔维亚的矛盾十分尖锐,而且愈演愈烈。而这两国背后直接的大国是德国和俄国。奥匈帝国虽然已经是一个衰弱的大国,但其是德国的主要盟国,德国认为奥匈帝国的削弱或者分裂将弱化同盟国的力量,因此德国一直支持奥匈帝国打击在巴尔干地区蔓延的民族主义。俄国则由于一直希望在巴尔干地区拓展势力范围,支持塞尔维亚积极推动巴尔干地区民族主义的发展,以期从中渔利。

因此奥匈与塞尔维亚的冲突,可能引发德俄的冲突,乃至同盟国和协约国的冲突。因此,巴尔干成了帝国主义矛盾的焦点和欧洲的火药库。只要有一星火花投进去,世界大战便可能从此爆发。

4、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1914年6月28日,奥匈在波斯尼亚举行军事演习,奥匈帝国皇储弗朗茨·斐迪南亲临指挥。演习结束后,他在萨拉热窝为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所刺杀。这一事件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二战的经过简介(第一次世界大战怎么打起来的)(4)

萨拉热窝刺杀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在德国支持下,7月23日,奥匈向塞尔维亚提出最后通牒,要求制止一切反奥宣传和行动;惩办进行反奥宣传的官民;由奥匈派人共同审判刺杀事件的凶手。

俄国决定支持塞尔维亚,7月25日俄国宣布针对奥匈的临时部分动员。

尽管塞尔维亚几乎全部接受了通碟的要求,奥匈还是于7月28日向塞尔维亚宣战。

7月30日,俄国宣布全国总动员。法国内阁授权国防部长在 8月 1 日下午 4 点以前下动员令。德国则在8月1日下午 5 时下令动员。8月1日,德国对俄宣战。8月3日,德对法宣战。8月4日德国越境比利时攻击法国,让英国也卷入了战争。8月4日,英国对德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同盟国集团和协约国集团还把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拖入战争,使战火一直燃烧到亚洲、非洲和美洲。到1918年,已有三十多国参加了战争,使这场战争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世界规模的战争。

二战的经过简介(第一次世界大战怎么打起来的)(5)

第一次世界大战老照片

从1914年6月28日到8月4日,其实战争还是有机会避免的。

德国错误在于误判形势和过分迁就奥匈。德国战前认为英国不会加入战争,全力支持奥匈将要采取的对塞尔维亚的严厉行动,给了奥匈错误的鼓励。而且德国给予奥匈全面支持的时候明确提到奥匈如果要采取严厉行动需要尽快,在俄国来不及做出军事干预准备的前提下实施,也就是说德国的支持是有条件的。但是奥匈内部决策拖沓、军事准备不足等原因,耽误了大量时间,直到7月23日才向塞尔维亚发出最后通牒,距离刺杀事件已经过了20多天,这期间俄国已经与法国达成了一致,俄国知道一旦发生战争,法国会充分支持俄国。7月25日俄国宣布针对奥匈的临时部分动员。在已经过了最佳行动时间,俄国和法国都已经准备战争了的不利情况下,德国却没有再考虑周全一些,仍然迁就奥匈而没有敦促奥匈避免战争,错过了政治手段解决争端的机会(在7月27日后才作为调停人在俄国和奥匈之间做了一些外交努力,但已经错过最佳调停时间了,双方都剑拔弩张,无可挽回了)。

奥匈的错误在于太过咄咄逼人,在塞尔维亚同意了奥匈在最后通牒中提出的大部分条件的情况下,仍然选择诉诸武力,悍然宣战,似乎完全没有考虑到战争的后果---最终奥匈帝国在战后解体。

俄国的错误在于耐心不够,奥匈7月23日发出最后通牒,俄国7月25日就开始部分动员了,一副必有一战的架势,完全放弃联合英法一道试压做政治解决争端的努力。战争中俄国国内矛盾激化,革命爆发,俄罗斯帝国政权瓦解。

英国的错误是战前态度不鲜明,立场模糊。如果一早释放将支持俄法的立场,德国肯定不会错误的鼓励奥匈发动战争。英国、法国、俄国虽然同属于协约国,但是英国和法国、英国和俄国没有上升到军事同盟的性质,英国最终参战理由是因为德国入侵了中立国比利时,真正原因应该是不希望看到德国称霸欧洲大陆。英国虽然最终通过美国的帮助打败了德国,抑制了德国崛起势头,但是也付出了沉重代价----丧失了海军优势和对外贸易优势,不仅将海上霸权地位和世界金融中心地位让位给美国,还使自身变成了一个债务国----逐渐失去全球领导地位,美国开始取而代之。

法国的错误在于报仇心切,也没有考虑政治解决争端。一战给法国也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创伤巨大。战争的主战场在法国境内,摧毁了原来土地上的一切。法国的国家工业基础在战争中被摧毁,一切都需要重新建设。法国在一战动员了 841万人,其中死亡 135 万人,伤亡 359 万人,60 万人成了寡妇,76 万儿童成为了孤儿。

5、结语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参战的主要大国,德奥英俄法都犯了这样那样的错误,导致一战最终没有避免,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德国在此次战争中要承担的责任更大,威廉二世推行的“世界政策”偏离了“和平崛起”的方向,四面出击,给德国树立了太多的敌人,战前则错误估计形势,过分迁就盟友奥匈,错过政治解决争端的时机,战争最终无可避免。

战争中断了德国的崛起之路,战前德国的经济体量已经超越英国,位于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德国在教育、科技创新领域走在世界前列,这意味着德国巨大的发展潜力,如果德国再有机会和平发展几年,德国完全可以取代英国成为欧洲头号强国,参与世界第一强国的竞争。但是战争使德国发展中断了,进入长达半个世纪的动荡、战乱、分裂,德国虽然仍然是一个经济大国,全球第4大经济体,但是德国的大国地位始终没有达到一战前的水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