崆峒山风景名胜(崆峒山地名传说及民间故事对当下养生旅游开发的借鉴作用)

“千古崆峒在汝州!”——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和民众都对此深信不疑。且不说史书古典众多的确切记载;本文单就汝州崆峒山方圆附近流传的的地名及传说故事,从历代百姓口碑相传、生生不息的民间文学的侧面,印证汝州崆峒山道家渊薮之地的权威性、真实性和民间性,并以期从这些草根文学中观照当今的崆峒山养生旅游开发,进而为其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崆峒山风景名胜(崆峒山地名传说及民间故事对当下养生旅游开发的借鉴作用)(1)

一 内涵丰富的广成子地名传说故事

地名传说故事既是民间传说故事,又是地名文化,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旅游胜地的地名故事,还是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崆峒山方圆附近的地名传说故事,是数千年来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厚重崆峒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崆峒山是道家文化的滥觞之地。

1、 均田(钧天)村和銮驾山

相传很久很久年前,轩辕黄帝出新政,登具茨山、过襄城,访大隗,到汝州,终于来到温泉。只见神泉侧出,热气袅袅。为了表达其虔诚之心,黄帝先在温泉洗澡净身,然后登上泉水西边的一座小山,放眼山下方圆百里的广成泽,汪洋一片,无际无涯。黄帝在山上住了一夜,翌日便乘竹筏子来到了崆峒山。黄帝过夜的这座无名小山以后就叫銮驾山,因皇帝在这里住过,也叫“黄”陂。黄帝拜见广成子,只见他立如松,声如鈡,神志清明,思维敏捷,意态安闲,具有超越常人的健康之状。黄帝向广成子求教养生之道,广成子告诉他:“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欲飞,勿劳尔形,勿摇尔精,勿思虑营营,昏昏默默,乃可长生。”黄帝听了十分高兴,为答谢广成子,黄帝命随从的乐队奏了一曲《钧天》之乐。广成子听罢,深为黄帝的平易近人和不耻下问的作风所感动,当即取出《阴阳经》两卷赠给黄帝。据传现在温泉镇的均田村就是当年奏《钧天》之乐的地方。后人为纪念上古两个圣人在此相会,就将村庄取名为钧天村。因“钧天”和“均田”谐音,久而久之演化为现在的“均田村”。均田村自古至今文风昌盛,还喜欢音乐伴奏和表演的村民很多。銮驾山上如今还有“天子床”的遗迹,一块巨大的石板上,隐隐约约可以看到巨人的卧影。朱绳武曾作诗记其盛事。“钧天奏乐八音谐,问道崆峒契素怀。銮驾停留山顶上,温泉沐浴致心斋。”

2、“天平街”的来历

崆峒山南坡有一个古村落叫“天平街”,据村民世代口碑相传,天平街是北宋时期有名的一座集市码头,废弃于清同治年间。这条街东西走向约有一公里长,单面街,建有楼堂殿阁,分客房、油坊、茶社、骆驼店、骡马场、日杂百货、风味小吃,生意十分兴隆。街道南临牛涧河,街道处于码头之地,停泊着很多货船和客船。天明街码头不但是通往洛阳和东南各大城市到西域的商品中转站,而且也是附近居民购物的好去处,更是通往温泉洗浴的水运码头。

崆峒山风景名胜(崆峒山地名传说及民间故事对当下养生旅游开发的借鉴作用)(2)

说起天平街的来历,还有一段挺蹊跷的故事哩——川西村有个王老汉起大早去天平街赶集,到街东头时鸡还没叫。他坐下准备抽袋旱烟,可是忘记带了火镰,扭头往西看时忽然看见街西头有一座窑洞内灯火通明,烟瘾发的王老汉就朝窑洞走去借火。进了窑洞,只见一个白胡子老汉正赶着一头金骡子在碾金豆子。红了眼睛的王老汉乘机抓了一把金豆子走出了窑洞。心惊肉跳的王老汉走了一阵回头看时,哪有什么窑洞,漆黑一片啥也看不见。得了金豆的王老汉也不赶集市了,高兴离开天平街回村了。不久。王老汉把金豆出手了换成了银票,正准备买地置家业时,忽然得了一个奇怪的病,白天四肢无力,夜晚四处梦游,郎中说他患了癔病。孝顺的孩子们四处为他请医生抓药,等把钱花光了,他的病也好了。恢复正常意识的王老汉排着胸口说:“我吃亏就在爱占小便宜,外财不发家,不劳而获不得真财。良心是秆天平秤啊!”王老汉的故事传开了,从此这条街就改名叫“天平街。”至今这里的百姓还说:“天平街,天平街,天平街的秤最灵,不称面不称菜,专把良心称!”

