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走出亲人离世的痛苦体验(如何走出亲人离世的恐惧感)

当亲人离去时,你所感受到的害怕,是害怕死亡,还是害怕其他的东西?

很多人在第一次面对亲人离世时,都会出现一定的分离焦虑。而越是在童年时期感受到的来自父母的情感忽视越深,呈现的表现就越明显。

有的人始终沉溺于内疚之中,有的人会出现莫名的愤怒,有的人惊讶于自己完全的若无其事。

文中的来访者在亲人离世后,一直被恐惧所缠绕。咨询师陪同来访者探索恐怖情境的象征意义,教会来访者学会表达哀伤和其他内在情绪,帮助来访者降低负性情绪,获得新生。

正文字数:9962,预计阅读时间:25分钟。

世上最爱我的人去了

——死亡恐怖症的心理咨询

小钱是一个害怕谈论死亡、甚至害怕看到与死亡有关事物的女孩。这种感觉源于她上小学时经历的一件事:1993年“五.一”期间,姥姥去世了,当时家里人为了让她准备考试,直到七月份考试结束才告诉她,这件事让她无法释怀。因为小钱从小是姥姥带大的,至今小钱也不能面对、接受姥姥去世的事实。而十年后的另一件事使小钱深深地陷人死亡恐惧的漩涡中——2004年的一天她突然得知前男友被人砍伤致死……她经常回忆起男朋友过去像兄长一样照顾她的时刻,这使她对死亡的恐惧进一步加深。此后每当小钱看到电视上血腥或死亡场面时,精神都会高度紧张。小钱家住二楼,一楼有家商店,商店旁有家卖寿衣、花圈的小店。小钱为了回避寿衣店,每次绕道去较远的商店买东西。一天晚上,小钱着急买东西第一次走进那家店,出来时看到寿衣店,当时感到头晕、害怕,急忙跑回家,但是仍旧神情恍惚、内心恐惧。从那以后,小钱晚上经常失眠,以致白天上班无精打采,工作质量下降。为了摆脱死亡恐怖的笼罩,小钱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讲述了自己的经所后,小钱的双眼已经湿润……

(2)

来访者:这和多数人对死亡的恐惧不太一样是吗?

咨询师:一般人对死亡的恐惧有两种成分。第一种成分是我们大家都会有的,就是对于现实的死亡危险产生恐惧。比如突然得知自己患了不治之症已经没有几天存活期了;比如一个刑事判决最后判决某某人死刑,那人就瘫软在地。因为死亡的现实发生在他眼前,马上就要执行,这种死亡的恐惧是正常的。这种死亡恐惧不是我们工作的重点。工作的重点是第二种成分,就是对死亡象征的恐惧。因为是死亡的象征,不是死亡发生的真实情况,所以这类恐惧的对象是不值得我们害怕的。但有的人看到花圈、寿衣店、太平间、火葬场等字样会让人紧张到心慌气短、全身出汗,甚至说话时嘴唇哆嗦等等,这就足恐惧的症状了。小钱,你觉得你是哪一种?[咨询师释义死亡恐惧的意义之后让来访者做出选来访者讲述问题时情绪强烈多为问题关键所在,咨询师反映来访者此时此地情感变化。通过非言语信息继续验证假设,进行准确性检验]

来访者:我觉得应该是后一种。

咨询师:就是对非现实、想象当中一些事物的恐惧。比如每当电视中有人逝世,放哀乐,你就紧张,而且紧张、恐惧得让你觉得很难受。

来访者:我知道自己的反应有些异常,也想控制,但不知道为什么。

咨询师:小钱,我发现刚才你讲述姥姥去世那件时双眼湿润了。你是不是从小跟姥姥感情特别深?

