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里的八仙乐器(土家乐器咚咚喹)

土家族里的八仙乐器(土家乐器咚咚喹)(1)

咚咚喹亦称“呆呆哩”,土家语将之称为“早古得”,是在土家族颇受欢迎的一种单簧竖吹乐器。它吹出来的音乐欢快清脆,让人心旷神怡,心情愉悦,土家族人对它的喜爱之情难以言表。土家族人推崇的是自由恋爱,有时年轻小伙还用它来表达爱意,抒发相思之情。农忙过后,坐在小河边,伴着风声吹起它,一扫一天的疲惫,整个人得到放松的同时陶冶了情操,甚是美哉。

土家族里的八仙乐器(土家乐器咚咚喹)(2)

咚咚喹制作并不复杂,恩施森林茂盛,竹林众多为取材提供了许多便利之处。通常选取以径约1厘米的细竹尾为管体,长约10—14厘米,上端留节,于节下削簧凿孔,形成三孔一筒音即成。其发音清脆、明快,具有打音、颤音兼备的特点,从自然中获取灵感如摸拟鸟语虫鸣、风泉之声而形成写意性的音乐和固定的音乐曲牌。传统曲牌极为丰富,大多数都有固定标题和唱词,如“咚喹咚喹咚喹”、“巴涅咚咚喹”、“利利 拉拉咚咚喹”等。既可吹奏,又能演唱。经常演奏的传统乐曲有《耍调》、《赶集》、《布涅咚》、《慢巴涅咚》 、《拉帕克》、《乃约乃》等。

土家族里的八仙乐器(土家乐器咚咚喹)(3)

咚咚喹音乐,保留了土家族古代歌谣的特色,充满着厚重的历史印记,是典型的土家族传统民间音乐,具有十分浓郁的民族特色。咚咚喹可独奏或重奏,经常两支在一起对奏,音色明亮,曲调清新活泼,悠扬悦耳,在欢乐的氛围中讲述着有滋有味的土家田园闲适生活,充满着烟火气。现主要流行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桑植、保靖、永顺,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鹤峰等地。

土家族里的八仙乐器(土家乐器咚咚喹)(4)

咚咚喹有着悠久的历史,大约几千年前就有了它的身影。演奏时,口含簧片,管身竖置。咚咚喹音高随管身长短和音孔位置的不同而变化,能吹出四五个音。根据所要表达的内容,变换音色,时而柔和、时而浑厚。

土家族里的八仙乐器(土家乐器咚咚喹)(5)

关于咚咚喹的起源,土家族民间还有一个充满凄美色彩的故事。相传在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之时,四处抓壮丁,有个名叫“咚咚”的土家族小伙子也被抓走了。他走后,已身怀有孕的妻子巴列遭到狠心婆母的百般虐待。孤独无助的巴列每日登山北望,苦盼夫归,能改变她所处的困境。情到深处时,她还信手扯根小竹,削成竹笛,吹奏乐曲呼唤丈夫“咚咚归”来。就这样,日复一日,她不停地望着、吹着、盼着,最后竟郁郁而终在山上。人们同情她,也被她的精神所感动,便纷纷仿制她吹奏的竹笛,替她呼唤亲人“咚咚归”。后来,这种竹笛便被称为“咚咚喹(归)”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