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国级领导长达35年(副国级领导长达35年)

引言

1960年春,曾任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张爱萍给曾经的老战友周方写了一封信。信中,张爱萍约老战友一同去江苏如皋寻找何昆烈士的遗骨。

其实,这已经是何昆牺牲后的35年来,张爱萍第六次寻找何昆的遗骨了。究竟是什么原因,何昆烈士的遗骨始终没有找到。又是什么原因,能让张爱萍将军寻找这么多年呢?

今天,笔者就带大家走进何昆以及35年前的往事……

副国级领导长达35年(副国级领导长达35年)(1)

何昆三次躲过国民党追捕

1928年冬的一天,武汉市。晨曦微露,城市还在沉睡着。这时,一位身着长衫的人,从三教街(今鄱阳街)飞快地跑出来。

从样貌上看,这个人大约30多岁,中等个头,油亮的脸膛,眉清目秀,身体壮实,动作敏捷。

只见后面来了几个国民党便衣特务,手持短枪,气势汹汹地追着,厉声吼着:“给我站住,看你往哪儿跑,你们都跑不了了!”

突然,前面又冒出几个国民党特务,张牙舞爪地堵住了去路。这样,前后的国民党特务一齐拥了过去,这人被戴上手铐,推走了。这位被捕者,就是何昆。

1898年9月15日,何昆出生于湖南永兴县金龟乡牛下村。字德晟,号谱发。他幼时曾读过私塾,后跟着父亲开了豆腐店,还曾经学过武术。

正所谓时势造英雄。让何昆的命运发生改变,还源于他在1925年进入黄埔军校,成为第四期的学员。

副国级领导长达35年(副国级领导长达35年)(2)

黄埔军校

在校期间,何昆在共产党员的影响下,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1926年,他被黄埔特别支部秘密吸收为共产党员。

同年12月,“中山舰事件”之后,他被分配到黄埔军校广西南宁分校学习。

1927年3月,何昆被选为黄埔军校国民党特别党部监察委员。也是在一个月后,蒋介石等国民党反动派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

在这样危险的形势下,何昆以共产党的身份作为掩护,积极从事党的革命工作,曾三次被捕。

“四.一二”政变当晚,蒋介石大肆屠杀共产党人,何昆也不幸在黄沙火车站被捕。为了逃跑,他于当天晚上成功撬开监所的屋顶,率领难友们成功越狱。

成功逃脱后,何昆便北上寻找党组织。当时的武汉三镇笼罩在白色恐怖当中,党组织便将他调到沪宁地区工作。

一次,何昆外出执行任务,突然遭到国民党军警前来检查。在危急形势下,他机智地躲到路过的空轿子中扬长而去。

但他也有马失前蹄之时。同年11月,时值广州起义前夕,何昆前往广州寻找党组织。成功找到党组织后,党组织便派他去市郊石硖组织发动附近农民参加起义。

后因敌强我弱,寡不敌众,广州起义失利,何昆不幸在附近的黄沙火车站被捕。与他同时被捕的同志约200多人,被送到广州惠福西路明星电影院(今新星电影院)关押。

当天晚上,广州市停电,四处一片漆黑。何昆见这是好机会,便和几个青年互相协助,架起人梯,攀上楼顶,掀开屋瓦,然后一个个纵身跳下楼去。他的脚被摔伤,仍艰难地同大家一起逃了出去。

何昆这一次被捕,敌人把他当做“共产党嫌疑”,被关押到武汉市团防局的地牢。这间地牢非常特殊,虽然只是一间十来平方米的地下室,周围全是用大石块垒成的,没有窗户,也没有门。

一块从上往下盖的厚铁板,便是这间地狱的门;铁板上钻了三四个碗大的孔,便是这间地狱的窗户,外面只有微弱的阳光射进去。

副国级领导长达35年(副国级领导长达35年)(3)

何昆

何昆此时已经关进去3天了,除了看守人员送饭和经常用手电筒从铁盖孔里照照,再没有人过问。这是为什么?能不能想法子跑出去?猛然间,何昆想到了武汉警备区的少校军官何振新。