来访者:对,因为从小多数时间是姥姥把我带大的,我对她的依恋程度也比较高。

咨询师:所以由于你没有看到姥姥去世的过程,这就成了一个未了的心愿,会觉得那么爱你的姥姥,怎么可能离开这个世界?她到底是不是还在这个世界上?还在爱着你?爱你的人离开了这个世界,那谁还爱你呢?第二件事同这个又有相似之处。你的男朋友像大哥哥一样照顾你,分手后尽管没有男女朋友关系,还是有兄妹的关系。所以姥姥的爱和哥哥的爱,都在你不经意间、完全没有意识到的时候离开这个世界,这让你受到很大创伤。[情感反应与释义的结合,设身处地地理解和共情,既反映问题内容,又回应来访者的情感]

来访者:是啊。小时候姥姥会给我买吃的、穿的、玩具、文具,给我讲做人的道理。我始终觉得姥姥在这世界上是最亲我的一个人,胜过我父母。而认识前男友有l0年,分手有5、6年了,我喜欢他那样温柔、体贴的男孩子。分手后我们有时电话联系,互相关心问候,爱情慢慢地变成亲情。我觉得他还那么年轻,应该有更美好的生活,我觉得他应该还活着,不应该死。

咨询师:我刚才发现,小钱害怕的两个主要事件,这里面的主人公,都是和你具有某种亲情关系的人。小钱,你以前有没有过跟亲人离散的经历?或者觉得他们对你的爱不够的体验?[在来访者充分宣泄对已故之人的情感后,咨询师进入分析问题阶段,提出了初步的假设:在小钱潜意识中真正恐惧的是对亲密关系丧失的恐惧,而这来源于小时候与父母建立亲密关系的不良体验。总结后提出封闭问题引导小钱,小钱的回答也印证了假设]

来访者:我妈妈是一个比较粗心的人,小时候对我关心不够,脾气也不太好,给我冷冰冰的感觉,我没有得到温暖的母爱。但是姥姥对我特别好,关心我,教育我。姥姥给了我欠缺的母爱,所以我特别依恋姥姥。

咨询师:父亲对你怎么样?

来访者:他倒是对我挺好,但是因为他工作特别忙,老出差,关心我的时候少,能见到他的时候也很少。

咨询师:我很同情你的经历。小钱,其实这里头有一些有意义的现象,当你觉得姥姥对你特别可亲、可爱、可敬,对你关心、爱护、照顾备至的时候,父亲和母亲就变成另外一个形象了。你感觉妈妈很粗心的时候是相对于姥姥说的,因为姥姥对你关心爱护备至,你就感觉妈妈对你爱的不够。但假如从小你姥姥在遥远的地方生活,你跟母亲一直长大,母亲还是像你说的那样粗心,你可能不一定像现在这样评价说母亲是粗心的、冷冰冰的。[咨询师首先表示共情,之后通过总结家庭互动模式帮助来访者解读其内心体验。接着继续提问引导她从认知上区分对父母、姥姥的不同情感是想象还是现实]

如何走出亲人离世的痛苦体验(如何走出亲人离世的恐惧感)(1)

(3)

来访者:我不知道是父母对我真的不像姥姥对我那么好呢?还是我自己感觉父母就是没像姥姥对我那么好?

咨询师:对,其实这正是需要小钱你理解的关键点。是妈妈是很粗心的人、爸爸是很遥远的人的描述是事实,还是说因为姥姥对你特别好,让父母对你的爱在你的内心感受减弱了。这是我们需要搞清楚的。小钱,是什么原因让姥姥有那么多时间、精力,让你充分地感受到她全面、体贴、周到地爱你?[通过开放式问题让小钱尝试重新评价]

来访者:那是因为我小的时候,每天早晨我父母上班时把我和姐姐锁在屋子里。因为他们工作特别忙,有时给我们买点烧饼、饼干留下,有时什么都没有,所以我们在家经常没有饭吃。姥姥家不远,所以我们常会跳窗户,去姥姥家吃饭。我10岁之前,很少见到父母,也没有过多的跟他们接触过。

咨询师:当时姥姥和父母哪个更重要'?

