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十大预言(五百年必有王者兴)

“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

30年前十大预言(五百年必有王者兴)(1)

孟子

这段话出自《孟子·公孙丑下》,王,指圣君。名世者,指闻名于世的人,也说是命世之才。充虞是孟子的学生。豫,快乐的意思。

这段话用我们今天的现代汉语说便是:“当时是当时,现在是现在。历史上每过五百年,必定有圣君兴起,其中还必定有声望很高的辅佐者。从周武王到现在已有七百多年,已经超过五百年了;按时间推算,也该是贤明的人有作为的时候了。但现在老天仿佛还没这个意思,而如果有一天它想让天下太平,看看当信这个社会,除了我以外,还会有谁?我为什么不痛快呢?”

有人说,这段话是当年怀才不遇的孟子随口说的,但事实并不是这样。

孔子

(译文:从尧舜到汤,经历了五百多年,像禹、皋陶那样的人,是亲眼看见尧舜之道而继承的;像汤,则是听说尧舜之道而继承的人。从商汤到周文王,又有五百多年,像伊尹、莱朱那样的人,是亲眼看见商汤之道而继承的;像文王,则是听说商汤之道而继承的。从周文王到孔子,又是五百多年,像太公望、散宜生那样的人,是亲眼看见文王之道而继承的:像孔子,则是听说文王之道而继承的。从孔子到现在,一百多年,离开圣人在世的年代这样的不远,距离圣人的家乡这样的近,但是却没有亲眼看见圣人之道而继承的人了,以后恐怕也没有听说圣人之道而继承的人了吧!)

盛世则圣王生,乱世则无圣王。这个“五百年”的时限被后世解释为一个治乱的周期,有人将它视为一种基于历史周期说之上的历史哲学,有人甚至将天命与五行思想的影响杂入其中,进而使成了一个流传很广的大预言。胡适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兴”或许很有道理,他甚至推测此乃是古来一句流行的预言,是孟子之前就有的,而孟子本人是始终深信这句五百年的“悬记”的。

这些,总会让人半信半疑之间总会产生很多联想。

30年前十大预言(五百年必有王者兴)(2)

秦始皇

南怀瑾老师也对此有过论述,他说:“五百年是历史文化命运的大关键,三十年为一世,这一世当中有一个变化;六十年为一个花甲,两个花甲是一百二十年,又是一个变化;而一个花甲有五纪,即十二年为一纪,在“世”与“纪”的当中,又都有小的变化。六十年中小变化,一百二十年大变化,五百年更大的变化。”

南怀瑾老师还将“五百年”做了如此划分:从周文王到孔子为五百年算起,是第一期。到现在二十世纪结束,二十一世纪之初,刚好是第七个五百年开始。孔子以后这个五百年,中间就是汉朝统一,汉武帝跟董仲舒整理文化,这是第二个五百年。由汉武帝到达摩祖师到中国来,禅宗的传入为第三个五百年。然后由达摩祖师到宋儒的兴起,是第四个五百年。理学家的兴起到王阳明的学说影响整个东方民族,为第五个五百年。由王阳明到历经近百年来未有的巨变,为第六个五百年。他说,这个历史的大命运,是一个关键。

也有学者将中国的历史以800

年为周期进行划分,发现了惊人的相似。

30年前十大预言(五百年必有王者兴)(3)

汉武帝

具体说法是:每个周期都以短命的然而在军事上却很强大的王朝开始。它使中国在几百年的内部纷争之后重新团结起来。其后,是五百年的和平,中间有一次改朝换代,接着是一系列的战乱。结果,首都即从北方迁往南方。然后,北方与南方脱离,南北形成对峙局面,敌对情绪强烈。这时,外来民族入侵,整个周期便告结束。历史于是又开始重新循环。中国又一次统一在中国人手中,文化又开始繁荣起来。

具体周期是:①从秦朝至六朝和鞑靼族入侵(公元前221 年至公元588 年),其间约830 年;②从隋朝始至蒙古人入侵(589—1367 年),其间约780 年;③现代周期,从明朝至今,周期还未结束。但是迄今为止已表明在过去的600 年间,已经发生了许多与过去模式非常相似的事件。以19 世纪50 年代的太平天国为界,明清两朝500 年的和平,现在似乎已经结束。(详见林语堂《中国人》)

30年前十大预言(五百年必有王者兴)(4)