沧海桑田。如今的天平街被村民们称为“瓦碴地”,瓦砾遍地,耕地时犁出一尺多厚的碎瓦断砖。村民曾在此挖出铁质药碾槽一个,一米多长,还有合抱巨型柱础一对,由此可见当年其建筑工程之宏大。

3、鹳山三坡

在古广成苑的北部、临汝镇街正南2公里的凹地中,凸起三个圆形山丘。这些山丘呈西北——东南向连成一串,等距离分布,西北的山丘最小,高约10米,直径100米;中间的山丘高约15米,直径200米;东南的山丘最大,高约30米(海拔320.1米),直径500米。不仅这些山丘的形态奇异,堪为奇观,其名字也颇为奇特,值得品味。当地人把这三个山丘统称为鹳山,但又有各自的名字,分别叫官山坡、观山坡、关山坡。说起三山坡名字的由来,多与广成子有关。“官山”是因为当年黄帝问道广成子时,黄帝手下官兵据守于此山,保护黄帝的安全,故称“官山”,“观山”则是由于山上曾建有道观广成观而得名;称为“关山”的原因是这里曾设驿站关口,崆峒山西约1公里菜园村东有李家驿也即石壕驿遗址。鹳山则是是远古时期这些山位于汝水之中,由于鹳鸟常驻而得名。

4、广成城

相传很久年前,上古仙人,也就是黄帝的老师广成子最早居住此城而得名。一天,崆峒山下的安姑村,也就是现在的彦张村,有一个七岁的灵童忽然看见广成子居住的崆峒山一带,出现高大楼台、城廓、树木等幻景,灵童一喊叫村里的大小孩子都出门看天街奇景。在此后的漫长的岁月里,方圆附近的村民还不止一次看到这些海市蜃楼的幻境。祖辈人世代相传说,看见一只蜃龙,模样很像蛟,头上有像鹿一样分叉的角,脖子到背上都生着红色的鬃毛,鳞片是暗土色的,腰往后的鳞片都是向前逆生的,脚像蛟一样,前端很宽。 蜃龙威力无穷,从口中吐气而成楼台城廓,由此得名。

传说归传说,而真正的广成城不在它处,就在崆峒山以东不远处。据传说广成城形成于东汉,至清代中后期成为废墟,后逐渐垦为农田。作为远古村落广成聚,其形成的年代自当非常久远。它与附近的惮狐聚、阳人聚、霍阳聚、赫人聚、蛮中聚等一起都是汝州古老文明史的见证。据当地村民讲,崆峒山东侧的田野中发现许多砖瓦残片,也曾经在此挖掘出墙基、铜质和铁质用品及瓷器残片。经考证这些砖瓦残片属于东汉之后的。铜质和铁质用品及瓷器残片属于唐代时期的。

5、玉犬峰

崆峒山又称为玉犬峰。说起玉犬的来历还有一段故事哩——崆峒山下有洞,广成子在洞内修道升天后,仍然十分牵挂这里的百姓,就让自己心爱的白玉犬下凡到了崆峒山是石窟中,为方圆附近的百姓观测预报天气。晴天丽日时,白玉犬在洞内安睡,只要天气变化,或风或雨或雪,白玉犬从洞中跑出来,窜上跳下,狂叫不止,告诉百姓们要变天。久而久之,崆峒山方圆十里八村的百姓都靠白玉犬观察天象,准确无误。因白玉犬时常在崆峒山上出现游荡叫唤,所以当地百姓叫崆峒山为玉犬峰。