来访者:姥姥更重要。那时对父母的概念比较模糊,姥姥和蔼可亲,而且很聪明,教育我不像父母那样严厉,也不骂我,她会告诉我错在哪里。我父母教育我们的方式是叫你应该这么做,你就必须要这样做。

咨询师:说到这儿,是不是渐渐找到答案了?就是在我还不知道你父母把你和姐姐锁在屋子里去上班之前,我在问你这个问题的时候,实际就包含了这样一种假设,就是有可能父母亲情的缺失由姥姥亲情的补偿来替代,构成了你现在这样一种情况。最应该爱你的父母,在你觉得最需要爱,而且最能用细嫩的内心体会爱的时候,他们在遥远的地方。而你获得爱的方式是跳出铁窗、冲出牢笼,跑到姥姥家,才感受到人间亲情的爱。说到这一步,你现在能不能清楚,你一直不能忘怀的这两个人的死亡,而且你到现在也不愿意承认的这两个人的死亡,他们分别在精神世界上代替了谁?[此时时机恰当,来访者已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咨询师设问之后进行总结,帮助来访者整合思维、情绪和行为,最后的启发性提问便于过渡到解决阶段]

来访者:亲人的位置。

咨询师:要是再具体些,他们替代了谁呢?

来访者:父母。

咨询师:谁都不愿意相信自己的父母死去,对吗?[咨询师通过封闭式提问将问题一般化,起支持作用,随后耐心地引导来访者探索自我]

来访者:那肯定是。

咨询师:所以当你看到寿衣、花圈、太平间,听到哀乐时,为什么有那么大的恐惧呢?这些东西都在提醒着你,爱你的两个人,精神上的父母都去世了,所以你必然要躲避它们。

来访者:我的问题和我的父母有什么关系吗?

咨询师:正如之前谈到的,小钱的恐惧跟常人的恐惧有些不同。你不仅对现实的死亡产生恐惧,而且对死亡的象征物,花圈、寿衣,甚至花圈、寿衣这些字眼,都感到特别恐惧。实际上不是单纯地对死亡的恐惧,有可能是对于早年生活当中,某种亲情、某种爱的丧失的恐惧,所以由此我会联系到,你早年生活和你早年跟父母的相互关系。你可以再想想刚才对男友的描述?[探讨围绕丧失所产生的负性情绪,帮助来访者理解负性情绪的根源,其实来访者生命中的客体丧失始于理想父母客体的缺失]

来访者:温暖、体贴、善解人意、照顾人。

咨询师:男朋友的这些行为,跟谁成了很大的反差?

来访者:父亲。

咨询师:对,你前面说父亲虽然对你挺好,但还是很忙,很少见到他,所以印象模糊。而你男朋友是特别温柔体贴的男人,这使你容易产生亲切感。

来访者:姥姥和男朋友走了,我心里一下子空了。

咨询师:对。这是小钱对爱的丧失的一种担忧和恐惧。你一旦明白这个原因以后,觉得还像一开始那样伤感、恐惧吗?

来访者:没刚开始那么伤感了。我觉得我曾经不认同死亡,觉得死亡,第一不应该发生,第二也不可能发生。但现在可以认同死亡,知道其实现实中已经发生了。

咨询师:其实还有第三,就是即便发生了也没法接受。

来访者:对,不能接受,以前就觉得不应该有死亡。

咨询师:现在你可以尝试着把对这两个人的情感,还原到你的父母身上去,因为你的父母是爱你的,这是绝对没有问题的。只是因为那时候的生活、工作所迫,他们没有办法、没有时间、没有充足的精力来仔细照料他们的孩子,这一点也不等于他们两人就不爱你。当然,姥姥和男朋友的去世肯定会给你带来很大的痛苦。假如我有两个爱自己的人走了,也会带来很大的痛苦,但是不会构成我的一个心结,因为我还有父母爱我,对不对?实际上最爱我们的是我们的父母,我们最爱的也是自己的父母。现在有很多我们和父母都没法左右的因素,阻隔了我们和父母之间感情的交流,以至于我们把对父母的情感,投注到其他可以代替父母的人的身上去了。[咨询师帮助来访者修通,将对替代客体的投注转移到父母身上,以整合的投射方式代替偏执分裂的投射方式]

来访者:我明白您说的意思了。[咨询师的总结正在转化成来访者对自己的理解]

咨询师:假如我们现在有一个机会,重新接受我们的父母是最爱我们的人,是不是对姥姥和男友的挂念和哀思虽然仍在,但并不掺杂恐惧和焦虑了?

