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和孔子的品行分别是因为什么(老子眼中的孔子究竟是不是圣人)

老子和孔子的品行分别是因为什么(老子眼中的孔子究竟是不是圣人)(1)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圣人”指知行完备、至善之人,是有限世界中的无限存在,总的来说,“才德全尽谓之圣人”。

这个词语最初出于对“至善”、“至美”的人格追求,所以圣人的原意,是专门指向完美的。但后来的诸子百家,乃至古今各种宗教、学派,也都有自己认定的圣人,但道家的黄老列庄;儒家的尧舜孔孟;墨家的大禹等圣人是受到后世公认的。在先秦,古代圣人一词非儒家专有。

《黄帝内经》开篇在《上古天真论》谈论了真人、至人、圣人、贤人四种圣贤。对圣人是这样描述的。曰:“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古文翻译]

其次有称作圣人的,安处于天地间的和气,顺合于八风的变化,让自己的嗜欲喜好同于世俗,也就不会产生恼恨的情绪,行为并不脱离世俗,但举动又不受世欲牵制。在外不使形体过度劳累,在内不让思想有所负担,务求精神安逸愉悦,以悠然自得为已功,形体不会衰惫,精神不会耗散,也同可活到百岁。

《说文解字》曰:“圣者,通也”。显然,通什么?成为了界定是不是圣人的核心指标。由此,历史上大体有七种所谓的圣人之说。

圣人,一指品德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二专指孔子;三指君主时代对帝王的尊称;四称皇后、皇太后;五泛称佛、菩萨等得道者;六指对有异术的仙道、方士等的尊称;七指清酒的别称,亦指酒之清者。

那么,孔圣人究竟通什么呢?

孔子的主要成就,体现在道德学说、政治学说、经济学说、教育思想、史学思想、美学思想、旅游思想等几个方面。其中,以道德政治学说为孔子思想的基础。

孔子的道德政治学说,主张“仁义礼智信”,核心内容是“礼”与“仁”。

据《庄子》、《孔子家语》等典籍记载,孔子一生共有四次求教于老子。第四次求教在公元前501年。

《庄子·天运》:“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聃”。当孔子向老子求问天道的时候,老子告诉说:“使道而可献,则人莫不献之于其君;使道而可进,则人莫不进之于其亲;使道而可以告人,则人莫不告其兄弟;使道而可以与人,则人莫不与其子孙”。

孔子拜见老子,问了几个问题,孔子十分佩服。

回到鲁国,众弟子问道:“先生拜访老子,可得见乎?”

孔子道:“见之!”

弟子问:“老子何样?”

孔子道:“鸟,我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老聃,真吾师也!”

也有说,孔子一生有六次问师于老子。无论孔子究竟有多少次问师于老子,无论每次想求教什么?都可以确定,孔子与老子不仅有师生之缘,而且有思想的交流与传承。那么,老子是如何评价孔子思想的?

老子和孔子的品行分别是因为什么(老子眼中的孔子究竟是不是圣人)(2)

关于孔子的核心思想之一“礼”。

《道德经》第38章:“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孔子看到“礼崩乐坏”这种现象,却看不到人类社会的核心问题是“失道”久矣!不仅“失道”,而且已经“失德”、“失仁”、“失义”、“失礼”。孔子主张所谓的“克己复礼”,就是老子批判的“居其华”而“愚之始”,是“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关于孔子的核心思想之二“仁”。

“仁”是孔子思想核心中的核心。孔子以此建构了所谓的“德道”思想体系。孔子以性善论,即“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为基础,以“三极之道”的立人极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形成孔子所谓的“德道”思想体系。

老子在《道德经》第5章中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显然,这是老子直接批评孔子不是一位圣人,因为,老子说“天地不仁、圣人不仁”,所以说,孔子“仁”的思想还处在凡夫的水平。老子对孔子的批评,不知当年孔子听懂了没有,估计当今社会听懂者不多。

那么,什么是仁?为什么圣人不仁?

厘清这个问题,必须搞清楚两个字“慈与仁”。《说文解字》曰:仁,亲也。《礼记·经解》:上下相亲谓之仁。《说文解字》曰:慈,爱也。从心,兹(cí)声。

“慈与仁”都是“爱”的意思,但“慈爱”与“仁爱”是有本质区别的。“慈爱”是平等无分别之爱;“仁爱”是有取舍的爱,所谓亲疏有别。

所以,老子说“天地不仁,圣人不仁”。天地对万物的爱,圣人对百姓的爱,是平等而没有任何取舍的无分别之爱,这才是真正的大爱无疆,是大慈,而不是亲疏有别的所谓“仁爱”。

老子在《道德经》第67章中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天将救之以慈卫之”,这是老子给世人指明的救世之路。与老子思想相通的,还有释迦牟尼的“大慈大悲”与“大智大行”思想。老子、释迦牟尼的思想,都是建立在“证道”基础上的。

孔子与老子、释迦牟尼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证道”。印光大师言:“悟之名贤,证之名圣”。孔子由于“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所以,孔子注定是一位凡夫,孔子的知见必然是建立在思维基础上的“凡夫知见”。所以,孔子这个“圣人”更多的是后世堆的一个“雪人”。

“凡夫知见”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争”。《孟子·滕文公上》云:“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荀子·性恶》云:“然则礼义积伪者,岂人之本性也哉”。《三字经》云:“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等等。争了二千多年,有结果吗?没有,争论仍在继续,问题依然如故。

因为,“凡夫知见”是不可能打开“人性”的,所以,凡夫根本不知道“人性”里面有什么?只能是瞎猜。

老子和孔子的品行分别是因为什么(老子眼中的孔子究竟是不是圣人)(3)

那么,究竟什么是人性?这就需要“开佛知见”。

人性是生死轮回之本。人性(阿赖耶识)由人的本性(也称第九识、净识、佛识)与人的习性(阿赖耶识种子)组成。本性与习性是人性的一体两面(手心与手背),都是与生俱来的。区别在于本性是恒常不变的,习性是受多世的熏习而随缘变化的。

佛陀在《解深密经》中说:“阿陀那识(阿赖耶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这里“一切种子如瀑流”就包含了善的种子、恶的种子、不善不恶的种子。我们常说的这个人的生性如何,包含了本性与习性。如果这个人善的种子显行,所显是善的一面。相反,如果恶的种子显行,所显是恶的一面。

虽然,孔子在“知见”上达不到圣人的境界,但是,孔子的思想境界还是远远高于一般的人,不影响孔子成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

孔子心怀谦恭,十分崇敬明道与心中有道的人。孔子对“道”充满了敬畏之心,这可以从《论语·里仁》中看出。孔子说:“朝闻道,夕可死”。意思是说,早晨明白了宇宙的真理,即使晚上死去也死而无憾了! 惜道重道之心跃然纸上,值得追求人生真谛的后人去认真的深思感悟“道”的重要性。

我们学习孔学,究竟应该从孔子那里学习些什么呢?

老子和孔子的品行分别是因为什么(老子眼中的孔子究竟是不是圣人)(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