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冬夏是怎么过的(史官为啥记了春秋却不写冬夏)

庐山闲人

春读书秋读书春秋读书读《春秋》,有幅名画叫《秉灯夜烛》,那位身长九尺,面若重枣,唇若凃脂,丹凤眼、卧蚕眉、五绺长髯的关公挑灯夜读的正是这部史学名著是也。

古人的冬夏是怎么过的(史官为啥记了春秋却不写冬夏)(1)

图1 春秋

史学是对人类历史和经验的记录与总结。西周太史令发明了编年史体用来记载国家大事,即按年、季节、月、日的顺序排比史事。随后的春秋时代各诸侯国都有史官,史官编撰的编年体史书称为《某春秋》,如《周春秋》、《晋春秋》、《齐春秋》、《鲁春秋》等。遗憾的是,除了《鲁春秋》之外,那些宝贵的文献都失传了。《鲁春秋》之所以得到保留,要归功于山东曲阜人孔子。孔子按照自己的历史观,以鲁国史官编著的《鲁春秋》为基本素材,并在内容上加以扩展,引进了其他诸侯国史资料,编撰成了以鲁国为主兼备其他诸侯国在内的大史书《春秋》,作为给三千弟子们传授知识的教科书。

因为有了孔子的手迹,所以这本鲁国的《春秋》后世就流传下来了,且成了四书五经之一。《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记录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襄公十四年(前481年)共242年间的鲁国大事,与周平王元年东迁(前770年,东周开始)到周敬王四十四年五霸结束(前476年,战国前夜)共295年的历史大体相当。后人所讲的春秋就是指进入战国之前的东周那段历史。

古人的冬夏是怎么过的(史官为啥记了春秋却不写冬夏)(2)

图2 春夏秋冬四季变化

一、先秦时代果真没有春夏秋冬四季之说?

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是:那时的人只知春秋两季,不知一年有四季。理由是在古书上找不到夏天和冬天的事情。其实有两个误区所致:其一是,后人低估了先民的睿智。那时候天象观测不但发现了天上的大部分星体并记载下来,而且还发明了二进制的《周易》八卦,历法已经把一年确定为365.25日,如何能对一年仅有的四季气候变化浑然无觉或懵懵懂懂;其二是,阅读量不够。敢问哪个饱学之士能把天下之书读穷尽?在《春秋》找不到冬夏的痕迹,并不等于在同时代其它书籍中也找不到冬夏的踪影。

尽管古书汗牛充栋,经过披沙拣金,还是能找到记载“四季之说”的先秦典籍作品。譬如,1)《尚书》中的“四时成岁”;2)《墨子·天志中》中的“制为四时春秋冬夏,以纪纲之”;3)《管子·幼官篇》中的“修春秋冬夏之常祭”;4)《礼记·孔子闲居》中的“天有四时,春秋冬夏”。可见,“四季之说”早就有之,甚至还“早而有之”,只不过排列顺序与当今不同罢了。当今时代是“春夏秋冬”,先秦时代是“春秋冬夏”。

二、一年有四季,史官为何记了《春秋》却忘了《冬夏》

对于四季变换,今人以时间递进顺序排列,而古人则按缓急轻重顺序排列。原因很简单,农耕时代的上古时代,人们的活动都很单纯,根据气候办事,日出而起,日落而息,酷夏避暑,严寒窝冬,基本大事都发生在春秋两季。民以食为天,一年之计不但在于“春”,而且也在于“秋”,“春”天耕耘,“秋”天收获。所以,就重要性、紧迫性而言,“春秋”无疑远远地领先于“冬夏”。

古人的冬夏是怎么过的(史官为啥记了春秋却不写冬夏)(3)

图3 桃花盛开的春天

春天,万物复苏,春播季节。一年之计在于春,民以食为天,人要活着就得吃饭,吃饱喝足了方能从事各项工作。“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才能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春天一到,天子诸侯王祭祀农神,祈求保佑本国今岁五谷丰登。皇帝老儿身先士卒,做个表率,亲自扶犁耕田,在农田里来回犁田三次,而王公犁田五次,九卿官员犁田九次。寻常百姓亦不负春光,阡陌纵横间,忙忙碌碌,辛勤劳作,播下希望之种。处处皆为春耕画卷图。

