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家篡位成功的原因(司马家登上皇位的决定之战)

灭蜀之战,是三国后期我最看不懂的一场战斗。从时机来看,灭蜀之战时机并不对,甚至可以说是魏国处于一个内忧外患之时的战斗;从成果来看,虽然丰厚,但是发生了“二士争功”的惨案。但是细细看来,伐蜀之战有其特殊的意义所在,而在其中最大的获益人就是司马氏!这场战斗实则是司马氏登上皇位的决定一战!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请听日航君为您分解。

司马家篡位成功的原因(司马家登上皇位的决定之战)(1)

三国形势图

一、蒙上一层阴影的伐蜀前夕

这一层阴影,我想最明显的表现就是钟会和邓艾二人。当时司马昭选定的两员主将分别是邓艾和钟会。我们都知道,此后邓艾钟会二人虽然成功伐蜀,但是最后两人却矛盾频发,最终双双惨死。然而值得玩味的是,在伐蜀之战之前魏国内部就已经传出了许多有关二人惨死的谶纬之言,如:

“钟会、邓艾之伐蜀也。有客问寔曰:‘二将其平蜀乎?’寔曰:‘破蜀必矣,而皆不还。’客问其故,笑而不答,竟如其言。”

说实话,史书上的很多记载都属于“马后炮”的性质,仅仅是为了表现某种特定的色彩而准备的。正如这则谶纬之言。我猜测可以是为了表现出伐蜀之战不得人心而编造出如此逼真而有趣的预言。但是也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当时人们确实很不看好伐蜀之战的结果。在人们眼中,赢了,会有二将惨死;输了,那是兵家常事。关于这二将惨死的预言也为这一次伐蜀之战带来了一丝不好的色彩。

司马家篡位成功的原因(司马家登上皇位的决定之战)(2)

钟会邓艾出征之前,已经多有二人惨死的预言

当时伐蜀的主将之一的邓艾也是坚决反对这次伐蜀之战。据记载,当时邓艾的态度是:

“征西将军邓艾以为未有衅,屡陈异议。”

说实在话,当时邓艾处于面对蜀地的第一线,常年与蜀国交锋,晓畅军事,兵马娴熟,可以说邓艾对于这一次伐蜀之战的意见代表了最为权威的意见。面对着邓艾的不同意,司马昭只得派遣心腹师纂去监控邓艾,加强对其的控制。

即便是到了誓师出征的那一天,依然有将军如邓敦等人表现出了异议,以至于被司马昭诛杀。因此在临战之前有着二将惨死的预言,有着将军不和的情况,有着临阵杀将的危机,愈发显现出这一次伐蜀之战的不能行。

但是我们看钟会对于伐蜀之战的态度,确实和邓艾大大不一样。钟会作为司马氏的心腹和得力助手,对于伐蜀之战表现出了自己的支持态度。其实在这之前,钟会已经多作为司马昭的心腹而活动了。据记载:

“(钟会)虽在外司,时政损益,当世与夺,无不棕典。”

司马家篡位成功的原因(司马家登上皇位的决定之战)(3)

钟会本人身为司马昭心腹

也因此钟会得以力压经验丰富的邓艾一头成为了这一次伐蜀之战的真正主将,其真正原因不在于钟会的个人才能,而在于钟会作为司马昭心腹的特殊作用。。

其实对于这种人事安排,当时魏国内部也是议论纷纷,人们认为司马昭滥用心腹,势必招致大败。

我们站在一个上帝视角,已经明白灭蜀之战以胜利告终。但是透过上面的种种迹象我们都能发现在当时灭蜀之战进行的时机却不被任何人看好,包括即将出征的大将邓艾。这是由于蜀国战斗力尚在造成的,当时蜀国形势是如何的呢?

二、伐蜀之战前的蜀国形势

我们先说蜀国的形势吧。我们都知道,蜀国在三国之中实力最弱,为了立足,只得以攻代守,不断外出征战。一方面的原因是利用日趋紧张的战争状态尽可能地激发国家潜力,凝聚蜀地人心;另一方面是因为蜀国打着兴复汉室的大旗,只得不断北伐以维护自己的这面旗帜。

我们可以发现蜀国虽然实力弱小但是在打仗的时候可以说是不曾吃亏,在外出征战之时多有斩获,在防守作战之时也不曾露怯。例如说在防守作战中有打退过曹爽、曹真的进攻等。

因此面对这种情况,晓畅军事而且心机深沉的司马懿只得采用保守的战略措施,不断地消磨蜀国的兵力。最终以至于“抑其甲兵,本无斗志”。

说实在话,魏国伐蜀的最好时机是在蜀国已经奄奄一息无力抵抗或者是内部动乱的时候。因为蜀国凭借着良好的将领、精锐的军队以及险峻的蜀地完完全可以抵挡魏国进攻。因此哪怕是晓畅军事的司马懿也只得采用一种消极的战术,此后魏国历代都督所有想法灭蜀,但是往往是损兵折将,无功而归。

