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兵高血压自我降压方法(高血压分级诊疗行之有效的经验)

分级诊疗是根据疾病的轻、重、缓、急和诊疗的难易程度在各级医疗机构对患者进行连续诊疗的过程。2015 年9 月11 日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对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任务,其根本就是全面提升分级诊疗服务能力,逐步健全保障机制,基本构建富有效率的医疗服务体系,逐步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分级诊疗制度在于促进医疗资源合理配置,让病患合理分流,提高医疗机构特别是基层医疗机构的整体效能。落实和有效实施分级诊疗制度是解决当前“看病难”问题的关键,关系着医疗卫生事业的长远健康发展,对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重要意义。

徐文兵高血压自我降压方法(高血压分级诊疗行之有效的经验)(1)

高血压分级诊疗是各级医疗机构的医生对不同原因、不同水平、不同危险程度的高血压患者进行连续诊疗的过程。高血压分级诊疗工作的实施,离不开大高血压学学科建设、高血压诊疗人才培养,以及专业高血压诊疗机构与防治网络和体系的建立及完善,四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可以说,学科建设、人才、专业机构与防治网络体系决定着分级诊疗工作的实施和实施的效果。

2012~2015年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已达27.9%,全国高血压患者约3 亿。高血压患者的诊疗必须由有一定水平的专科医生甚至专家来完成,也就需要各级医疗机构储备一定数量的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的医务人员,从而依据病情将患者分流到各级医疗机构就诊。

分级诊疗就是把这些分工制度化、标准化:大多数高血压患者要到基层首诊并随诊观察;单纯轻中度高血压患者留在基层继续诊治与随诊管理;重症、病情复杂患者在上级医院确诊且达到一定治疗效果后,可以转回县及以下基层医疗机构继续诊治,并进行随诊管理,在观察病情变化的过程中,若出现病情加重要能识别和现场处理。基层首诊的分级诊疗模式使基层医生也会面临复杂、重症的高血压患者,这对基层医疗机构和二级、三级医院医生诊疗水平提出了要求。因而,实施分级诊疗必须首先着手进行人才培养。在高血压分级诊疗体系中,正确认识与制订分级诊疗规则、标准依赖于高血压学学科建设和发展。可以说,做好大高血压学学科建设才能推进高血压分级诊疗工作。

2016 年5 月,贵州省政府发起组织医疗卫生专家援黔团,特邀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院士为首席专家,聚集一批关心、支持贵州医疗卫生事业的专家团队开展帮扶活动,全面提升贵州省医疗卫生技术水平。

2016 年8 月25 日,还在担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高血压科行政主任的余振球教授,主动报名参加了医疗卫生援黔专家团,他深感责任重大,给自己及今后的医疗帮扶定下明确目标:帮助贵州建设和发展高血压学学科,以学科建设为抓手,有计划、有步骤地为贵州各地各级医疗机构搭建高血压防治平台;以人才培养为关键,激活高血压防治平台活力,提升基层高血压诊疗水平和服务效能;以高血压防治平台为支撑,使人才培养有实践的基地,高血压分级诊疗工作有基本的实施条件。

从贵州的实践和探索中余振球教授得出经验:

  • 要做好高血压分级诊疗,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就是要有基本的高血压防治网络和体系,而高血压防治网络和体系要求基层具有基本完善的医疗体系;

  • 各级医疗机构要有真正能看病、看好病的能力,要有统一协调管理的分级诊疗机制;

  • 在一个地域(如一个省或一个地区)要有高水平的高血压学学科理论素养和实践经验丰富的学科带头人,做好顶层设计,才能够真正解决各种重症复杂患者的诊疗难题。

实践出真知,余振球教授基于在贵州开展和推进高血压分级诊疗的理论依据与实践经验编写《高血压分级诊疗实践》一书,既全面介绍如何开展高血压学学科建设、高血压防治人才培养、四级高血压防治网络和体系建设、高血压分级诊疗工作实施等,又为广大临床医务人员和医学研究者提供了高血压及其相关领域临床诊疗的新思路、新方法。

具体内容包括:

学科建设与高血压分级诊疗;

各类型、各种模式的人才培养;

高血压防治网络和体系;

推进分级诊疗的新思路、新做法;

高血压分级诊疗中相关疾病的诊疗规范与质量管理等。

徐文兵高血压自我降压方法(高血压分级诊疗行之有效的经验)(2)

本书既可作为各地、各级政府或卫健部门开展分级诊疗工作的参考书,也可作为医学研究者、临床医务人员、医学院校师生、患者的工具书。

徐文兵高血压自我降压方法(高血压分级诊疗行之有效的经验)(3)