他们两人不仅是老乡,还是黄埔军校的同窗。何振新从黄埔军校第三期毕业后,并没有暂时从广州离开,于1928年春投考了黄埔军校,成为第四期的实习生。

因为老乡的缘故,再加上志趣相投,两人交往密切,每天都要从黄浦江乘船来到十六铺大达轮船码头。每到星期天,他们都会在一起讨论国家大事,向何振新宣传救国救民的道理。

事实证明,何振新也牵挂着这个好朋友。何昆等人被捕的当天,何振新第一时间就知道消息。

为了尽力营救何昆,何振新一口咬定何昆不是共产党人,他还向黄埔军校国民党特别党部工作人员出示了许多何昆不是共产党人的证据。

副国级领导长达35年(副国级领导长达35年)(4)

何振新

此外,何振新为何昆作证,他来武汉并不是为了和共产党联络,而是专程来探望他这个老乡和同窗的。

国民党反动派当局在进行了多方面调查后,作出了认定:“何昆是黄埔军校国民党特别党部监察委员,虽然有越轨行为。但还不是共党分子。”

就这样,何昆便被释放了。之后,他先是在何振新公馆住了几天,秘密做了一些联络工作。1929年,党组织为了他的安全着想,便调他来到党中央机关工作。

何昆受命担任十四军军长

1929年冬,随着革命形势发展得愈加猛烈,苏北的工农武装已经增长到数千人。他们不仅狠狠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嚣张气焰,还为后来的革命武装形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与此同时,党中央和中央军事部为了更好开展武装斗争,决定在苏北地区的通海如泰(当时的海门、南通、如皋、泰兴等八县)地区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

副国级领导长达35年(副国级领导长达35年)(5)

通海如泰地区位于长江入海口北岸,此地地势平坦、芦苇丛生、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是鱼米之乡。在此地建立革命武装,展开游击战争,其政治影响和艰难程度非比寻常。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作为江苏省境内唯一一支中央序列红军,由何昆担任军长、李超时担任政委、余乃诚任政治部主任、薛德竟任参谋长。

红十四军下辖两个支队,通海地区红军编为第一支队,刘延杰为队长;如泰地区红军编为第二支队,由何昆兼任队长。

中央军事部还决定设立红十四军交通办事处,地址设在上海卡德路斯文里内,宋子祥来负责办事处的工作。

中央决定下达后的某个深夜,在人们在进入梦乡之际,何昆却久久难以入眠。他只要一想起中央的任命,心中不由地热血沸腾。但想起身在家乡的亲人,思念又涌上心头。

副国级领导长达35年(副国级领导长达35年)(6)

通海如泰革命根据地形势图

他立即起身,将电灯打开。在昏黄的灯光下,何昆提笔给妻子曹已花写了一封信。半个月后,妻子收到他的来信,不由地又惊又喜,连忙拆开信。她捧着丈夫的来信,一字一字认真读着:

“我在上海开设旅社,生活可以,我将要入日本游学,只此一信,望勿念……”

曹已花虽然识字不多,但得知丈夫在外生活还可以,心里也踏实了一半。可想到丈夫要去异国他乡,心里又不禁开始担忧。

由于湖南口音“入”和“如”同音,又将“皋”分开念,便将“如皋游击”看成了“入日本游学”。其实,何昆想要告诉妻子的是:自己即将要去江苏如皋县打游击。

在1930年1月的某天晚上,白日车水马龙的上海滩万籁俱寂。孤零零的月光,洒在冷冰冰的黄浦江上。

副国级领导长达35年(副国级领导长达35年)(7)

