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釉之美大全(传统文化-红色在古陶瓷中的应用)

在我国,红色代表着热烈、奔放、喜庆,逢年过节、结婚喜庆之时,我们会用到大量的红色。

我们古人,充分利用自然界中的天然红色,比如红色天然大漆,赤铁矿粉末、朱砂、植茜草(还有其它红色花卉汁)来进行衣服用品的染色着色。后来,随着对色彩的最求,人们懂得了运用一些金属高温氧化还原的方法,去追求不同颜色的美的呈现,其中古代红色陶瓷,就是其中的极美艺术品。

红色在我国代表的是吉祥、富贵,喜庆,而红色瓷器,从什么时候开始创烧?至今又有多少红釉品种?这些红色背后有哪些文化含义吗?

1.红色釉创烧

瓷器之所以能呈现各种不同的颜色,其实是利用金属元素铜或是铁作为着色剂,在高温下使其氧化,从而烧出(呈现出)祭红、鲜红、宝石红、牛血红等鲜艳夺目的红釉;

陶瓷红釉真正出现应该是从北宋开始,元代有所改进,到明朝初期则可以烧制稳定的鲜红釉,之后则开始陆续创烧各种红色釉,明清后期出现了很多名贵的红釉瓷器品种。

2.历史上红色釉陶瓷品种

钧红、宝石红、豇豆红、矾红釉、酱红釉、郎窑红釉、中国红、朱红、鸡血红、胭脂红、积红、抹红、祭红釉、枣红、珊瑚红。

我们挑选一些历史上比较经典的红色品种,来看看我们古人对于红色的追求是怎样达到艺术境界的:

【1】钧红:宋代的均窑利用铜的氧化物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中烧成的铜红釉,成为钧红。钧红是最早的红釉,当时的釉料配置不够精细、准确,除了铜以外,还混杂着其他金属氧化物。因此钧红釉具有红里泛紫的色调,近乎玫瑰花、海棠花的紫红色,所以又称为“玫瑰紫”和“海棠红”。钧红制品中,还常出现红、兰、紫三色互相交错、如火如霞的绚丽画面。故有句话“入窑一色 出窑万彩”就是描述钧窑的颜色千变万化的。"钧瓷不红,一世受穷,钧瓷挂红,价值连城","以红为贵、以紫为珍",这句话有明确地阐述了,钧瓷对于红色以及红极而紫的颜色追求。当然,这些都是古人受限于烧造技术以及对于金属属性的了解,对于现在的人来说,烧制红色钧瓷已经不是难事。

陶瓷釉之美大全(传统文化-红色在古陶瓷中的应用)(1)

北宋钧窑玫瑰紫釉海棠式花盆 -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

陶瓷釉之美大全(传统文化-红色在古陶瓷中的应用)(2)

北宋钧窑天蓝釉紫红斑碗 -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陶瓷釉之美大全(传统文化-红色在古陶瓷中的应用)(3)

元代钧窑天蓝釉紫红斑双系罐 -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陶瓷釉之美大全(传统文化-红色在古陶瓷中的应用)(4)

明初钧窑玫瑰紫釉仰钟式花盆 -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陶瓷釉之美大全(传统文化-红色在古陶瓷中的应用)(5)

清宣统款仿钧窑变釉杏圆瓶 -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2】宝石红(祭红):因釉色中闪烁出红宝石一样的色泽,故名。其主要器型有盘、碗、洗、高足碗等。宝石红是宣德时期创烧的陶瓷新品种,宝石红又称祭红,因其色泽红似宝石而得名。宝石红釉是一种以氧化铜为着色剂的高温红釉,它比永乐时的红釉色泽要深,呈色更稳定,釉层也相对永乐要厚。祭红釉,釉色深沉,釉面光润,釉中无龟裂纹理,不甚透明,不流釉,不脱口,不开片。它以铜为呈色剂,用普通制釉原料,加入釉灰、氧化锡,生坯挂釉,高温还原烧成。有的祭红釉料配制时,还往往将黄金、珊瑚、玛瑙、玉石等珍贵之物碾成粉末掺入其中,不惜工本。祭红釉是利用铜在还原气氛下呈现红色烧制而成,但这种生产气氛不易控制,因而十分名贵,明中晚期曾一度失传,至清代才恢复烧造,色泽更加艳丽、多样。

祭红釉的烧成坊间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明朝宣德年间,宣宗皇帝突然想要用一套鲜红色的瓷器祭奠日神,于是诏令设在景德镇的督窑官加紧烧制。但是,窑工们多次试验,就是烧不出令朝廷满意的祭器来。督窑的太监每日督促、鞭打窑工,并且把一部分人关进监狱,声称再烧不出皇帝催要的红釉瓷器,就要杀人了。一位老窑工的女儿翠兰,听到消息非常担心,跑到了御窑厂,发现她的父亲也被督窑官投入了大牢。悲愤的翠兰纵身跳入了熊熊的窑火当中,用自己的生命抗议督窑官的暴行。两天后,当窑工们打开翠兰焚身的窑炉时,惊奇地发现,烧成的陶坯呈现出鲜血一样的红色。红色的祭器烧成了,人们说这是翠兰的血染红了陶坯,于是就把这种红色的陶瓷,称为祭红。

