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管服改革三年(放管服改革让川渝群众享受)

“A137异地通办服务态度好,操作指导细致,业务能力强,为群众办实事,表示感谢!”重庆两江新区政务中心工作人员曹媛的手机上,一直保存着一位名叫张学勇的成都市民手写感谢信的照片。曹媛介绍,截至7月中旬,两江新区“川渝通办”窗口线下提供服务8900余件次,“我们的工作让川渝两地企业、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带来的同城化便利”。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决策部署,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便利化,川渝两省市持续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深层次协同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放管服”改革,促进两地人才、资源、市场要素有序流动,让“川渝一家亲”的美好愿景变为幸福实景。

放管服改革三年(放管服改革让川渝群众享受)(1)

齐架“暖心桥”:“同城待遇”落地生根

“真是太方便了,我不用专门回成都了!”在重庆两江新区(自贸试验区)政务大厅“川渝通办”窗口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来自四川的刘先生通过“渝快办”平台“川渝通办”专区,直接完成了他注册在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的企业股权变更申请,这样的办事效率使他感到非常惊喜。

从过去的来回奔波,到如今的动动手指,这份惊喜背后,是重庆“渝快办”与四川“天府通办”互联互通的结果,也是川渝两地协同推进“放管服”改革,让两地企业和群众办事“减时间、减环节、减材料、减跑动”的生动写照。

从2020年至今,311项“川渝通办”事项被密集推出,服务体系已经涵盖民政、税务、交通、商务等23个行业领域。川渝两地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契机,聚焦两地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将“川渝通办”做得更细更实更深入,为川渝两地的共同发展搭建起“暖心桥”。截至目前,“川渝通办”日均办件和查询量达2万件次。

此外,越来越多的“同城待遇”在公共服务领域落地生根。

7月初,四川省遂宁市船山区的成女士用自己的社保卡在重庆图书馆借阅了几本书。“现在都不用特意去办证件,让我觉得四川和重庆就是一家。”成女士高兴地告诉记者,她用社保卡就可以在两地114家图书馆“一卡通行”,而且成渝中心城区的公共交通也实现了“一卡通”。

数据畅通,心灵相通。目前,川渝两地正在加速建设数据共享平台,让“暖心桥”不断双向延伸:川渝社保卡业务已实现就近可办;两地有1.6万余家医疗机构实现跨省市住院、门诊直接结算;联合开展“重庆英才大会”“蓉漂人才日”等招才引智活动,实现人力资源服务资质“两地认”、人才档案办理“零跑动”……

“在四川可以办重庆的事,在重庆可以办四川的事,公共服务同城共享,这真正体现了‘川渝一家亲’。”重庆市政府办公厅职能转变协调处处长张勇说。

放管服改革三年(放管服改革让川渝群众享受)(2)

同织“监管网”: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空荡荡的办公室里,重庆青阳药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吴立山脸上满是愁容。因部分生产线升级改造,企业需在市外实施技术搬迁。但是,各地监管标准不一、信息交流不畅等问题给青阳药业的外迁之路设置了一道道“壁垒”。长时间停产,企业面临倒闭风险。

了解到青阳药业这一困难后,川渝两地药监部门积极沟通协调,共同探索为企业纾困的方案,并以此为契机探索协同监管模式。

没有统一的监管标准?那就创新标准!

没有统一的监管机制?那就创新机制!

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很快,川渝两地药监部门就联合出台了两地药品跨省市委托生产监管协作实施方案、医疗器械生产跨省市监管试行办法等政策,为两地药械生产跨区域监管提供了制度保障。

跨区域监管工作模式的建立,为企业申报“异地场外车间”扫清了障碍,青阳药业顺利完成了生产场地的变更及相关验证工作,重新投产运营。

吴立山没想到公司又“活”了。如今,在青阳药业的异地场外车间里,技术人员正加紧生产原料药,保障着“别嘌醇”这一国家短缺药品的供给。

监管到位,才能“放”得安心,服务更优。近年来,川渝两地在探索协同监管模式上,拿出了“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决心,逐个击破在合作中遇到的难题,降低市场主体两地奔波的时间成本、经营成本。

通过搭建协同监管常态化平台,明确协同监管工作内容、流程和职责,及时交换检查计划、共享检查信息、互认检查结果……“事中事后协同监管”的模式在川渝两地持续推进。

筑巢引凤来,花开蝶自来。影响川渝两地企业发展的“无形之墙”正被一一拆除,双城经济圈的市场活力亦在加速释放。

放管服改革三年(放管服改革让川渝群众享受)(3)

共画“同心圆”:找到双方都认可的中心点

“希望自己在双城经济圈建设背景下,能为两地合作互利、共建共享做点力所能及的事。”2021年9月,吴建东带着这样的心态,与其他四川干部一起来到重庆,挂职重庆市政府办公厅职能转变协调处副处长。

张勇介绍,由于重庆和四川在行政层级、地域覆盖范围、发展水平等方面有所差异,可能会出现同一件事情,在四川和重庆办理所需的申请材料以及办理时限等会有所不同,“这是两地在推进‘放管服’改革工作中遇到的共同难题”。

此时,挂职干部的对接协调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熟悉两地的情况,知道两边哪个部门来对接这件事最合适,哪个部门办这件事有基础、有意愿。”吴建东说,“再把具体业务部门召集起来,像‘解剖麻雀’一样对事项进行全流程分析梳理,对标对表,同事同标。”

只有找到双方都认可的中心点,才能画出最大“同心圆”。

两年多来,川渝两省市政府办公厅多次召开工作对接会、专项业务推进会和新闻发布会,推动重庆市各区县、市级部门与四川省相关市(州)区(县)、省级部门加强工作对接、建立联动机制,实时交流“放管服”改革工作思路及路径举措,共同研究出台利企便民改革文件。

如今,川渝的合作之手越拉越紧“,同心圆”的范围也越来越大。2021年4月,重庆在“川渝通办”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础上,积极与贵州、云南、西藏衔接,从“川渝通办”事项中选取148项高频事项,作为首批西南五省份“跨省通办”事项,并联合出台《西南五省政务服务“跨省通办”2021年工作要点》《西南五省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工作规程》,建立了西南五省份政务服务工作对接机制。下一步,重庆还将对接长江沿线城市、东部沿海城市等区域“跨省通办”,逐步实现更大范围的对接合作。

放管服改革三年(放管服改革让川渝群众享受)(4)

放管服改革三年(放管服改革让川渝群众享受)(5)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