唐太宗

我因为闲来无事,将这五百年或者八百年的时间段或者周期按自己的划法加以区分,竟然发现了很多有意思的奇妙数字。

我的第一阶段是这么划分的:春秋时代(前770年—前467年)至战国(前475年—前221年),再到秦(前221年—前207年),我计算出从前770年到秦立221年,一共是549年,而从前770年至秦灭是563年。我将这中间的王者视为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在这个中间,我发现了一个神秘的数字49: 出从前770年到秦立221年,一共是549年,比我们设定的500年多了49,而秦始皇的寿命从前259年至前210年,正好是49岁。

30年前十大预言(五百年必有王者兴)(5)

第一个500年中的神秘数字49

我的第二阶段是这么划分的:西汉(公元前202年至公元9年)至东汉(公元25年—220年)再至三国(公元220—280年,公元280年为吴灭亡时间,西晋建立时间为公元265年,我们以280年计),这中间是482。我将这中间的王者视为汉武帝(公元前156公元—前87年),他活了69岁。在这中间我发现有两个真空的年份,即秦向汉的过度期:公元前207年至公元202年,理论上为5年,但实际上只有4年,因为秦王子婴(秦三世)为前207-前206;西汉向东汉的过度期公元9年至公元25年,16年。这就是说在秦、西汉、东汉间大约有20年“真空期”,而若把这20的时间从汉武帝的岁数中减去,正好是49。这同时,如果以500年为时间单位,在这个时间段时还差18年,即500-482=18,而再如果从汉武帝的寿命终数里减去18,就可以得出另外一个数字,即是51。这与我们下面要讲的另一个数字巧妙地联系在了一起。

30年前十大预言(五百年必有王者兴)(6)

第二个500年中的神秘数字

我的第三阶段是这么划分的:西晋(公元265年至公元316年)至东晋(公元317年—420年)再至南北朝(公元420年—581年),再到隋(公元581-618年)、唐(公元618年-907年)这中间是642。我将这中间的王者视为唐太宗(公元598年-公元649年),他活了51(还有一说他生于599年)在这中间我发现这不但与我们前面说的51巧合,而且西晋(公元265年至公元316年)亦为51年。

30年前十大预言(五百年必有王者兴)(7)

第三个500年中的神秘数字

而我再从唐末的907年加500年,便到了1407年,这一年是明成祖永乐五年。这一年中国开始修建紫禁城。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回国,并于10月13日第二次下西洋到达文莱、泰国、柬埔寨、印度等地。并在随后将迁都北京,开创了永乐盛世和万国来朝的局面。这位皇帝似乎与我们前面所说的142这几个数字有不解之缘,首先他是1402年登基为帝的,另外是他逝于1424年,中间都有着“142”这几个数字。他活了64岁(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

30年前十大预言(五百年必有王者兴)(8)

第三个500年中的神秘数字

而我再从唐末的907年加500年,便到了1407年,这一年是明成祖永乐五年。这一年中国开始修建紫禁城。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回国,并于10月13日第二次下西洋到达文莱、泰国、柬埔寨、印度等地。并在随后将迁都北京,开创了永乐盛世和万国来朝的局面。

30年前十大预言(五百年必有王者兴)(9)

明成祖似乎与我们前面所说的142这几个数字有不解之缘,首先他是1402年登基为帝的,另外是他逝于1424年,中间都有着“142”这几个数字。他活了64岁(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

我不知道明成祖可不可以算一个“王者”,让我感兴趣的是64这个数字,将他寿数64与我们前面提到的“51”和“49”相加,为“164”。我计算前面所说的四位王者的年龄是我们现代人的计算方法,为整岁,古人都说虚岁,他们四个人无形中被我每人计小了1岁,若将这四个“1”叠加于“164”后,则为1644, 1644年大清立。而在明成祖去世的1424年再250年(即500年的一半),为1674年,是年为清康熙十三年,中国虽说爆发三藩之乱,但似乎又在孕育一个盛世。康熙生于1654年5月4日,是清朝第四位皇帝,他当了61年皇帝。如果将他在位的时间(61年),与明成祖(22年)、唐太宗(23年)、秦始皇(36年)在位的时间加在一起,即:61 22 23 36=142。而若将这个数字与汉武帝在位的时间(54年)相加在一起,又组成了一个很好听的数字:196

30年前十大预言(五百年必有王者兴)(10)

这些数字让人想不透

我不知道,在以上这几个“五百年”的时间段里出现的这些数字有着什么样的秘密,也许,“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就像有一位网友说的,是一个不确定、有些久远的时间概念,近于很久的意思,如“三人行”中的“三”并不是一个确定的量词。而我说的这些人算不算是五百年中的“王者”呢?为什么“五百年理论”又那么真切地影响到了我们的生活呢?(未完待续)

30年前十大预言(五百年必有王者兴)(11)

康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