目 录

第一篇 总 论

第一章 学科建设与高血压分级诊疗

一、以学科建设为抓手,塑造高血压诊疗理念

二、以学科建设为统领,打造高血压防治人才队伍

三、以学科建设为根本,构建高血压防治网络和体系

第二篇 人 才 培 养

第二章 人才培养的新思路、新方法及新模式

一、多层次、系统性培训与人才队伍建设

二、多角度、多途径培训与诊疗水平提高

三、全方位、综合性培训与医疗事业进步

第三章 大中型医院骨干短期进修学习班

一、短期进修学习班实施纲要

二、短期进修学习班学员学习实例

三、短期进修学习班学员工作实例

第四章 短期主任培训班

一、主任学习的意义与作用

二、首批短期主任培训班培训纪实

第五章 乡镇与社区高血压防治骨干“游学班”

一、“游学班”的形成与发展

二、带教学习齐努力,“游学班”培训见成效

三、“游学班”培训见成效,百姓健康有保障

四、首期“游学班”培训纪实

五、乡镇与社区高血压防治骨干短期培训班实施建议

第六章 人人听得懂、用得上的理论教学

一、新颖、讲实效的理论授课

二、兼具普适性与个性化的理论教学

第七章 及时、覆盖面广的远程培训

一、远程理论授课

二、现场查房与远程培训结合

第八章 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教学查房

一、教学查房类型

二、教学查房案例分析

三、教学查房总结

第三篇 高血压防治网络和体系

第九章 省级高血压诊疗中心

一、搭建省市县乡四级高血压防治网络

二、加强省中心自身建设

三、肩负推进高血压分级诊疗的重要责任

第十章 地市(州)级高血压诊疗中心

一、市级高血压诊疗中心创立实践

二、市级高血压诊疗中心工作实践

第十一章 县级高血压诊疗中心

一、县级高血压诊疗中心工作实施指导意见

二、县级高血压诊疗中心全覆盖的经验

第十二章 乡镇(社区)高血压防治中心

一、乡镇(社区)高血压防治中心工作实施建议

二、乡镇(社区)高血压防治中心全覆盖的经验

第十三章 省级高血压专科联盟

一、高血压专科联盟的建立与管理

二、高血压专科联盟建设的成功经验

第十四章 县域高血压防治网络和体系建设

一、专业机构为高血压防治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二、培训是高血压防治人才成长的有力措施

第四篇 分级诊疗推进

第十五章 高血压患者基层首诊的落实

一、帮助基层医疗机构解决问题

二、提高基层医疗机构诊疗水平

第十六章 疫情防控下的医疗帮扶

一、突发疫情隔不断,精准帮扶极贫县

二、疫情防控常态化,多措并举抓突破

第十七章 宣传对推进高血压分级诊疗的作用

一、促进高血压防治网络体系建立健全

二、宣传高血压防治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

三、带动大高血压学诊疗理念推广

第十八章 地市(州)高血压分级诊疗

一、人才培养:抓关键、讲效果

二、机构建设:抓管理、讲责任

三、慢病诊疗:抓落实、讲质量

第十九章 县域高血压分级诊疗

一、抓好学科建设,促进医院发展

二、组建防治团队,保护百姓健康

第五篇 诊疗规范与质量管理

第二十章 乡镇与社区高血压诊疗内容

一、重视乡镇与社区高血压诊疗工作

二、高血压诊疗的一致性

三、乡镇与社区高血压患者诊疗的落实与管理

第二十一章 高血压患者的常规检查

一、常规检查的意义与现状

二、常规检查的完成与分析

第二十二章 继发性高血压诊断思路

一、继发性高血压筛查

二、继发性高血压诊断程序

第二十三章 高血压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现

一、重视高血压患者心血管疾病诊断

二、发现早期心血管疾病

第二十四章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分级诊疗建议

一、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诊疗内容

二、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分级诊疗

第二十五章 乡镇与社区医疗机构冠心病诊疗建议

一、冠心病的病因与分型

二、冠心病的诊断

三、冠心病的治疗

四、各类冠心病的处理

第二十六章 高血压肾脏病的分级诊疗建议

一、高血压肾脏病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二、高血压肾脏病的治疗

第二十七章 高血压患者脑血管病的协同诊疗

一、脑血管病的规范诊断

二、脑血管病的规范防治

第二十八章 各级医疗机构高血压患者病种分析

一、教学查房中的病种分析

二、省中心高血压住院患者病种分析

第二十九章 高血压患者诊疗质量要求

一、病史采集与病历书写质量要求

二、临床诊疗工作质量要求

第三十章 高血压新理论、新进展评价

一、正确认识和评价新指南

二、正确认识和评价新进展

第三十一章 急重症患者救治与分级诊疗安全

一、急重症患者的诊断分析

二、急重症患者的治疗分析

第三十二章 高血压患者远程会诊建议

一、远程会诊的目的与要求

二、完整病历资料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1 《中国乡村医药》“余振球谈高血压”专栏篇目

附录2 高血压分级诊疗推进媒体新闻报道篇目

徐文兵高血压自我降压方法(高血压分级诊疗行之有效的经验)(4)

科学出版社赛医学(sci_med)

科学出版社医药卫生分社订阅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