来访者:其实现在我在外面生活一直挺想念我父母的,经常给他们打电话问候他们,或者给他们买东西,但是他们的性格可能不是很细腻,双方表达感情的时候,只有一句话,“挺好吗?挺好的,没事儿,没什么操心的。”

咨询师:比较简单。[内容反应]

来访者:对,当我想再进一步和他们沟通,他们好像也不是特别的愿意接受。所以有些是我不能改变的,我就更不知道怎么消除自己内心的障碍。

咨询师:我想有两个方面吧,一个是观念方面,一个是行为方面,观念方面,小钱你以后再看到寿衣、花圈、太平间一类的东西,觉得特紧张的时候,你要想到:这是因为我特别恐惧亲情的失落,特别恐惧亲情的丧失,我担心他们走;这些寿衣、花圈会提醒我:他们已经去了,如果没有它们提醒,我觉得他们好像只不过是在这世界上不知名的地方还存在着,以至于我带着一种幻想,希望爱我的那两个人还在。要想办法让自己的这种幻想上升到意识。当你意识到这是为了避免亲情失落、减轻自己痛苦的一种想象时,你内心里就能够比较坦然地接受他们已经故去的现实。而行为方面呢?假如当你看到寿衣、花圈的时候,还有一种控制不住的紧张和不舒服,那我想现在我们做一点小的练习来处理一下这件事情,好不好?[引导来访者运用理性情绪疗法,让她学会由恐惧焦虑、内疚的情绪障碍中渐渐解脱出来,在此基础上过渡到下一个解决问题阶段]

来访者:好。

如何走出亲人离世的痛苦体验(如何走出亲人离世的恐惧感)(2)

(4)

(咨询师坐在小钱的左边)

咨询师:假如现在你想到寿衣和花圈,恐惧有l到10,1分是恐惧程度最低,几乎没有感觉;10分是恐惧程度最高甚至出汗、哆嗦。你为此刻体验到的恐惧程度打一下分?[干预前让来访者打分作为评价基础]

来访者:如果现在要想象的话最少有8、9分。

咨询师:打完分后,现在咱们用一种心理学技术,主要目的是帮助你消除对与死亡有关象征物的恐惧,比如说寿衣、花圈、太平间、棺材等等。请你现在闭上眼睛,想像一下,假如你看到花圈和寿衣这样的字眼时心里的紧张、恐惧。如果有感觉了,你就翘一下大拇指。[进入干预阶段,咨询师以NLP技术帮助来访者改变行为。首先想象负性情绪状态下的场景]

(小钱翘起了大拇指)

咨询师:有恐惧的感觉了,是吧?

来访者:是。

咨询师:现在睁开眼睛,做几次深慢的呼吸,呼气时感觉身体里的废气从鼻孔全部排出,吸气时感觉到新鲜的空气从你的鼻孔缓缓流入,慢慢充满了你的胸腔。[当来访者进入负性情绪状态后,打破状态是NLP的一般性技巧的是避免这次的状态滞留,以致下次的状态不够清晰纯正]

咨询师:现在是不是不好的感觉减弱了?

来访者:是。

咨询师:你今年度假有什么计划安排吗?[呼吸放松后问与之前无关的问题中断原来负面思路、行为,改变内心状态。问题内容不重要,过程本身更重要]

来访者:我老公跟我说,如果有时间想去三亚或者漓江看看。

咨询师:你喜欢去三亚吗?

来访者:喜欢去三亚,也喜欢去漓江。听人说,这两个地方都特别好。

咨询师:你以前去过海滨吗?

来访者:我去过北戴河。

咨询师:那好,现在请你闭上眼睛想像一下,你在北戴河看到的大海,同时做深慢的呼吸,看到大海了吗?

来访者:看到了。

咨询师:有海浪、沙滩,有海鸥在海上飞。

来访者:海特别蓝。

咨询师:请你记住这幅画面,看到了吗?

来访者:看到了。

咨询师:你现在还闭上眼睛,看到这幅海滨的画面了吗?