6、石龟地下宝殿——广成窟

崆峒山下面的石洞因广成子在此居住而得名广成窟。据传广成窟是我国72宫殿之一的地下殿堂,建筑辉煌而玄妙。远年久月的一天,崆峒山下有个读书人,肚里墨水喝得多,经常对人说崆峒山下有座地下宝殿,总有一天他要进去寻宝,成为天下最富有的人。也是心想事成,终于有一天夜里他看见洞门大开,就不声不响地寻着光亮进入洞内。洞内烛光明亮,墙壁上画有始祖鸟、鸭嘴兽等。等他进入宫殿深处时,眼前的景观让他眼花缭乱。数对金蜡烛把洞内照耀得金碧辉煌,一对对的金马被一对对的金人牵着列队站立,18座金身罗汉朝他开怀大笑,180头金骡子、88对金麒麟、99双金棉靴……无数的奇珍异宝让他看花了眼睛,他走上去牵了一头金马,又抱起一只金龟,并把随身带的布口袋打开,往里面装金元宝。这时,广成仙人开口了,“人不可太贪,你今天只准带走一样宝物,这件宝物你能让你长寿,又能让你富有。”书生一想必是金龟而已了。书生抱起金龟离去时,又偷偷放进长袖内一块金元宝。广成子佯装睡着了,心里自言自语说:“贪财无厌,书生不可救药也!”

书生高兴得出了洞口,懵懵懂懂中爬到山半腰,金龟太沉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于是就放下金龟歇息。谁知放下的金龟不知不觉中变成了一只石头乌龟,身大如牛,抱也抱不动了。这时鸡叫了,东方天际有了鱼肚白光。书生好像从梦中醒来一样,石龟抱不走,袖筒里的金元宝也不见了。书生两手空空地回到了家里。从此这只石龟就卧在了这里。

在崆峒山一带用广成子命名的地名还有很多很多,如:广成祠、广成庙、广成关、广成宫、广成观、广成窟、广成泽、广成苑、广成楼、广成路、广成湖……每一个地名都是一个美丽的常说故事。笔者不再一一赘述。

二 五光十彩的崆峒山民间传说故事

一个仙人、一座仙山、一孔石窟,从古到今演绎着多少奇妙的民间故事。崆峒山民间故事是崆峒山民间文学中的重要门类之一,是崆峒山一带劳动人民创作并传播的、具有虚构内容的散文形式的口头文学作品。这些民间故事是从远古时代起就在人们口头流传的一种以奇异的语言和象征的形式讲述人与人之间的种种关系,题材广泛而又充满幻想的叙事体故事。这些民间故事从生活本身出发,但又并不局限于实际情况以及人们认为真实的和合理范围之内。它们往往包含着自然的、异想天开的成分。但这些故事打开了我们全面认识道家圣地崆峒山和道家鼻祖广成子的另一扇窗户。

1、 大禹拜师广成子

大禹拜师广成子,完成治水千古大业的故事在崆峒山一带流传很广。据传“劈开龙门口,撤干五洋江”就是广成子交给大禹治水的妙方。这句俗语在中原大地几乎家喻户晓。

很久年前,中原大地一片洪荒。良田冲毁,房屋倒坍,人畜难保。尽管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但洪水有增无减。无奈中的大禹前来崆峒山请教广成仙人。广成子深为大禹治水的牺牲精神感动,热情接待了大禹。他对大禹说:“治水只堵截不疏导,此为下策也!”

大禹恳求广成仙人明示,仙人撂下一句“劈开龙门口,撤干五洋江”话就无影无踪了。大禹愣怔过来后发现地下放着一把巨斧。大禹醒悟,背上巨斧来到龙门山,气呼呼地说:“若不是你挡住水路,百姓会受此大难?我今天用神斧把你劈为两半!”说罢抡起巨斧劈下去,只听一声巨响如天崩地裂,龙门山被劈作两半,洪水顺着山门口流去了,地上的洪水慢慢退了老百姓又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2、广成子智解平王计

周平王迁都洛阳之前,就前来拜会广成高人定夺。广成子非常支持他的迁都大业。迁都洛阳后的周平王来拜会广成子的次数越来越多,一来二往二人更随意了,谈天论道,私情隐事,无话不说。一天谈及皇后,广成道人说皇后并非凡人投胎。周平王说何以见得?广成子说她的肚子上卧有一条小青龙。周平王大惊,因为皇后的肚子上的确有一个青龙似的暗记。原来皇后曾是天宫中一条蚯蚓,由于不守本分被打入凡间投了胎。