陶瓷釉之美大全(传统文化-红色在古陶瓷中的应用)(6)

大明宣德祭红釉盘 -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陶瓷釉之美大全(传统文化-红色在古陶瓷中的应用)(7)

大明正德祭红釉盘 -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陶瓷釉之美大全(传统文化-红色在古陶瓷中的应用)(8)

清康熙霁红釉梅瓶 -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陶瓷釉之美大全(传统文化-红色在古陶瓷中的应用)(9)

清康熙祭红釉笔筒 - 北京故宫博物馆馆藏

陶瓷釉之美大全(传统文化-红色在古陶瓷中的应用)(10)

清雍正霁红釉胆式瓶 -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陶瓷釉之美大全(传统文化-红色在古陶瓷中的应用)(11)

清同治霁红釉玉壶春瓶 -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3】矾红:又称“铁红釉”。是一种以青矾煅烧后得到的氧化铁加入铅粉和牛胶,在900℃氧化气氛中烧制而成的低温红釉。其色泽往往带有一种如橙子般的红色,不透明,没有铜红纯正鲜艳,但呈色比较稳定,在烧造工艺上比高温铜红容易得多。早在原始社会的彩陶器上已出现。宋代开始在瓷器上出现,明中期以后大量用于祭祀及明器用瓷。明嘉靖御器厂以矾红取代了铜红。用刷釉法施釉,称“抹红釉”,清代初期用吹釉法施釉,又称“珊瑚红釉”。矾红被大量使用,一般用于五彩、斗彩器中的红彩。

陶瓷釉之美大全(传统文化-红色在古陶瓷中的应用)(12)

明宣德青花矾红彩海水龙纹合碗 -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陶瓷釉之美大全(传统文化-红色在古陶瓷中的应用)(13)

明嘉靖矾红釉梨式执壶 -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陶瓷釉之美大全(传统文化-红色在古陶瓷中的应用)(14)

清康熙矾红彩云龙纹杯、碟 -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陶瓷釉之美大全(传统文化-红色在古陶瓷中的应用)(15)

清雍正矾红彩云龙纹盘 -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陶瓷釉之美大全(传统文化-红色在古陶瓷中的应用)(16)

清乾隆松石绿地矾红彩云蝠纹葫芦瓶 - 北京故宫馆藏

【4】豇豆红:豇豆红是铜红高温釉中的一种,为清代康熙晚期出现的铜红釉品种。因其色调淡雅宜人,以不均匀的粉红色、犹如红豇豆一般、造型轻灵秀美而得名。 又因其浅红娇艳似小孩脸蛋、如三月桃花,又被人称为“娃娃脸”、“桃花片”、“美人醉”。豇豆红釉质都很匀净细腻,含有粉质。红釉中往往散缀有因烧制时氧化还原不同形成的天然绿色苔点。釉色有上下高低之分。上乘者,名为“大红袍”或“正红”,釉色明快鲜艳,通体一色,洁净无瑕。居中者,釉如豇豆皮,含有深浅不一的斑点,甚是柔和悦目。有的器身或口沿露出“缺陷美”的绿斑苔点,今称作“美人醉”或“美人霁”。

豇豆红的烧成难度大,制作时间短,所以传世数量极少,历来是收藏家搜猎的目标。天津博物馆收藏了一件康熙豇豆红釉太白尊,其釉色红绿相间,呈现出桃花春浓般的奇趣,正如清人洪北江诗誉:“绿如春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上时。”

陶瓷釉之美大全(传统文化-红色在古陶瓷中的应用)(17)

清康熙豇豆红釉菊瓣瓶 -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陶瓷釉之美大全(传统文化-红色在古陶瓷中的应用)(18)

清康熙豇豆红釉莱菔尊 -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陶瓷釉之美大全(传统文化-红色在古陶瓷中的应用)(19)

清康熙 豇豆红釉团螭纹太白尊苏州博物馆藏 ​

陶瓷釉之美大全(传统文化-红色在古陶瓷中的应用)(20)

清康熙豇豆红釉镗锣洗 - 国家博物馆馆藏

【5】郎窑红:郎红釉创烧自清代康熙官窑,督陶官郎廷极奉御旨仿烧前朝红宝石色瓷器,历数百窑失意,郎廷极终捧得一红色瓷器,色似牛血猩红,器如美人妍艳。世人惊艳之余念其功绩,便以其姓氏名义加以称誉,史称“郎窑红”。

陶瓷釉之美大全(传统文化-红色在古陶瓷中的应用)(21)

康熙郎窑红高足碗 -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

陶瓷釉之美大全(传统文化-红色在古陶瓷中的应用)(22)

清康熙 郎窑红大盘 -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

陶瓷釉之美大全(传统文化-红色在古陶瓷中的应用)(23)