(小钱点头)看到了是吗?请你记住这幅画面。然后我现在按压一下你的手腕。当你记住这画面的时候,我同时按压了一下你的手腕,那么以后假如你没看到这画面,我一按压这手腕,你可能也会想到这幅画面,对吧。(小钱点头)那好,现在请你再闭上眼睛,你再想像一下花圈和寿衣这样的字眼,如果你觉得不舒服,就翘一下大拇指。[引导来访者进行积极想象,确定出现积极情绪后,咨询师安装经验掣,建立经验掣与积极情绪间的条件反射联系。采用感觉型经验掣与视觉想象结合是最常见的安装经验掣方法]

来访者:(睁开眼睛)现在想好像没有那么害怕的感觉了,因为我觉得大海特别蓝,还有海鸥,感觉那里特别平静、特别美。在那么美的画面里再去想花圈,就觉得没那么可怕了。

询师:好,没那么可怕了。那你现在再闭上眼睛,想一下那幅大海的景象,画面清楚以后,你翘一下拇指。

(小钱翘起拇指)

咨询师:睁开眼睛,想一下,你们家的门是什么颜色?[经验掣建立后再次打破状态]

来访者:黄色的。

咨询师:你喜欢黄色吗?

来访者:还行。

(咨询师指向咨询室一角的盆栽竹子)

咨询师:你喜欢竹子吗?

来访者:喜欢竹子。觉得颜色好,给人感觉特别柔,特清爽。

咨询师:现在你闭上眼睛想象寿衣和花圈,如果有不舒服的感觉,你就翘一下大拇指。[确定进入负性情绪状态后,再次打破状态]

(小钱翘起拇指)

咨询师:好,睁开眼睛,你喜欢梳长头发还是短头发?

来访者:我喜欢梳长头发。

咨询师:你喜欢在头发上戴花吗?

来访者:不喜欢。

咨询师:你有没有可能往头发上戴花?

来访者:最多戴个卡子。

咨询师:那好,现在闭上眼睛。你再想象在北戴河海岸上的场景,看到了吗?[打破状态后进入积极情绪状态]

来访者:看到了。

咨询师:那好,睁开眼睛。你喜欢读什么样的书?

来访者:喜欢读文学类,散文、诗歌。

咨询师:喜欢看哪一类电视节目?

来访者:情感类的。

咨询师:好,现在再闭上眼睛,闭上眼睛想象着寿衣和花圈这样的东西,想象一下寿衣和花圈这样的东西还有不舒服的感觉吗?[打破状态后进入第二次负性情绪状态。负性、正性情绪状态交替,原则是负性情绪体验少于正性情绪体验。交替过程确保打破前次的状态]

来访者:(睁开眼睛)还行,比起刚才第一次没那么恐惧了。

咨询师:就是寿衣和花圈让你能看到,但是伴随着他们的恐惧情绪已经减弱了。

来访者:对。

咨询师:如果现在想到寿衣和花圈的时候,再次评分,恐惧有1到l0,1分是恐惧程度最低,几乎没有感觉;10分是恐惧程度最高甚至出汗、哆嗦。你此刻的感受会得几分?[再次用等级评分法使来访者和咨询师均体察到前后的改变,同时也帮助来访者建立信心]

来访者:如果最开始要想象的话最少有8、9分,现在也就是3、4分吧,还有些恐惧。

咨询师:已经大幅度的减弱了。

来访者:对,可能一想到海是美好的,还有您刚才说让我看竹子,我觉得这种美好的东西一对比之后,这种恐惧就降低些了,但是也不是完全没有。

如何走出亲人离世的痛苦体验(如何走出亲人离世的恐惧感)(3)

(5)

咨询师:你以后可以继续做这样的练习,就是每当你看到寿衣、花圈,或者想到这类字眼,或者想象这种场景感觉恐惧的时候,你就按压一下自己手腕,然后就想起我让你想象的海滨的情景,这样就有好的情绪附着在寿衣和花圈的字眼上,对它的恐惧就降低了,明白这个意思了吗?

来访者:我明白了。

咨询师:你原来一看到那些字眼就想到死亡、病态、尸体等画面,那么这些画面会加强你的恐惧情绪。现在那些字眼或场景与一些你回忆起来感觉美好的画面联系起来,比如北戴河的海滨就会减弱恐惧情绪。还剩下的几分,就是我们常人对寿衣和花圈的反感。这是比较正常的情绪。因为我们谁看到寿衣和花圈都不会有好感觉。[咨询师解释刚才干预过程发生的变化,使来访者明晰了自己的努力已产生作用,自己已经处在改善的进程里。最后将对死亡恐惧的感觉一般化支持来访者的改变]

来访者:刚才在那么短的时间内,一个是观念的转变,一个是行为的改变。刚才您这种训练是什么技术呢?