周平王回到洛阳心里很是别扭,心想连皇后肚皮上的秘密广成子就知道,这可如何为好?想来想去就心生一计戏弄广成子一番,以解心头的忌恨。周平王让手下做好十个肉馅包子,又去拜会广成子。广成子不愧为高人,早已识破平王的计谋。也让随从做了10个素包子放进袖筒里。平王来拜,礼仪过后平王把包子送上,广成子开始吃包子,细嚼慢咽,十分香甜。吃罢包子,平王笑着说,看你道圣心中并不虔诚,怎么吃起了荤来?广成子一手捋着胡须,把另一只胳膊的袖筒往下一抖,10个肉包子滚在了地下,平王醒悟,从此彻底信服了智谋深广的广成子。

3、放飞的金碗

崆峒山一带世世代代传送着金碗的故事。说金碗是从崆峒山的宝殿下飞出来的。

很久年前的一天,崆峒山下一个姓周的员外家五世单传的儿子叫广,在崆峒山上看见一只金碗像鸟一样在飞翔,金光闪烁。周光想这莫非就是听老人传说的金碗吧?于是脱掉衣服扑打金碗,金碗终于被他打落了。儿子把金碗抱回家里,员外高兴万分。可是自从金碗抱回家里,儿子却一病不起。员外到广成庙上香祈祷,儿子的病也不减轻。一天夜里老人做了一个梦,梦见广成大仙对他说:“乘人之危置地产,为富不仁者,得金碗是祸不是福,放飞金碗让更需要的人得到他。碗飞病除……”员外醒后回想自己前不久还趁邻人家旧房倒塌砸死二人,低价买回5亩肥田的事,顿感不安。天明,员外把金碗向空中抛去,金碗乘风飞翔而去,儿子也忽然从床上爬起,喊叫着饥饿了。员外大喜,第二天便把低价买回的肥田又退回了邻人。三天后儿子痊愈,三年后周员外家又喜得一子。

4、毁坏的金钥匙

崆峒山风景名胜(崆峒山地名传说及民间故事对当下养生旅游开发的借鉴作用)(3)

广成地下殿堂全是宝,古往今来盗宝的人络绎不绝。可是盗贼没有金钥匙谁也打不开宝殿的大门。相传宝殿有六道大门,有六把不同的金钥匙。其中有一把就是瓠子长成的,可惜被盗宝的南蛮子毁坏了,所以至今打不开第六道大门。

崆峒山广成庙前种着一棵瓠子,接着一个又大又长的金瓠子。道长说这只瓠子要长到1000天才会成熟,差一天都不行。一个盗宝的南蛮子把自己伪装成一个信士,天天看着瓠子生怕被人摘走。一天天,一天天,终于快等到瓠子成熟的日子。999那天,南蛮子真是等得迫不及待了,他想不差这一天,瓠子眼看金黄金黄了。这天刚擦黑南蛮子摘下了瓠子,跑着下到宝殿开第六道大门,谁知刚把金钥匙插进去轻轻一扭,银钥匙断了,门到底也没有打开。南蛮子又悔又气又恨,一头撞死在看石门上。南蛮子慧了金钥匙,至今的第六道大门都未曾打开过,宝藏依然埋于深宫之中。

5、金狐狸驮宝

“要知道三山坡在此何处,地道牛搭以北云梦山前。”这幅老百姓自己创作的对联,把崆峒山西南的“三山坡”的位置说准了。金狐狸驮宝的传说故事就发生在三山坡上。

崆峒山下的安姑村,也就是现在的彦张村,当时村里住着安寡妇一家。丈夫早故,没有留下一男片女。安寡妇念起爷爷和公爹公婆以后没人赡养,就立志不改嫁了。经族人说合堂侄儿过继给他续烟火。哪知堂哥黑心歪尖,处处使绊子要撵她改嫁,这样儿子可以尽快继承家产。“烈女不嫁二男,养活两代老人是我的任务,我死也不会改嫁!”安姑豁出去和堂哥斗了起来。为了表达她的决心,她把家里的财产变卖后修路架桥,打甜水井,方便方圆附近十里八保的百姓。久而久之,安寡妇名声大震,这个村也叫安姑村了。

