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大师讲的己亥杂诗(己亥杂诗背后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

己亥年猪年的最后一本新书已经上线了,名字就叫《己亥》。为什么叫这个名字,我先来跟大家分享一个故事。

有这样一个人,他从小目标远大,想让这个社会因为他而变得不一样。就像那句话说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他才华横溢,口才过人,甚至考试的时候,主考官因为怕跟他辩论起来而不得不录取他。然而他却因为字丑痛失前程,自此与自己的理想失之交臂。

终其一生,他只一个小职员,在47岁时被辞退,离开打拼了半辈子的北京,一生都怀才不遇,中年生活更是崩溃绝望。在同时代的人眼中,他是彻彻底底的失败者。

但就在47岁这一年,没有了官场的束缚,他四处游历、灵感喷发、百感交集,一年写就315首诗,成为与李白、杜甫、苏东坡并肩的诗人。

他是龚自珍,号定庵先生,47岁那一年是己亥年,他写的315首诗叫《己亥杂诗》。

距今天,已经是180年。

泰戈尔说:

“The world has kissed my soul with its pain, asking for its return in songs。”(世界以痛吻我,要我报之以歌)。

是说,所有经历的痛苦和磨难要我回报以更加精彩的人生。如果这件事真的可以做到,或许龚自珍就是其中一位。

他一直以来希望能够进翰林院,“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张载的横渠四句也是龚自珍的理想。

他一生中最讽刺的时刻就是,明明一的才华,却在殿试的时候仅仅因为字丑被曹振镛置于三甲第十九名,不得入翰林院,只能做内阁中书。

至于为什么当时会有这样的风气,首先是明清两朝的科举非常看重书法,但另外跟曹振镛本人也不无关系。

曹振镛是个著名的好好先生。他曾经给道光皇帝提过一个建议就是,谴责臣子的时候选他们最小的错误来责怪,比如说语句不通顺,比如说错别字,这样子可以显得皇帝明察秋毫,臣子也不会肆无忌惮。

这个建议跟志大才疏的道光一拍即合,因为道光也觉得每天一封封看奏章特别辛苦,找找错别字总归轻松点。

但事实是很多人因此连话也不敢说了,风气反而更糟。所以回到殿试的龚自珍身上,字不好看的他自然是被排挤的对象。

龚自珍意识到这个环境下自己的抱负可能永远都不会实现,因此愤而离开,在己亥年一举写下315首诗。

他说: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他说: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虽然龚自珍的思想并没能影响当时的政局,但是他的《己亥杂诗》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收获了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胡适、鲁迅等一大批顶级“粉丝”,被誉为“中国的卢梭”。

“诗与人为一,人外无诗,诗外无人”。

“龚自珍”曾是文化人的必读对象。

以前读书人喜欢玩一个叫“集龚”的游戏。这个游戏就是在熟读龚自珍的诗的基础上,把它的诗句拿来不断地转接,从而变成一首新诗。

这个游戏,在同治光绪年间就开始流行。著名作家冰心就曾说:

“我年轻的时候就很喜欢玩集龚游戏。”

著名思想家胡适先生也力荐龚自珍,他在给读者开过一个“最低要求的国学书目”,其中就包括了《龚自珍全集》。

不难看出很多大家都对龚自珍是极为推崇的,但是在己亥那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让他能够一口气写下315首,这315首又是怎样的一些诗文,让后世如此崇敬?

语文大师讲的己亥杂诗(己亥杂诗背后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