清康熙郎窑红梅瓶 -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陶瓷釉之美大全(传统文化-红色在古陶瓷中的应用)(24)

清康熙郎窑红釉琵琶尊 - 北京故宫馆藏

陶瓷釉之美大全(传统文化-红色在古陶瓷中的应用)(25)

清康熙郎窑红釉穿带直口瓶 -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郎窑红是铜红釉中较鲜艳的一种,其釉面光洁透亮,有玻璃质感,开纹片并有牛毛纹,釉色深浅不一。色深者红艳,有“”明如镜、润如玉、赤如血“”的特征,其釉色莹澈浓艳,仿佛初凝的牛血一般猩红,光彩夺目。色浓者泛黑,色浅者粉红,色淡者暗褐。

郎窑红瓷器以铜为着色剂,在1300℃高温下烧制,气氛、温度要求极严,烧制极其困难,民谚“若要穷,烧郎红”是为鲜明写照,郎窑红也因此而昂贵无比。

【6】胭脂红:清代康、雍、乾时期是景德镇御厂彩瓷制作发展的一个历史高峰,对于瓷器釉色的追求达到高峰,尤其是雍正皇帝,对于宫中用瓷更是亲自过问。其中,胭脂红应算是该时期极具创新意义的代表性彩釉之一。胭脂红不同于以往御厂制瓷时所用的铜红和矾红,它是一种以金着色、带有紫色调的粉红色,由于釉中含金,因此也常被人称为“金红”。这种将金熔入釉内来着色的方法并不是景德镇瓷工发明的,而是1650年荷兰人卡西亚(Cassias)发明,1680年开始应用于瓷器绘画,直到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才开始在景德镇使用,当时称其为“洋彩”,胭脂红则被称为“洋红”。胭脂红虽然在康熙中早期就传入景德镇御厂,但是由于科技含量较高、造价较昂贵,直到康熙末期也没有被御厂普及使用。雍正中后期,由于御厂制瓷的发展革新,胭脂红逐渐推广使用至众多彩瓷领域。真正做到对胭脂红运用自如、广泛普及则还要属乾隆时期,胭脂红在该时期。

陶瓷釉之美大全(传统文化-红色在古陶瓷中的应用)(26)

清雍正胭脂红釉盘 -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陶瓷釉之美大全(传统文化-红色在古陶瓷中的应用)(27)

清雍正胭脂红地开光珐琅彩花鸟纹碗 - 北京故宫馆藏

陶瓷釉之美大全(传统文化-红色在古陶瓷中的应用)(28)

清乾隆 胭脂红釉胆瓶 - 观复博物馆藏

陶瓷釉之美大全(传统文化-红色在古陶瓷中的应用)(29)

清康熙胭脂红地珐琅彩开光花卉纹碗 - 北京故宫馆藏

陶瓷釉之美大全(传统文化-红色在古陶瓷中的应用)(30)

清雍正胭脂红釉罐 - 广东省博物馆馆藏

【7】珊瑚红:珊瑚红釉是一种低温铁红釉,它是将红釉吹在白釉之上,烧成后釉色均匀、光润,能与天然珊瑚媲美,故名“珊瑚红釉”。雍正时的 珊瑚红釉釉色闪黄,乾隆时则颜色深而釉层厚。在康、雍两朝,珊瑚红还曾用作底色,上面绘以五彩或粉彩,器物的造型、制作、彩绘都较为精细。乾隆时多在珊瑚红上描金,或用它来装饰器耳。

珊瑚红釉既属于低温釉,相对于烧造温度动辄一千好几的铜红釉,它只需要800~900摄氏度的窑温。因此在工艺上来说,它的各项要求都相对较低,制作较易。另外,珊瑚红的发色十分稳定,成品率高,对于大批量生产来说极为合适。在工艺技法上,珊瑚红釉瓷采用“吹釉”法施釉,即将红釉吹在白釉之上,这样能够使得釉层更为均匀,且无刷釉痕迹,因此能保持瓷器的光润匀净感。如果在制作上不用“吹釉法”,而用刷抹法,则制作出来的瓷器色泽清丽温润,称为“抹红”,是珊瑚红的一个分支。

陶瓷釉之美大全(传统文化-红色在古陶瓷中的应用)(31)

清代珊瑚红地白梅花纹盖碗 -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陶瓷釉之美大全(传统文化-红色在古陶瓷中的应用)(32)

清雍正珊瑚红地粉彩牡丹纹贯耳瓶 -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陶瓷釉之美大全(传统文化-红色在古陶瓷中的应用)(33)

清道光珊瑚红地缠枝花卉纹碗

陶瓷釉之美大全(传统文化-红色在古陶瓷中的应用)(34)

民国珊瑚红地描金折枝花卉纹八角花盆

以上是中国瓷器历史上,记述比较清晰明确的红釉瓷器主要品种,有些红釉并没有列入其中,因为烧造技术原因,被笼统地称为红釉或窑变釉。

你有什么补充吗?欢迎留言指正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