古人的冬夏是怎么过的(史官为啥记了春秋却不写冬夏)(4)

图4 树木葱茏的夏天

夏天,光照充足,气温一路攀高,雨水增多,益于庄稼成长。“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遗憾之处,赤日炎炎似火烧,风不吹,树不摇,四野山川寂静呆滞,唯有烘烘热浪迎面扑来,田间耕夫、坊间工匠、官府宫殿的大臣吏员,终日皆是一身黏糊糊的汗水,动辄气喘如牛,闷得一颗心在胸囗突突乱跳,总想找个阴凉之处去避暑。

秋天,天高气爽,收获季节。秋风吹动谷连天,麦浪金波万里绵。赢穗压弯三尺杆,黄豆布满埂棋间。凌晨开镰忙秋收,颗粒归仓粮囤圆。乡野耕夫勤苦作,奔波相告贺丰年。金秋,除了秋收之外,最大的事情莫过于“沙场秋点兵”了。各个诸侯国粮草充沛、战马膘肥体壮,士卒集结待命,正是打仗的黄金时间。

古人的冬夏是怎么过的(史官为啥记了春秋却不写冬夏)(5)

图5 层林尽染的秋天

冬天,天气转冷。人们吃过暖羹之后,便进入了窝冬期。冬至之后,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群山之间,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时当腊月,天寒地冻,滴水成冰。凛冽的寒风从遥远的西伯利亚呼啸而来,任你衣裹三重,也是寒彻入骨。可谓是“头九二九关门厮守,三九四九冻破碴口”。农夫歇田,商旅歇脚,百工减劳。大事都要等到来年春回大地再办理。邦国政务,立冬节气后也是多谋而少动,诸侯国出使的车马大肆冷落,用兵更是嘎然停止。

综上所述,春天各诸侯国在国内进行播种、祭祀、朝会等系列活动等,外交上对周王室进行述职性的朝聘进贡、与其他诸侯国间的选边会盟。秋天是收割和战争的季节。待至秋天,各个诸侯国都有了充足的粮草,就着手春秋无义战,争城池抢财货掠六畜掳女人。为了有效的防护,将士们都要顶盔掼甲,夏天穿太热,冬天穿冰凉,所以秋天是最合适不过了。在春秋两季里,史官也分外忙碌,笔秃千管,墨磨万锭:春时记载祭祀邦交大事,秋时记载战争事件。春秋300年左右的时间里,一共爆发了395场战争。平均下来,每年要打1.32次仗,一年一次春播,一年一次秋收,一年却有1.32次战争,史官此时他不忙,谁忙?史官他不记载这个,他还记载啥啊?相比之下,冬夏无大事,而春秋皆大事。因此对于史官记载了《春秋》却忘了冬夏的取材程式,也就不难理解了。

古人的冬夏是怎么过的(史官为啥记了春秋却不写冬夏)(6)

图6 银装素裹的冬天

三、题外花絮

进入战国后,秦昭王赢稷时代的秦军统帅武安君白起打破了冬夏不作战的上古传统,指挥着秦军不分季节的进行战争。其中最著名的是那场河内冬战,秦国大军飓风般卷来,河内诸城岌岌可危。得知斥候飞马报告后,老年魏襄王簌簌抖成了一团:“这这这,岂有此理,如何,便便便冬日与人开战?”没等反应过来,便被白起狂飙拔魏国六十三座城池,占地四百余里。

从白起冬战以后,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再也不受季节限制了,伺机而动,战机稍纵即逝,岂能苦等时令!除了冬日鏖战之外,夏日里金戈铁马兵戎相见的事也屡见不鲜。但,夏季出兵酷热问题难以解决,将士们顶盔戴甲,势必汗流浃背燥热难熬,总想卸除盔甲吹个风降个温。然而,弄不好就如明代悍将常遇春得个卸甲风一命呜呼!再像三国时魏将夏候渊定军山下卸下盔甲图凉爽,被老黄忠一刀劈死;更有甚者,就像汉昭烈皇帝刘备在夷陵深山密林里安营扎寨避暑,被陆逊小儿火烧连营八百里。

作者简介:甘孝贤,男,甘肃省永登县人,笔名庐山闲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