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高中生读的名家散文(适合高初中生阅读的一组古代精短散文)

适合高中生读的名家散文(适合高初中生阅读的一组古代精短散文)(1)

原文:湖心亭看雪① (明)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②矣,余拿③一小舟拥毳(cuì)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sōng)④沆砀(dàng)⑤,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⑥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注释:①此文作于崇祯五年(1632)冬十二月,作者在杭州。②更定:天亮。③拿:此指驾舟。④雾淞:树枝上凝结的雾露。⑤沆砀:冬天天空中白茫茫的寒冷水气。⑥大白:大酒杯。

赏析

短文描绘了一幅意境空灵、淡雅别致的西湖雪景图。作者虚设一个立足点,俯视远眺,将全景连同自己所乘小舟一并收入笔底。开头点出了雪后西湖万物杳无踪迹,给读者展示了一个静寂的画面;“雾淞沆砀”“上下一白”写出了冰雪满天茫茫一片的景象;“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等景象,在白雪皑皑中显得别致淡雅,正好反衬出一片空灵、晶莹洁白的冰雪世界。

金陵人“大喜”,喜来自于遇见志趣相投之人;舟子“喃喃”,感慨只因作者并不孤独,两者相映成趣。两词虽不直接写作者的感情变化,但其实是作者借金陵人表达了孤寂落寞的感情,借舟人表达原来也不孤独的欣慰之情。

适合高中生读的名家散文(适合高初中生阅读的一组古代精短散文)(2)

原文:蓬莱阁记所见 (宋)苏轼

登州蓬莱阁上,望海如镜面,与天相际。忽有如黑豆数点者,郡人云:海舶至矣!不一炊久,已至阁下。”

赏析

站在登州蓬莱阁上面,看见大海像镜面一样广阔闪光,和远天相接。忽然看到有几点像黑豆大小的东西,本郡的人说:是海船到了!不到一顿饭那么久,海船已经到了蓬莱阁下。短文选取一个制高点,以极为简约精练的文字描绘出丰富的景象,有阔大浩瀚的画面,有由远而近的船舶,静中有动,有声有色,有正写有侧写,白描中有比喻,侧写中有夸张,丰腴适宜,张弛有度,形神兼备,颇富诗意。

适合高中生读的名家散文(适合高初中生阅读的一组古代精短散文)(3)

原文:游白水书付过① (宋)苏轼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磓(duī)②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暮归倒行③,观山烧,壮甚。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④中流,掬弄珠壁⑤。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馀甘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注释:①此文为作者畅游白水归来,乘兴挥笔写成付给儿子苏过。②磓:系上重物,使之下沉。③倒行:背向归途,面向山路,犹如倒退而行。④击汰:打着水波。⑤掬弄珠壁:玩弄着溅起的水花和月影。珠,船桨打起的水花;壁,水中的月影。

赏析

文章结构上以时间为线索(日游、暮归、月出、二鼓),写法上以叙述为主,兼有状景抒情,而且取材详略得当,语言简练隽永。开头两句即点题,并交代出游日期、地点、人物。白水山以白水而得名,所以作者着力描绘百仞悬瀑,“雪溅雷怒”譬喻形象生动,写出它势壮、声宏、色鲜的特点。下山过程仅用“俯仰度数谷”一笔带过。“掬弄珠璧”的动作描摹,有景有情,月白水清之景以及作者的激赏喜悦之情俱蕴其中。“顾影颓然,不复甚寐”的情状刻画,蕴含丰富,作者的山水之乐,身世之悲交织其间。

与子同游白水佛迹,日常生活一片断,本不足为奇,但经东坡写出,却别有意味。浴汤池、观瀑布、循佛迹、遇山火、仰月出、泛轻舟、掬浪花、饮酒、食菜、付书,那么多的景事物纷至沓来,作者写来却有条不紊而又兴致盎然,使读者也感同身受。前人评价:“不用虚而韵足,不模写而景足,如画家寥寥数笔,含意无穷。”(王纳谏《苏长公小品》)

适合高中生读的名家散文(适合高初中生阅读的一组古代精短散文)(4)

