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箭毒蛙毒到该怎么办(用毒蛙的毒毒毒蛙)

大家好啊,今天问大家一个很有趣的绕口令,请问用箭毒蛙的毒毒箭毒蛙,箭毒蛙会被箭毒蛙的毒毒死吗?或者说,箭毒蛙体内的毒,会把它自个儿毒死吗?

被箭毒蛙毒到该怎么办(用毒蛙的毒毒毒蛙)(1)

一只黄蓝箭毒蛙可能在思考这个问题

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箭毒蛙的毒是什么?它又是如何致死的?

首先啊,并不是所有箭毒蛙都具有毒性,带毒的主要是那些长着“花哨”外表的种类,比如金色箭毒蛙、蓝色箭毒蛙、幽灵箭毒蛙等,而颜色呈绿色或褐色的蛙一般毒性很低甚至无毒,不过,对于这些箭毒蛙而言,“剧毒”并不是它们的主要攻击手段,更像是一种威慑作用,通过体表鲜艳的颜色警告捕食者“最好别来惹我”。

被箭毒蛙毒到该怎么办(用毒蛙的毒毒毒蛙)(2)

看这一片蓝色也没食欲下嘴吧

箭毒蛙的毒性来源于身体表面各部分毒腺分泌的生物碱,也被称为箭毒蛙毒素[(-)-batrachotoxin, BTX],这是一种甾(zāi)体类生物碱,主要作用于生物体内的心脏和神经系统,通过破坏门控钠离子通道,不可逆地迫使钠离子通道持续保持异常“激活”状态,从而使神经系统失去传递电信号的能力,最终导致麻痹和心力衰竭,直至死亡。

被箭毒蛙毒到该怎么办(用毒蛙的毒毒毒蛙)(3)

Batrachotoxin

这么来说吧,毒素入侵的过程就相当于皇帝让信使去往前线传递某个重要命令,结果信使半路被杀了,命令自然无法达到,前线未收到命令被敌人杀得溃不成军,最终被攻下皇城。

而箭毒蛙毒素的毒理表现有多猛呢?其对小鼠半数致死量LD50为2μg/kg(半数致死量是描述有毒物质或辐射毒性的常用指标,LD50数值越小代表毒性越强,反之则毒性越弱),仅需要0.1毫克的量就可以杀死一名成年人,不过大家也不必过于担心,因为这种毒素需要进入到身体内部才能发挥作用,只要不作死生吃它们或者被直接触碰到伤口,那么就不会有太大的危险,毕竟老早之前,印第安人就学会使用箭毒蛙的毒素来制作毒箭了。

被箭毒蛙毒到该怎么办(用毒蛙的毒毒毒蛙)(4)

制造毒箭的印第安人

那么回到正题,箭毒蛙会被自己体内的毒毒死吗?答案当然是不会,其实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它们也属于“受害者”,因为箭毒蛙的毒素是通过吃其他昆虫如蚂蚁慢慢富集在体内的,换而言之,它们并不是不会中毒,而是拥有了对抗体内毒素的能力。

一般情况下,对抗毒素的方式大多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最常见的基因突变,其原理是改变毒素靶蛋白的形状,让毒素无法与蛋白质结合。在2017年《科学》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毒蛙的体内毒素模仿了乙酰胆碱(一种传出神经系统递质,可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发挥功能),从而占用了乙酰胆碱受体的结合位点,也就是说,毒素使得原本乙酰胆碱的电信号无法传输出去,但毒蛙的乙酰胆碱受体发生了突变,其中一个单一的氨基酸被取代,从而改变了乙酰胆碱受体的构型,降低了乙酰胆碱受体对毒素的敏感性,不得不说,这一手真是妙啊。

第二种一般是针对以有毒动物为食的捕食者,既然吃的东西里面有毒,那么在体内弄个解毒药出来,这毒素不就迎刃而解了,比较典型有的狐獴、平头哥(蜜罐)等。

被箭毒蛙毒到该怎么办(用毒蛙的毒毒毒蛙)(5)

眼镜蛇也不怵

第三种是“隔离”,原理也很好理解,即动物在体内将毒素进行隔离,不让它扩散到身体其他地方。最新发表在J Gen Physiol 上的一项研究揭示了这一方法,研究人员在美国牛蛙上发现它们能产生一种叫做亲蛤蚌毒素蛋白的蛋白质,它可以结合并阻断石房蛤毒素(也称贝类毒素,是海洋生物中毒性最强的麻痹毒素之一),让它无法去“祸害”其他的蛋白质。

被箭毒蛙毒到该怎么办(用毒蛙的毒毒毒蛙)(6)

而研究人员从一种叶毒蛙(箭毒蛙科)的蛙类中克隆出了钠离子通道,并使用毒素处理,结果发现毒素如摧枯拉朽一般攻下了钠离子通道,正常来说,青蛙应该无法在体内存在毒素的情况下生存。因此研究人员推测,这些青蛙很可能与美国牛蛙一样,是采用“隔离”的方式在体内产生了一种蛋白质来吸收毒素并稳住它们,这样毒素从一开始就没有机会到达那些“不堪一击”的蛋白质通道。

被箭毒蛙毒到该怎么办(用毒蛙的毒毒毒蛙)(7)

主要参考来源

DOI:10.1085/jgp.202112872

https://www.science.org/doi/abs/10.1126/science.aan5061

https://www.livescience.com/why-poisonous-animals-dont-poison-themselves.html

https://news.mongabay.com/2005/08/study-discovers-why-poison-dart-frogs-are-toxic/#study

罗佗平. 高氧化态甾类天然产物的全合成——箭毒蛙毒素[C]// 中国化学会第八届天然产物全合成青年学术研讨会. 2019.

- 作者信息 -

鱼鱼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银奖获得者,清蒸鱼头、麻辣鱼头等各种鱼头爱好者。

排版| 弢弢

审核 | 六朵 苍翼蝴蝶 淡定珠子

文中图片为作者提供

文章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立场,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讨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