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苗族蜡染历史背景(来自3000年前蓝染技艺)

- 布依蓝染 -

他们固执地留住了旧时「指尖技艺」的美好

走在贵州一些城市的街头,已经很难辨认出谁是苗族、布依族或是侗族、瑶族了。在民族日益同质化的当下,大多年轻人都已经穿起了日常的便装。他们摒弃繁复穿戴的同时,也遗失了那一份独特。

贵州苗族蜡染历史背景(来自3000年前蓝染技艺)(1)

蓝染布料 BY 网络

然而,在贵州南部,仍然还有一部分布依族的老人们,几十年如一日地恪守着民族装束。

贵州苗族蜡染历史背景(来自3000年前蓝染技艺)(2)

布依族老人 BY 水影PHOTO

她们崇尚指尖的温度,从种植蓼蓝,到打靛泥,再到染色,代代传承的非遗蓝染技艺,仍然保留在她们双手之间,穿搭在她们身上。

在对抗时间的洪流中,她们「固执」地留住了,旧时「蓝染技艺」的美好。

//////////

来自3000年前的打靛技艺

《诗经》有云:“终朝采蓝,不盈一襜”。早在3000多年前,蓼蓝就已成为中国历史上广泛种植和使用的经济作物。

虽然蓼蓝也是常用的药用植物,叶有清热解毒之效;但更为人熟知的,是它作为中国古代广泛使用的靛蓝染料的名气。

贵州苗族蜡染历史背景(来自3000年前蓝染技艺)(3)

蓼蓝叶 BY 网络

当现代的织布和染布工艺尚未到达中国以前,生活在气候温暖湿润的贵州布依族人,大量使用蓼蓝去染制独属于他们的靛蓝色。

时至今日,即便是方便快捷、价格低廉的化学染料,不可避免地取代传统的草木染,但是千百年来根深蒂固的民族传承,仍然在这里顽强地延续着。

贵州苗族蜡染历史背景(来自3000年前蓝染技艺)(4)

草木染缸 BY 网络

在贵州大大小小的布依村寨中,时常能看见墙角边半盖的染缸,他们大多从市场上买来靛泥,再回到自家染缸里染色。

在黔西南州贞丰县的高寨村,许多村民家里还保留有直径近5米的打靛池。

贵州苗族蜡染历史背景(来自3000年前蓝染技艺)(5)

BY 网络

由于周边生活的布依族人家,依然保持着对蓼蓝染布的需求,却不再自己“种蓝打靛”,这就变成了高寨村的“商机”。

“水浸三日,蓝色尽出,投入生石灰,则满地颜色皆收入灰内,以带紫色者为上。”

贵州《黎平府志》​

从千百年前就流传下来的种植蓼蓝和古法打靛,还在高寨村上演。

每年的农历2月到农历11月,是高寨村最繁忙的时候。

农历2月的蓼蓝开始发芽,7、8月间待叶子变青,是蓼蓝的第一次收获,名为「摘叶」;间隔3个月后,待到立秋后新叶齐齐长出,是蓼蓝的最终收获,此时制出的蓝靛,名为「大靛」。

贵州苗族蜡染历史背景(来自3000年前蓝染技艺)(6)

蓼蓝种植 BY 网络

和贵州大多数乡村一样,年轻人普遍外出打工,这一场持续近9个月的忙碌,劳动力多以中年妇女和老人为主。

每浸泡一大池子的蓝靛,就需要投入上千斤的蓼蓝。从田里往靛池里运,往往要经过不少崎岖的山路。

就连马匹在运送过程中颠簸而出的蓼蓝叶,也会被村民们收集起来,因为一趟运送下来,实在是太辛苦。

高寨村的老邱每年蓼蓝运送回来的“打靛”,都会得到哥哥和其他3个村民如约而至的帮忙。

老邱家直径435厘米,深度90厘米的一个靛池,需要投入900-1000斤的蓼蓝枝叶。待到注水浸泡后的第四天清晨,哥哥和其他朋友便会来一起清除池子的沉淀物。

贵州苗族蜡染历史背景(来自3000年前蓝染技艺)(7)

贵州苗族蜡染历史背景(来自3000年前蓝染技艺)(8)

BY 民族服饰博物馆

当80斤的生石灰倒入靛池时,历时30分钟的打靛才刚刚开始。

5个人用打杆从不同角度把池水向中央推动,如此循环往复,才能得到最纯真的靛黑色。

自然沉降了5个小时后的靛泥,会被老邱在赶集的日子,拿到街市上去买卖。这是他们一家一年主要的经济收入。

贵州苗族蜡染历史背景(来自3000年前蓝染技艺)(9)