旧上海的黄浦江

黄埔江面上已经悄然无声。在夜色下,几个人来到码头。在红十四军交通员黄福保、宋子祥等人的护送下,化名为李维森的何昆以及何扬、张爱萍等人准备动身出发。

和他们一同出发的,还有红十四军政治部主任余乃成等人。他们分别乘坐两艘船,每人拿着一份《时报》作为暗号。在互相打了照面后,他们按时从码头上船。

何昆等人来到江北后,在周方等人的护送下来到泰兴。途经地下交通员郭子福的家这天,正好是农历正月十六。

何昆等人在郭子福家中吃过元宵后,又秘密上船,一路辗转来到如皋乡。何昆等以如皋为中心,率领军民创建了通海如泰革命根据地。

何昆刚来这里,便立即开始筹划部队的训练的组建工作。何昆不仅亲自抓游击队的军事训练,还给战士们做各种示范动作来提高部队的战斗素质。

当地的战士们大多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军事训练。如今一看到何昆熟练的动作,心中不由地惊叹不已。

副国级领导长达35年(副国级领导长达35年)(8)

何昆烈士的遗物

在当时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何昆等人率领红十四军发展到数千人,赤卫队人数达到数万人。他们在此地坚持斗争6个月,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广泛开展了游击战争。

同年3月下旬的某天,何昆为了检验部队的战斗力如何,亲自率领部队攻打敌人的据点长安。

当时的形势是这样的:在当地军民们两年多游击活动后,先是成功拨除了敌人的一些小据点,将当地方圆10里到20公里的地方连成一片。

这样一来,红军游击队迅速从小到大,从弱变强,迅速发展起来,当地的地主豪绅纷纷逃到据点或大城镇避难。在这些据点中,长安据点就是其中一个。

为了拔掉长安这个据点,何昆先是和战士们进行动员,还和县委密切配合,组织部分群众投入到战斗中。群众则以大刀、铁叉、梭镖等土制武器,加上在洋油桶中放鞭炮来助威,以此来迷惑敌人。

副国级领导长达35年(副国级领导长达35年)(9)

红十四军主要战斗示意图

如此一来,在军民的相互配合下,打击东长安的东、西、南三面形成包围态势,只留下北面通往根据地的通口,这是一个能让敌人向北逃但不能北逃的疑阵。

等到夜幕刚刚降临,部队便开始从戈家堡一带出发。等到夜晚,便形成了包围圈。此时,何昆响起一声哨响,便对敌人发动了三面进攻。

一时间,士兵们“冲啊”“喊啊”的声音便震耳欲聋,枪炮声响起。长安据点的敌人甚至裤子都来不及提,便落荒而逃了。这场战斗,他们一共收缴了几十排子弹和枪支,战士们没有一个伤亡。

4月上旬的一天,中共通海特委和红十四军军部在如皋西南乡责家巷召开有数万群众参加的庆祝建军大会。

通海特委代表张辛宣布红十四军正式成立,并按照中央和中央军事部的安排,宣读了领导干部名单,发布了《告工农及一切革命群众书》。群众们敲锣打鼓,燃放鞭炮,高呼口号,一时间欢声雷动。

副国级领导长达35年(副国级领导长达35年)(10)

《告工农及一切革命群众书》

接着,何昆命令部队举行阅兵式。新编成的几个大队,由各大队领导人张爱萍、许坤(即周方)、郑文林(即曹玉彬)带队,绕场一周,经主席台接受检阅。正规部队和赤卫队游行示威,队伍蜿蜒好几里长。

红军队伍新成立,何昆首先致力于部队的建设,仿照江西赤卫队的编队形式,以2支步枪加5支梭镖,命名为“梭镖队”,灵活机智地打击敌人。

此外,何昆还十分注意向战士进行革命战士为人民的教育,特别号召全体官兵向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红军学习,保持艰苦的战斗作风。

红十四军指战员团结一致,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配合下,在南通、如皋、泰州打掉了敌人许多据点,给灾难深重的苏北人民带来了希望。

何昆决心拿下老户庄

为了进一步发展苏北大好形势,红一四军和通海特委决定,伺机攻打如皋老户庄。老户庄位于苏北如皋西南,是连接如皋东西两块游击区的咽喉地带,也是如泰游击区与通海游击区之间的一个楔子。

副国级领导长达35年(副国级领导长达35年)(11)

