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地名诗歌(宣州大风歌后记)

7小时前宣州,二十六个乡镇似二十六朵花,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古代地名诗歌?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古代地名诗歌(宣州大风歌后记)

古代地名诗歌

7小时前宣州,二十六个乡镇似二十六朵花

——《宣州“大风歌”》后记

邢少山

我虽不是宣城人,宣城不是我的故乡,我出生在当涂县湖阳乡大邢村,但我这大半辈子是在宣城度过的,我在宣城工作、生活近六十年,宣城“不是故乡胜故乡”了。现在我已耄耋之年,我“喝了宣城的水,马上要变宣城的鬼了”。我到过宣城县(宣州区)的每一亇乡,甚至一些村。小时候听我奶奶说过:“人死前要收脚印的。”我趁现在还能动弹,把我在宣城(宣州区)的脚印赶快收收。

1965年从合肥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后,除在阜阳地区搞了几年四清运动外,文化大革命后期便分到宣城县的“油榨沟”中学教书。说实话,当时我大学毕业不久,分到这亇地方来教书,“‘油榨沟,榨油的地方吗’,我连这个名字都接受不了。”然而我掉进“沟里”16年。以后,我从“沟里”(油榨沟中学)爬到“桥上”(宣城县双桥中学),又从“桥上”爬到十字街进了城,来到了宣城二中当校长,同时教一个高中班的语文,连续三年,直到把学生送进高考考场,我道道地地是亇教书匠。后来我从二中下了台,调到当时的宣州市教委任督学。到了宣州市教委,由于下乡检查学校工作,这期间我有机会跑遍全市(宣州市)的所有乡镇,有时还“进村”。退休后,又跟着原宣城县委书记王鸿树同志、原宣城市人大副主席朱恩三同志两位会长在宣城敬亭山诗词学会写诗、填词、作赋,又混了十几年。这先先后后,我收集过不少有关宣城市及宣州区的历史资料。我想,在我这有生之年,把我知道的这一些东西写出来回报给宣城人民的养育之恩,算是了了我的感恩的心愿。我在宣州市教委工作时,意想不到偶尔得到一本《宣城艺文志》的残本。打开一看,里面有许多宣城名胜碑记的残文,例如《宣城筑新城记》《绮霞阁记》《凤凰桥记》《济川桥记》《韩公别业记》《汪公文节祠记》等等。我如获至宝,我花了大半年的时间,把其中的30多篇碑记加了标点,作了注释,然后把这它们译成了白话文,发在我的新浪博客网上,得到网友们的点赞,有的点击次数上万,我非常兴奋。

后来我想,宣州区现在按区划有26亇乡、镇、办事处,我为什么不把它们一一写来,展示它们的风彩,推动宣州的发呢,同时,也好打发打发我退休后多余的时间。

以上我说的这些,都是萌动我写这本书的原因。有了想法,开始动手,书怎么写呢,我想到刘邦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把它翻译成白话文是说:“大风刮起来了,云随着风翻腾奔涌啊,威武平天下,衣锦归故乡,怎样才能得到勇士啊为国家镇守四方!”这是汉高祖刘邦(前256-前195年)在击破英布军以后回长安途中经过故乡沛县邀集父老乡亲饮酒击筑时唱的一首歌。这首《大风歌》表达了他对维护天下统一的豪情壮志。读了这首歌,我非常钦佩刘邦表现出的气度与志向。

我觉得宣州区比沛县,毫不逊色,“宣城自古诗人地,上江人文之盛首”,宣城奥壤,宜稻、宜果、宜蔬、宜鱼,真正的鱼米之乡。我在宣城生活的大半辈子有切身的体验,我把我的体验、情感以及对宣城的认识统统要写出来,我用刘邦的《大风歌来》表达是最好不过的,这样才能道出我对宣城的衷心热爱与无比赞许。

这种思想与主题确定后,我开始动手了,但发现让我最伤脑筋的是题目。26亇乡镇办事处要用26个“风”字、且要符合各乡镇的实际情况,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于是我翻遍《辞海》《说文解字》等古籍,开始拼凑,但怎么也凑不齐;后来我在阅读别人文章时,注意文章中与风字的搭配与运用;我又在“百度”里查了带“风”字的诗词…经过这些努力,终于七凑八凑把它凑齐,现在还多两亇词没用上,这两亇词是“风语”与“风润”。我把我写好的带风的字文章发到头条上,有的他们不认可,审核不能通过。例如,“西林风枝”、“飞彩风行”,他们认为题目语句不通顺。啊,这是因为他们不了解宣城的实际情况,他们不是宣城人。为了使宣州区的26亇乡镇办事能完整呈现给网友,我作了一些变动,但如出书,仍按我的意愿办,因为这些说法贴切,本地人一看就懂,而且非要亲切。

发到《今头条》,影响很大,宣传很广,这机会也出于一次偶然。我这些文章写到一半时,去年我在梅溪公园锻炼,偶然遇到市诗会的庞晓莉诗友,她问我从诗会下来在干什么,我说怎样怎样写“宣州大风”,她立马建议并教我把这些文章先发到《今日头条》上,她说:“这样可以宣传宣州,影响更大。”我照她说的做了,果然获得不少人的指点与点赞。我根据网友的意见,又作了进一步的修改,所以说,这本书也有大家的辛劳与成果。

说到辛劳与成果,还有段小插曲。我的这本书稿发到《今日头条》上,有时不但题目通不过,文章的内容也通不过,它提醒我的问题比较笼统,我有些发矇,于是我向原宣城市诗会的办公室主任黄保平同志请教,他一看,看出诸多问题,我按他提出的问题加以修改,再发,果然上去了。黄主任觉得文章很有意思,每篇文章后面他给我写了一首七绝诗,书如出版,我将全文附上。他是中学历史高级教师,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对诗词很有研究。如果这26篇文章加上他26首批注诗,这样真有点“太史公曰”的味道了。

大家看到,本书写的宣州区每一亇乡镇,例如水阳、水东、狸桥、周王等,它们都有自己的的历史、人文、风物、传说等,且各具特色。我们说,历史文化是一个地方的血脉与传承,而如今,这些地方在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又进行的创新与发展,我认为,宣州区的26亇乡镇,就好似26朵花。国家在前不久颁布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我这本书是地域性的,而地域性的文化是一种特定地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标志。我写的这本《宣州“大风歌”》书,如能焕起人们对自己家园的热爱,对宣州的发展起一点作用我便心满意足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