BY 网络

实际上,高寨村的大多数村民都已不再沿用这种人工打靛的方式,改用机械代替,但老邱还是固执地坚持着。

这些带有手艺温度的靛泥,会被寻常布依人家买回家里染布,有时候也会被染布的工坊批量买走。

这样稀世的旧时手艺,便会从「打靛」,走到了「染色」。

//////////

非遗技艺的「无人传承」

染是布依族古老的人工印染技术。它是诗意地栖居在黔西南大地上的人们,从植物知晓大自然的秘密,用大自然叙说故事。

他们采集蓼蓝叶子,发酵后制成蓝色染料给布匹上色。不同深浅的蓝于其上。

贵州苗族蜡染历史背景(来自3000年前蓝染技艺)(10)

BY 网络

这符号化的抽象艺术,是布依族人对于生命极简化的思考;而这思考的具象化表达,在于他们生命的延续后,一代代的传承。

在黔西南州蓝靛染传承人韦光弟的染布工坊里,很多工具是从他父辈的时候就传承下来的。

贵州苗族蜡染历史背景(来自3000年前蓝染技艺)(11)

虽然向外人简单介绍起蓝染时,韦光弟总是只有“就是把布用靛蓝染料染成蓝布”这一句简单的话语,但真正实际操作起来,却要比想象中难得多。

在本就严寒刺骨的贵州的冬天,染布手艺人们还需要把双手浸泡在冰冷的染缸里,不停重复着浸染的动作,才能达到染色的最佳效果。

贵州苗族蜡染历史背景(来自3000年前蓝染技艺)(12)

“像我们这代人下边的子女,都不愿意再继承这个手艺了。”韦光弟在聊到全村从事蓝染的行业情况时,有些惋惜地说。

蓝染作为布依族传承千年的染布技艺,无疑是整个布依族的象征。它描绘的是布依族先人们生活着的田野山川,飞鸟虫鱼。

当现代人类逐渐忘却了古老技艺,甚至遗忘了个中表达带给我们关于生命的思考,不再倾听关乎「遥远的声音」,未免叫人遗憾。

贵州苗族蜡染历史背景(来自3000年前蓝染技艺)(13)

「梭纳100计划」发起人熊雪宇和禹熹,带着团队前往蓝靛染传承人韦光弟的染布工坊参观时,这个「无人传承」的消息,让他们感到“惶恐”。

//////////

非遗与大众的「一步之遥」

如何才能被大众所接受?这大概是每一个「无人传承」的“非遗”,都要面临的问题。

而「梭纳100计划」,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式。

“梭”,是梭子,经纬交织,织出布匹;“纳”,是布依语里的“田园”,代表山村生活的智慧与美好。

贵州苗族蜡染历史背景(来自3000年前蓝染技艺)(14)

BY 网络

“我希望我们的团队,就像梭子一样,一头连接着非遗传承人,另外一头希望连接大众。”「梭纳100计划」发起人熊雪宇表示。

「用现代美学的观念,寻访山村,再造传统。」这是两位设计出身的发起人,在「梭纳100计划」理念上的不谋而合。

贵州苗族蜡染历史背景(来自3000年前蓝染技艺)(15)

贵州苗族蜡染历史背景(来自3000年前蓝染技艺)(16)

贵州苗族蜡染历史背景(来自3000年前蓝染技艺)(17)

技艺代代相传,布匹绵延不绝。「印染」技艺的现代化表达,是连接山内外世界的桥梁,只有让传统技艺与当代生活融合,才能让非遗向未来延续,让文化向外界推广。

贵州苗族蜡染历史背景(来自3000年前蓝染技艺)(18)

2019年11月中旬,梭纳 · 非遗体验课程,于兴义万峰林八音堂正式亮相。

由来自黔西南州晴隆县布依族非遗传承人李利老师担任主讲,由浅入深的讲述和带队体验扎染这一传统手艺。

贵州苗族蜡染历史背景(来自3000年前蓝染技艺)(19)

扎染是布依族传统的手工染色技术之一,它是用线在被印染的织物打绞成结后,再进行印染,然后把打绞成结的线拆除的一种印染技术,有一百多种变化技法。在扎结而出的每一种花,即便是有成百上千种,印染后的花纹却各有不同。这在机械印染工艺千篇一律的时代,就像是独属于手工印染的浪漫。

当人们重拾起对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好奇,当布依蓝染真真切切的开始走进大众的视野,或许蓝染技艺就可以逃离「无人传承」的窘境。

而通过蓝染的「蓝」,向大众展示的,不仅仅只是一项绝妙的技艺,更是另一方天空下,布依族人对于生命的理解和传承……

-END-

文 编辑 丨新小志

参考 | 《“梭纳100计划”--寻梦蓝染》等

若有侵权,请联系小编。

贵州苗族蜡染历史背景(来自3000年前蓝染技艺)(20)

新县志,

优晟文化与羊晚集团生活传媒公司联合打造的内容平台

用全新视角带你领略中国各个县的风土人情,

带你探索中国未现之美。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