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防疫地区组最新通告(快准严)

与病毒赛跑,用最短时间阻断疫情传播眼下,一支超过3000人的三级流调队伍,正坚守在上海的防疫最前线,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上海防疫地区组最新通告?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上海防疫地区组最新通告(快准严)

上海防疫地区组最新通告

与病毒赛跑,用最短时间阻断疫情传播!眼下,一支超过3000人的三级流调队伍,正坚守在上海的防疫最前线。

今天(11月27日),在赶往工作地的路上,上海市疾控中心传染病防治所副所长潘浩接受本报记者采访,谈及这一轮正在进行中的防疫,总结上海防疫部队的“作战”特点,他用四个字做了概括——快、准、严、早。

11月25日,上海通报新增3例新冠肺炎本土确诊病例。

与病毒的赛跑又开始了,溯源工作同步启动。

今天上午,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溯源结果:3例病例所感染的新冠病毒为德尔塔变异株,感染来源可聚焦“在外省市暴露于境外输入病毒污染的环境而引发的感染”。

从今天上午开始,包括瑞金医院、中山医院等多家因本市疫情防控要求而启动闭环管理、开展相关人员及环境筛查工作的医院,在完成相关工作后结束“闭环”,陆续恢复正常诊疗服务,还有多家医院宣布于明日增设诊疗服务,满足患者就医需求。

“只要能比病毒跑得快,我们就赢了!”潘浩也提醒市民,当前是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请大家务必绷紧防疫弦,确保防疫“三件套”、防护“五还要”动作不走样。“疫情防控,离不开每一个人的自律,唯有把细节做实、把个人防护做好,才能筑牢防疫堡垒。”潘浩说。

黄金4小时,是跑赢病毒的关键所在

11月26日一大早,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消息称:截至当日8时,累计排查11月25日本市确诊的3例本土病例在沪密切接触者182人,累计排查到在沪密接的密接337人,累计排查在沪筛查人员54759人,首次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看到这组数字,很多人安心了不少。当然,更多市民心领神会,这是疾控人用彻夜的坚守与奋战而获得的。

潘浩告诉记者,就精准防控的“灵魂”——流调而言,疾控机构现场流调遵循“2 4 24”原则,即流调队伍2小时内抵达现场,4小时内完成流调核心信息,24小时内初步查清基本情况并完成流调报告。

这支全天候24小时值班值守的队伍,在过去的两天里,不断“出发”与“到达”,目的只有一个,阻断病毒传播。

“就流行病学调查而言,首先强调快,流调行动一定要快。”潘浩说。

在普陀区疾控中心,接到市里转发的协查通知后,1分钟内,第1批流调人员和现场处置队员响应完成;10分钟内,第2批流调队员响应完成;40分钟内,相关人员和保障组在单位集结完毕,准备出发。

“接到报告的2小时内,流调中的‘哨兵’队伍就要赶到疫情现场,排摸情况。首先要核实情况,是否确有其事;其次要掌握核心内容,在锁定目标后,要获得姓名,工作、家庭情况等信息。”潘浩介绍,所有流调的核心信息必须在4小时内完成。

而这黄金4小时,也是防疫能否跑赢病毒的关键所在。

24小时完成流调报告,万字长文环环相扣

面对狡猾的新冠病毒,光有速度还不够,疾控人员所有的工作都必须做到“准”。流调工作做得越深入越细致,就能越“快”越“准”地找出密接者,从而及时采取防控措施。

潘浩介绍,流调队伍在具体开展工作时,遵循“四细”原则,即接报细、分工细、内容细、报告细。

“虽然防控原则相似,但面对每一例确诊病例,要真正做到精准防控,采取的手势不尽相同,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潘浩说,在“准”的基础上,疾控人还必须在“严”字上加码,即严格采用“一案一策”。毕竟,对于流调而言,流调对象是一名医生还是一名普通职员,意义大有不同。

一篇合格的流调报告,必须做到时间、空间和人物上的准确,这一调查是漫长且艰难的,流调人员必须帮助调查对象一点点回忆,一环环相扣。

潘浩告诉记者,一名确诊病例的流调报告几乎都是几十页的万字长文,所有行动轨迹都要做到无缝衔接,时间精确到分,不能留白。同时,要保证密接及密接的密接不漏一个,相关人员也要做好流行病学调查。

目前,市疾控中心对进展情况采用“1小时1报”制度,及时报告确诊病例的密接、密接的密接、高风险筛查人员、相关筛查人员等四类人员的排查情况,督促工作小组能在最短时间内将工作做到位。

“第一个24小时是控制疫情扩散的关键,必须做到‘以快制快、事不过夜’;在24小时内初步查清基本情况并完成流调报告,应查尽查、应管尽管、应消尽消,如此才有制胜的底气。”潘浩说。

全力做到“四早”,防控离不开每位市民配合

谈及这一轮疫情,上海市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专门提到一点:如何做到在最短时间、以对市民影响最小的方式完成“动态清零”,将是未来防疫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对这一点,潘浩也颇有感触。要落实落细各项防控举措,需全力做到“四早”。目前,上海已建立多点触发的多维度监测网络,医疗机构的发热门诊和发热哨点诊室正不断发挥“监测哨”的作用。同时,本市也在不断强化对于高风险岗位人员的预防性主动筛查措施,及时发现苗头消除风险隐患。

潘浩说,目前全市已有156家核酸检测机构,日最大检测能力单人单管已达91万份/天,强有力的措施都为更早发现病情,将风险控制在始发之初提供了有力保障。

“我们仍处于病毒传播和疫情防控的博弈阶段。”潘浩也提醒广大市民,不可有松懈麻痹的思想。他观察到,有一些市民在乘坐电梯时会忘记戴口罩,“这是万万不可的!”

潘浩说,防控离不开每一位市民的配合,请确保在公共场所规范戴口罩,特别是在出租车、电梯等密闭空间。

同时,非必要不离沪,尽量不要前往国内其他中高风险地区。如果出现发热、咳嗽、乏力、嗅觉或味觉减退等症状,应佩戴口罩及时到就近的发热门诊就诊。“遍布全市的发热门诊和发热哨点诊室会充分发挥监测哨的作用,及早发现火苗,消除风险隐患。”

作者丨李晨琰

摄影丨袁婧 陈龙

制图丨王梓含

来源: 文汇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