安寡妇把路修到了妙水寺,把桥架到了冯店,她出钱打的甜水井临汝镇两道沟的人都吃。一次,修妙水寺的大桥时,把安寡妇家里的财粮都掏空了,可是还有一个桥眼没有修成。堂哥找到她说,只要你肯改嫁走,我支持你资金把最后的桥墩修成,圆你功名。安寡妇断然拒绝了。夜里,安寡妇正为筹钱筹粮发愁时,听见院里有响动,起床看时看见一头金狐狸一跳窜出了宅院。这时她脚下被什么拌了一下,附身一看是个布袋,拿回屋里灯下一看,竟是金豆子。她把金豆子换成银票和粮食,把桥修好了。随后每遇打井、修路,架桥没有资金的的难处时,金狐狸总会夜里驮着金子赶来救急。堂哥觉得蹊跷,一个妇道人家从哪里弄来这么多钱,于是躲在暗处观察终于发现了秘密。发现秘密的堂哥就背一条口袋到三山坡寻宝。有一天夜里,安寡妇挎着篮子,篮子里放着稥表到三山坡烧香,致谢金狐狸相助之恩。正当她上香祈祷后,金狐狸又献出金布袋时,堂哥溜来了,一个箭步窜上去抢走了金布袋。说时迟,那时快,金狐狸跑上去钻进他胯下,驼起他就跑,跑到山头把他滚了礌石。堂哥滚到坡下,落下了个终生残废,一辈子卧床不起。

6、周赧王和智公道长

周赧王是东周第26位君主,也是东周最后一位君主,建都汝州庆阳城。周赧王在位期间,秦昭襄王基本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周赧王不甘心大周王朝就此危亡,于是乘筏子前往崆峒山向求智公仙人求教。智公仙人说你的身边有只蚯蚓精,它肚脐下一条白,此妖孽在你身边,想要复兴周朝无望矣。周赧王听后郁郁不欢地回到自己的家中,看到妻子肚脐下一条白线,妻子知道后痛恨智公道人如此歹毒下作,便把狗毛和指甲包成肉包子给智公道人吃,智公道人生气的把包子扔到山下,化作一条玉狗钻入石洞中。周赧王和妻子去找智公仙人,智公仙人已经不见了,从石洞中跑出一条玉狗,咬了赧王之妻,赧王之妻化作蚯蚓钻入地下,人们憎恨她,把蚯蚓挖出一看,肚下有一条白线,便把它当做诱饵钓鱼,以后便有了用蚯蚓当做诱饵钓鱼的传说。周朝灭亡后,赧王后悔听信女人之言,于是便把姬姓的女字去掉改为周姓。后来狗毛变成了小蒜,狗指甲变成了毛草,由于一场瘟疫的出现,人们便上山刨毛草,剜小蒜,救治一方百姓,此后便有了“三月三上观山,刨毛草剜小蒜,不走汝州走大安,保护人人都平安”的民间俗语。从那以后洞中常有玉狗出现,崆峒山便成了一座仙山,每逢三月,四方游客前来朝拜神灵,祈求平安。 秦灭西周时,他们都以周为姓,居住临汝镇崆峒山一带,人们为纪念周赧王,在崆峒山北不远处建有文王周公庙,现在仍有石碑古庙遗址。

7、金鸡钻进了墙根基不见了

世事沧桑,广成庙几兴几废,经年不衰。至今山上仍有“”、“广成殿”遗存。明万历年间,清康熙、乾隆年间重修广成庙的几通石碑依然存在。1941年以前,崆峒山上广成殿殿前有山门和钟楼,南面有升仙石(现还有)、道士塔,靠山根的地方有十多座艄公碑,东侧有戏房8间,山半腰有大仙修炼的石洞,山下东南方有道士井一口,井旁卧一石龟。1942年国民党十三军的一支部队在这一带驻军时,为了修防御工事,把山上的建筑全部扒掉。后来,由于水土流失严重,加之没有管理,广成子修炼的石洞塌陷,渐渐被泥沙淤塞,至今洞口还有暗记标明。

