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源项目的商业模式(看看这四大商业模式)

图片来源:网络2021年,十四五规划提出要“支持数字技术开源社区等创新联合体发展,完善开源知识产权和法律体系,鼓励企业开放软件源代码、硬件设计和应用服务”,这次“开源”被首次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纲要,为未来几年开源技术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政策基础,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开源项目的商业模式?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开源项目的商业模式(看看这四大商业模式)

开源项目的商业模式

图片来源:网络

2021年,十四五规划提出要“支持数字技术开源社区等创新联合体发展,完善开源知识产权和法律体系,鼓励企业开放软件源代码、硬件设计和应用服务”,这次“开源”被首次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纲要,为未来几年开源技术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政策基础。

事实上,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和组织积极拥抱开源。

以金融行业为例,从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基础类开源类软件到应用类开发类软件,开源软件已经渗透到了金融机构软件研发的各个流程。

RedHat 2021年对金融行业开源状况进行了调研统计,数据显示全球有98%的金融服务企业正在使用企业开源组件。在我国,超过90%的金融机构通过源代码级引入、制品环境组件级引入、商业解决方案间接引入等方式引入了开源软件。其中,中间件、大数据、数据库与工具是主要的开源软件应用方向。

开源技术在推动金融机构科技创新和数字化转型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已经逐步成为金融机构构建信息系统的重要选择。

但是我们可以看到,目前国内金融机构以使用开源技术为主,对外开源则相对较少。

据北京金融科技产业联盟的调研数据,截至2020年底,我国90%的机构表示以使用代码为主,能够向开源社区贡献项目、积极贡献代码的金融机构仅占3%,生态贡献度十分有限。

另外,有高达91% 的机构没有对外开源项目的计划,已对外开源项目的占比仅为3%,。究其原因,都是开源能力不足限制了金融机构对外开源,比如人员缺乏、内部战略或管理要求不支持、技术不成熟、项目不具备开源价值等。

其实想要在开源这条道上走下去,除开源能力不足外,还有个亟需解决的难题——如何实现开源商业化?

全球范围内,开源的商业模式正在逐渐成熟,开源软件的商业价值也在逐渐释放,如数据库公司MongoDB(最新市值达222亿)、GitHub(微软75亿美元收购)、Red Hat(IBM 340亿美元收购)等例子不胜枚举。

本文主要介绍四种主流的开源商业模式,包括开源服务收费模式、企业发行版本收费模式、云服务收费模式、生态流量变现模式,供参考。

1. 开源服务收费模式

开源服务收费模式指第三方开源供应商基于开源社区的软件代码,以落地开源软件应用为目标,面向企业客户提供高质量的咨询、部署、安装、运维、安全等技术支持服务。此模式通常以按年收费的订阅形式获取收益。

典型厂商:IBM

IBM是很多开源社区的创始成员和最高级别会员,也是很多开源项目和社区的肇始者以及战略支持者,包括Linux、Apache、Eclipse等。IBM基于其在开源领域的多年投入和积淀,为企业客户提供全方位的开源解决方案,如开源咨询和治理、开源架构和设计、开源开发和实施等服务。

2. 企业发行版本收费模式

企业发行版本收费模式是目前企业最常见、最成熟的开源商业模式,指开源厂商基于社区版开源软件(仅包含基础功能,免费)扩展差异化功能,并通过一系列适配、封装、测试,提供新的企业发行版本,企业发行版本为闭源产品,用户需付费购买。

典型厂商:红帽

红帽的发行版收费模式已经十分成熟。红帽通过参与、集成、稳固三步法实现产品化(如下图),过去十几年间已经从企业Linux操作系统扩展到存储、中间件、虚拟化、云计算领域。

  • 参与:积极参与、创建各类开源社区上游项目,贡献代码。

  • 集成:对上游开源项目进行整合,提取出技术产品。

  • 稳固:对技术产品进行打包、检验、测试等二次开发,形成企业版产品进行销售。

    3. 云服务收费模式

    云服务收费模式指开源厂商将开源软件部署在云上,企业用户付费使用构架在云端的开源服务,无需执行搭建软件使用环境。这种模式通过上云可以覆盖技术能力相对较弱的中小企业客户,其本质是提供云服务(托管服务),因此,其开源主体主要为大型云厂商。

    典型厂商:亚马逊云、微软云、阿里云、华为云、腾讯云等,均提供主流开源软件的云服务,涵盖操作系统、中间件、数据库等领域。

    4. 生态流量变现模式

    生态流量变现模式指开源厂商通过开源获取生态流量入口,然后利用流量进行变现。此类模式的开源主体一般为拥有高价值开源项目的巨头企业。

    典型厂商:谷歌、阿里云

    谷歌开源安卓,通过售卖广告资源获取利润,每季度广告收入超过200亿美元;阿里开源OpenYurt,保留云原生的标准管控能力和接口,实现了阿里云生态的融合,推动了阿里云业务的发展。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