灭蜀之战的发生时间并非是在这样一种良好的时机之中。灭蜀之战发生于景元四年(263年),但是在此之前还有着姜维的不断的骚扰进攻。如《三国志》记载:

“三日,维遣廖化自白水南向艾结营。”

可见此时的蜀国还是在骚扰魏国边境,可见此时蜀国并没有丧失战斗力。因此此时就蜀国的形势而言,并非我们所说的最好的伐蜀时机。

司马家篡位成功的原因(司马家登上皇位的决定之战)(4)

蜀国势力尚在,此时并非是伐蜀的最好时机

三、灭蜀之战前的魏国形势与政治考量

蜀国战斗力尚在,伐蜀形势并不太好。那么为什么司马氏还要力排众议进行初次战役呢?那便是由魏国此时的形势影响的了。其实依照史册来看,此时魏国内部并不太平。不太平应当先攘平内乱才对,为何要如此急躁的发动伐蜀之战呢?我们先看当时的形势。

首先司马家族在内部平定了自己诸多的竞争对手如“淮南三叛”中的毋丘俭、文钦等人。在平定诸葛诞之后,司马昭可以说是春风得意,信心满满,因此便开始了

“封晋公,加九锡,晋位相国。”

此时可以说是“司马昭帝王之心,路人皆知”。按照这个进程,司马昭就该控制魏帝,之后步步逼宫,最终魏帝禅让,司马氏代魏,司马家族三代人的野望最终就得以实现。但是这时候却出现了司马昭没有想到的事情,那就是曹髦的反抗。

司马家篡位成功的原因(司马家登上皇位的决定之战)(5)

曹髦以自己生命为代价,逼迫司马昭发动了灭蜀之战

曹髦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向司马昭发动了进攻。最终虽然以失败告终,曹髦本人也被司马昭手下成济所杀害。成济死前大喊是司马昭让我杀害天子的。此事也让司马昭背负上了一个弑杀皇帝的罪名,如我们常说的“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此事在魏国内部掀起了轩然大波,对于司马昭形成了巨大的压力。史书上记载:

“百姓相聚而观之,曰:‘是前日所杀天子也。’或掩面而泣,悲不自胜。”

可见当时民心还是在曹魏一方的,司马昭此举可以说是大失人心,因此他禅让为帝的进程也只得暂时耽搁下来。此前接受的晋公、九锡、相国位置也只得暂时放弃。

因此司马昭需要一场大胜,一场滔天大功来重新获得朝廷和人民对他的信任。因此司马昭便将目光转向了蜀国,开始了一场政治上的博弈。

因此伐蜀之战,是一场出于政治考量的战斗而并非是一场出自军事考量的战斗。而且主要是为了巩固司马氏的统治而准备的,对着整个大魏来说百害而无一利,但是对于司马氏来说,却是他们更上一层楼的大好时机。输了,形势不会比现在还差;赢了,司马氏就可以实现三代人称帝的心愿。

司马家篡位成功的原因(司马家登上皇位的决定之战)(6)

灭蜀之战实则是出自政治上的考量

正如我们前文所说,伴随着灭蜀之战的节节胜利,司马氏篡魏的步伐也在逐步推荐。我们可以透过以下伐蜀之战的时间线与司马氏篡魏的时间线作比较:

263年8月,魏国十八万大军南下,随后于10月左右攻破重镇关城,魏军得以长驱直入直逼剑阁关,伐蜀之战取得初步成效;司马氏方面则是司马昭接受了之前放弃的晋公、九锡、相国位置。

263年11月,刘禅投降,蜀国灭亡;魏国方面司马昭于次年3月接受晋王位置,5月追封其父司马懿、其兄司马师为晋王,7月又开始制定朝议。可以说禅让的工作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之中。

因此透过以上时间线我们可见司马昭发动伐蜀之战的真正目的是为了为自己篡位提供功劳上的支撑,随着灭蜀之战的进行,司马昭建立晋国的步伐也在不断迈开。虽然司马昭没有完成晋国大业,但是后面其子司马炎代其完成了建立晋国的大业。可以说这一场伐蜀之战发挥出了其最终的效力。

司马家篡位成功的原因(司马家登上皇位的决定之战)(7)

灭蜀之战实则是晋国建立的重要事件

四、总结

因此综上来说,灭蜀之战虽然是一场时机不对的战争,但是由于其政治考量压倒了军事考量,最终战争爆发。在战争之中因为邓艾等出色的军事天才才使得这场战争以大胜告终。

但是战争的大胜并没有给邓艾、钟会等人带来任何好处。真正的受益者是司马氏家族,通过灭蜀之战积攒起来的功劳和名声让司马家族在魏国内部名声大振,一举冲刷了之前曹髦之死带来的舆论压力。最终在司马昭和司马炎的步步紧逼下,晋国正式建立,司马家族三代人的愿望最终形成。而这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要算的话,应该是从灭蜀之战开启的。

文:日航通鉴 图:来自网络与站内,侵删


司马家篡位成功的原因(司马家登上皇位的决定之战)(8)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