1993年当地群众再度建广成庙,挖根基时突然飞来一只白公鸡,几个村民一起追赶这只白公鸡,有人说谁家的白公鸡跑这么远?大家把白公鸡撵到了根基里,公鸡忽然不见了。这故事好像是说瞎话,但亲眼所见金鸡的几个老人至今依然健在。他们说及当时的情景,至今依然激动万分,言之凿凿,说金鸡是千真万确从眼前跑走的。

8、白龙环绕崆峒山

汝州崆峒山因有仙则盛名远扬,仙是广成子,黄帝时期汝州人,住临汝镇崆峒山上。为道家创始人,位居道教“十二金仙”之首。传说广成子活了1200岁后升天,在崆峒山留下了两个升天时的大脚印。崆峒山下有海叫汝海,海内有真龙,故此崆峒山更加有名。

自古至今,多少代人都传说见到真龙环绕崆峒山的故事。古代的都不说,就说现代的故事吧——2005年麦天的一个夜里十一点多钟,彦张村的村民范凤团等人在麦地里等待排号让收割机收麦子。麦熟一晌,割麦机少,家家户户都在自家的麦田里眼巴巴盼望着割麦机先开进自家麦天。焦急的等待中范凤团忽然看见崆峒山的上空飞起两道白光,蜿蜒曲折,围着崆峒山转圈。蒙眬中看到是两条白玉龙,范凤团和众人的目光跟着着白玉龙转,大约10多分钟白玉龙才消失。范凤团等人至今说起这件蹊跷事,还是记忆犹新,这和小时候老人的传说一模一样。老人的传说只是传说,自己没有亲眼所见,而自己说的这些是自己亲眼所见,不得不深信无疑。

崆峒山地区的民间传说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有待仁人志士去民间搜集、挖掘和整理,笔者只是引砖抛玉而已。

三 、地名及民间传说故事对当下养生旅游开发的借鉴作用

崆峒山地区丰厚的地名及民间传说故事,是景区养生旅游资源开发的重要精魂。这些宝贵的人文故事资源,将为打造独具个性特色的旅游景点注入无尽的活力。因此,充分收集、挖掘整理这些资源,对当下是景区开发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1、“一场”、“一洞”、“一宫”,打造天下无双的道家文化基地

崆峒山是道家的滥觞,广成子是道家的鼻祖,是人类养生学的奠基人,是皇帝的老师,这些都得到了社会的公认。由此,崆峒山景点开发要紧紧围绕这个特色精魂去做文章,就是抓住了中心和纲目。要紧紧围绕道家文化源头、世界养生文化渊薮建立天下最大的道家道场;发掘开发崆峒山地下石窟,结合崆峒山地名传说及民间故事,打造天下石窟仙洞文化;结合历史资料,参照地区民间传说故事,重建广成宫。

2、“一泉”、“一馆”、“一苑”,打造现代养生基地

充分利用崆峒山的地热资源,开发崆峒山温泉,筹建“广成温泉仙庄”,奠定其养生产业链条基地的基础;建立“孟诜食疗养生会馆”;确立养生基地的地位;重建“广成苑”,配合养生基地建设。“一泉”润身、洗尘、治病、度假、休闲,“一馆”针灸按摩推拿健身强骨;吃尽天下风味百色,食疗养生、期颐永年;“一苑”闻花香、打猎游牧独领山水秀丽,耕田磨面享尽田园风光,劳动娱乐中修身养性,舒心健体,长寿乐康。

3、“一街”、“一园”、“一景”,打造现农村业观光基地

根据传说故事,结合历史资料,在原地恢复“天平街”,重塑辉煌,吸引游客;学习现代观光农业农业典型,在彦张村等建设“现代农业观光园”;结合“崆峒烟云”、“妙水春耕”、“龙泉夜月”、“温泉晓霁”、“桃园春耕”等附近比邻的的古代美景,利用现代声、光、电等科技,打造一流的“崆峒绝景”,融道家、儒家,释家文化为一身,形象再现农耕时代崆峒山一带的绝美田园风光。

以上所述,仅是本人拙见,若能为天下名山开发利用尽微薄之力,足矣!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