咨询师:这叫NLP,简称叫神经语言程序学。这种训练技术的基本原理就是条件反射,经典的条件反射实验。比如巴甫洛夫在喂狗吃肉以前,先摇一下铃声,然后再给狗吃肉,这个过程反复多次,等最后狗建立起条件反射的时候,就出现没有肉给它,一摇铃狗就流口水,有唾液分秘。也就是说狗可以建立起两个无关事物之间的联系。那么人恐惧事物的时候,比如看到寿衣、花圈字样就联想到,花圈给死人用,寿衣给死人穿,然后就联想到人生老病死,或者血腥的屠杀,导致死亡,这样一系列带有负性情绪的画面,加强了对寿衣、花圈等的恐惧。而现在我们把这些字眼与一些美丽如画的风景联系起来,因为我们在美丽如画的风景当中体会的是好心情,那么这样的好心情就会减弱了寿衣、花圈这样让我们产生不好感觉的字眼所带来的负性感觉。[咨询师对NLP技术本身进行解释。对原理进行解释加深来访者对技术的理解,树立信心,增强效果]

来访者:刚才您在按压我的手腕的时候,让我想象大海、蓝天、白云,这时候是不是给我形成条件反射?

咨询师:条件联系。这样以后你自己练习的时候,一想到烦心的事,或者情绪不好时,可以按压手腕这个地方,你就会想起我当时一按压这儿的时候,脑子里浮现的那幅画面。这样就会冲淡你那些不好的记忆。[咨询师指导来访者如何在咨询后进行自助练习]

来访者:这种练习我还可以用在哪些方面呢?

咨询师:我想除了恐惧,像焦虑、抑郁,或其他的情绪体验都可以用这种方法产生作用。

来访者:刚才8、9分,现在是3、4分。如果再按照您说的,回去训练的话,分数还可以降低吗?

咨询师:会的,但是我觉得即便是我也不会降到零。因为一般人看到寿衣和花圈也有一些不太舒服的感觉,这是正常反应。其实我觉得我们的原则不是说消除所有不好的感觉,只是让不好的感觉降到最低限度,不影响我们的生活。

来访者:也就是说降低到3、4分或l、2分,是多数人比较正常的限度。

咨询师:你理解得非常好。以前我曾做过一个口吃的个案,如果要口吃的当事人完全不口吃,实际上很困难的。我的建议是让他跟口吃做朋友,我说了一百句话,没准有两句口吃,那我就接纳它,因为那两句说的时候急了点,不能消除到零,这是很正常的。消除到零是追求完美,这样反而使人们不良的情绪增强了。[咨询师继续指导帮助来访者如何合理认知今后可能遇到的问题,巩固效果]

来访者:我理解了。

咨询师:小钱,现在你对姥姥和男友的去世和开始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吗?

来访者:我觉得现在有点相信他们走了。自从我姥姥去世之后,这么多年我一直都不相信人会死这个现实,因为以前我觉得我没有看到过人死,所以我就觉得人不会死。

咨询师:那么恐惧的程度呢?

来访者:恐惧的程度没有那么强烈了。我觉得我可以接受他们死亡的事实。因为我觉得明明现实中已经死掉的人,在我的印象中却一直是没有死掉的人,所以我就觉得恐惧。[来访者能够确认使用回避、否认的防御机制给自己带来的消极影响]

咨询师:有很多事情,就发生在我们一个可怕的预期当中。如果它真成为一个现实,而且我们能接受这个现实,恐惧度反而就降低了。而如果你仅仅想否定现实,反而会强化不好的感觉。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就是可以坦然面对一切发生在他眼前的现实。

来访者:哪怕是死亡。

咨询师:对。希望你在分离中学会成长,更好地生活。

来访者:好,谢谢。

此案例转载于《杨凤池焦点咨询对话录》,

作者:杨凤池;出版社:人们卫生出版社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