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传承保护规划(大运河文化旅游的平衡发展)

作者: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孟子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研究员陈晓霞,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传承保护规划?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传承保护规划(大运河文化旅游的平衡发展)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传承保护规划

作者: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孟子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研究员陈晓霞

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北起通州,南至杭州,连接了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六省市,跨越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94公里,是中国唯一南北走向的长河。悠悠运河,从开凿以来,至今橹声依旧。已流淌近2500多年的大运河与万里长城被称为中国享誉世界的两项伟大的人文工程。要充分认识大运河文化遗产重要性和独特文化价值,正视运河文化旅游中存在的产业要素尚不合理、产品体系尚不完善等问题,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出发,增强解决大运河文化旅游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针对性,加强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加快产业要素布局和融合发展,构建大运河文化旅游新发展格局,促进大运河文化旅游平衡发展。

做好资源分类,加强文物保护

大运河肇始于春秋吴王夫差之邗沟,至隋代完成了以洛阳为中心的大运河,唐宋时极为繁盛,元代截弯取直,形成贯通南北的京杭大运河。清嘉庆以后,海运渐兴,大运河失修,黄河北岸段梗塞,大运河昔日辉煌不再。然而各个时代的大运河贯穿之地,都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古迹,被人们誉为“古代文化长廊”,“古代科技库”“民俗陈列室”“名胜博物馆”等。仅山东段已知的文物就有100多处,众多的文物古迹和所包含的文化科学价值,使大运河具备了文化遗产及文物的特质。大运河文化旅游开发,沿河各地都要摸清家底,对文化旅游资源进行详细分类,对大运河沿岸文物古迹和沿线文物埋藏区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与勘探,围绕南水北调工程做好“必要的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为有效保护大运河这一“活”的文物,可进一步丰富完善大运河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遗产廊道”和“街区保护”理念,采取多种手段,对各类文物单位予以分类管理,严格保护、开发、利用,特别对重点保护的建筑文物要进行原真性修复,活态化保护,以形成整体规划、合理布局、优势互补,联动发展的大运河文化旅游开发新格局。

进行科学研究,统筹要素发展

历史文化资源是大运河文化品位的集中展示,是大运河文化个性的生动体现,也是大运河这一旅游产品最独特的文化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大运河流域旅游资源文化含量较高,开发旅游产品一定要坚持高标准、高起点。要加强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研究大运河历史文化遗产,在研究过程中注重进行实地考察,针对运河文化包容性强的特点,做好各产业要素的有机融合。在挖掘其历史文化资源的同时,对通俗素朴的民间俗文化进行发掘保护,如集买卖、娱乐、纪念多功能于一体的庙会;节日期间的狮子、高跷、旱船等娱乐活动;武术、杂技、说书、唱戏等民间文艺表演;斗鸡、斗羊等民间风情等进行科学研究,发掘保护,以充实、点缀大运河文化旅游,集中体现大运河文化旅游风貌。抓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结合;城市文化与乡村民俗文化的结合;大运河文化资源与时尚文化的结合。在积极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可行性分析和科学论证,落实科学发展观,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着重解决好运河旅游开发中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的统筹问题,通过旅游开发,取得大运河沿线社会经济的综合效益,保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形成以大运河文化旅游为导向和示范,沿运河各城市协作互动,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文化旅游发展新模式。

搞好创意策划,打造旅游精品

大运河文化旅游的开发是一项涉及面广,关联度大的系统工程,作为跨省、市的区域文化旅游开发,一要抓规划,注重大运河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大运河文化旅游开发是涉及沿线省、市的大系统工程,须进行顶层设计,成立高规格的大运河文化旅游开发领导与协调机构。在挖掘大运河历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实施差异化战略,做好大运河沿线各城市文化旅游产品的创意策划,形成大运河文化旅游特色产品。二要抓形象,形成具有个性化的旅游城市集群。随着文化旅游的发展,城市旅游已作为产品走向市场。城市形象主要指城市的外观形象,它包括城市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和时尚的外观形象,如城市的空间布局、建筑的造型、风格、色彩等。形象文化就如一个人的容貌,是大运河文化旅游的金字招牌,也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作为大运河沿线的各城市都要在大运河文化旅游规划框架下,突出城市的个性,形成各具特色的运河城市旅游集群,为各城市旅游产品的开发奠定良好的基础。三要抓特色,形成独特运河城市文化旅游内涵。特色是城市文化的生命和灵魂。城市的文化特色,既指城市的外貌,更指城市的精神风貌。而城市文化的特色,来源于一个城市的文化资源和历史底蕴,来源于一个城市的人文地理环境,来源于一个城市居民的精神风貌。大运河沿线各城市都要注重发掘本地的历史文化资源,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市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建设具有大运河文化特色的标志性和标准化的文化旅游设施,有效提升大运河文化旅游产品质量和水平。

完善产业链条,促进产业融合

制定好大运河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任务,围绕重点项目,形成文化旅游产业链条。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使大运河这一跨区域的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既得到政策扶持又能有序展开。改革投融资体制,对大运河文化旅游产业制定各种优惠政策,推动社会力量形成投资主体,建立起多渠道投资体制和筹资机制,通过政策引领,促进大运河文化旅游与各产业要素有机融合。围绕产业融合发展,突出工作重点,针对各城市特色进行定位,在突出传统优势项目的同时,强化不同类型项目的协调统一,通过策划推出有特色的大运河文化节庆活动,形成整体发展合力,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提升运河沿线各城市的文化品位,有效提升大运河文化旅游品牌形象。按照大运河总体发展规划,循序渐进搞好经营开发,形成大运河旅游的优势项目,通过项目带动,促进产业融合,增强大运河文化旅游产品市场竞争力,有效促进大运河文化旅游产业平衡发展。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