原文:韩幹画马赞 (宋)苏轼

韩幹之马四:其一在陆,骧首奋鬣①,若有所望,顿足而长鸣;其一欲涉,尻高首下②,择所由济③,跔蹐(jú jí)而未成④;其二在水,前者反顾,若以鼻语,后者不应,欲饮而留行。

以为厩马也,则前无羁络⑤,后箠策⑥;以为野马也,则隅目耸耳⑦,丰臆⑧细尾,皆中度程⑨,萧然⑩如贤大夫、贵公子,相与解带脱帽,临水而濯缨。遂欲高举远引,友麋鹿而终天年,则不可得矣;盖优哉游哉,聊以卒岁而无营⑾。

注释:①骧首奋鬣,昂起头,耸起鬃毛。②尻高首下,撅起屁股低着头。③择所由济:选择渡河的地点。④跔蹐而未成,小步徘徊而没有找到。⑤羁络,马笼头。⑥箠策,鞭子。⑦隅目耸耳,两眼棱角分明双耳耸立。⑧丰臆,丰满的胸脯。⑨度程,良马的标准。⑩萧然,怡然自得的样子。⑾无营,没有追求。

赏析

韩幹画马,摆脱了“螭体龙形”的陈旧画法,着重描绘马的风采神态,在画史上独成一格。这篇赞文,针对韩幹的一幅画加以评述,散中有韵,旨趣高远,读来耐人咀嚼。前段用寥寥数笔便传神地再现画中四马的神姿妙态,生动准确,栩栩如生,体现了东坡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后段展开联想,以马比人,不仅使马显得更加气度非凡,而且着重地赞扬了一种热爱自然、超尘脱俗的生活态度,其间隐含着作者旷达乐天和随遇而安的志趣情怀。

适合高中生读的名家散文(适合高初中生阅读的一组古代精短散文)(5)

原文:书吴道子画后 (宋)苏轼

知者创物,能者述焉,非一人而成也。君子之于学,百工之于技,自三代历汉至唐而备矣。故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

道子画人物,如以灯取影,逆来顺往,旁见侧出,横斜平直,各相乘除,得自然之数,不差毫末,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所谓游刃余地,运斤成风,盖古今一人而已。余于他画,或不能必其主名,至于道子,望而知其真伪也。然世罕有真者,如史全叔所藏,平生盖一二见而已。元丰八年十一月七日书。

赏析

吴道子擅画佛道人物及鸟兽、草木、台阁。早年行笔细密,中年雄放遒劲,线条有运动感,点划有笔不周而意周之妙。所画衣褶,有飘举之势,有“吴衣当风”之说。其山水画,荆浩评为“有笔无墨”,张彦远认为“山水之变,始于吴”。吴还“画塑兼工”,善于掌握“守其神,专其一”的艺术法则。千余年来被视为“画圣”,民间画工尊之为“祖师”。本文对吴道子画的评论,言语简洁,却切中肯綮,点中要害,时人服其为至论,由此可见作者对画家的作品曾细加揣摩,颇有会意之处。且文中称颂的游刃余地、运斤成风的神技,不仅适用于文学作品的欣赏,也同样适用于文学创作。

适合高中生读的名家散文(适合高初中生阅读的一组古代精短散文)(6)

原文:书舟中作字 (宋)苏轼

将至曲江,船上滩欹侧,撑者百指,篙声石声荦然。回顾皆涛濑,士无人色,而吾作字不少衰,何也?吾更变亦多矣,置笔而起,终不能一事,孰与且作字乎。

赏析

元符三年(1100),已经六十五岁的苏轼,终于结束了长期的贬谪生活,朝廷允许他离开当时的蛮荒之地海南岛,回内地任便居住。年底从英州至韶关,路经曲江时写了这篇小文。文章写船历险滩时经历的惊涛骇浪,船上人吓得面无人色,而此时作者自己却镇定自若,从容作书,表现出一个久历险境、患难余生的老者临事不惊、乐观洒脱的人生态度。描述之间对比鲜明而有意味,这段路过曲江的经历何尝不是东坡人生的写照,“回顾皆涛濑”让人有无尽的感慨。

适合高中生读的名家散文(适合高初中生阅读的一组古代精短散文)(7)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