此地三面环河,只有东面一条通道,大土豪张朝汉带着保安团团部和一个保安中队在这里驻守,筑有高墙碉堡,易守难攻。老户庄的敌人经常四出抢劫财物,杀害革命群众,周围的百姓对这帮家伙无不恨之入骨。

1930年4月16日上午,老户庄的敌人对红十四军的部队已经驻扎此地并不知情,便率兵来到吴家庄一带骚扰群众。

期间,敌人和红十四军哨兵交火。群众听到远处传来的枪声,也纷纷行动起来,何昆立即赶到县城指挥战斗。他还没来得及认真准备,敌人抵挡不住军民的攻势。仓皇逃回老户庄。

何昆命令部队原地警戒待命,随即召开紧急会议,提出:群众情绪这么高,不宜挫伤群众的积极性。

在群众的强烈要求下,加之原先就有攻打老户庄,拔掉这颗钉子的打算。会议决定,乘敌败退的有利时机,于当晚围攻老户庄。

副国级领导长达35年(副国级领导长达35年)(12)

图|何昆攻打老户庄场景(塑像)

当夜,何昆指挥部队向老户庄接近。他把手一挥,严肃认真地说:“一大队从东面进攻;二大队在一大队左侧,从庄的东南角渡河,直取保安团部;三大队配合赤卫队从西面佯攻,负责接应。现在各大队立即出发,要打下老户庄!”

不一会,战斗打响了。敌人凭河阻击,一大队连续发起三四次冲锋,都没有成功。何昆见状,冷静地想了一下,立即召集担任主攻任务的张爱萍等人商议,决定改变强攻计划,集中火力从东面通道进行突破,并争取在天亮前打下老户庄。

他紧紧地握着拳头,就像宣誓一样对大家说:“同志们,老户庄就是一个铜墙铁壁,我们一定将其拿下!”

随着何昆一声令下,战士们噼噼叭叭的子弹一齐朝老户庄飞去。这时,东方已经出现鱼肚白,阵阵冷风呼呼地吹着。

为了战斗的胜利,何昆接过一挺机枪,大喊了一声:“同志们,跟我冲啊!”说完,他便领头朝着大家冲去。

副国级领导长达35年(副国级领导长达35年)(13)

何昆曾经使用的机关枪

一片惊天动地的吼声、冲杀声传来。二大队在前,一大队、三大队在后,还有拿刀矛的赤卫队一齐向前冲去。路有多宽,队伍有多宽,分不清行列,看不到尽头,猛烈的枪声和冲杀声交织在一起。

碉堡里的敌人拼命射击,前面的战士倒下了,后面的冲了上去。经过一阵猛打猛冲,红军很快占领了老户庄东头的晒谷场。

天已经快大亮了,红军战士被敌人的机枪火力压制在晒谷场上。这是距离敌人的指挥中心还有几十米的一块开阔地。只要冲过这几十米,敌人就完蛋了。

可是,这段开阔地被敌人的机枪火力封锁着,战士们几次都没有冲过去。大家焦急万分。原来,白天与敌人交火以后的短暂的战斗间歇时刻,如皋城的敌人派了正规军一个连,配有机关枪,向老户庄进行增援。

晒谷场遭到敌人机枪的疯狂扫射,机智勇敢的战士们,匍匐迂回前进,千方百计避开敌人的扫射,有的进至麦草堆旁边,有的摸到了敌人的炮楼底下。因为敌人的火力凶猛,再也无法前进。

副国级领导长达35年(副国级领导长达35年)(14)

张爱萍将军在战场上

此时,何昆将袖子往上一捋,抓着手提式机枪,脸色铁青,两眼盯着敌人的碉堡,对身边的二大队大队长张爱萍说:“老张,让我来对付炮楼上的敌人!抓紧时间结束战斗,等如皋城内的敌人再来就不好办了。”

说完,何昆便踏着张爱萍的肩膀,纵身贴到麦草堆上,拿起手中的机枪便朝着敌人的炮楼一顿猛扫。一时间,敌人的机枪也被打哑了。

一边扫射,何昆还朝着战友们大喊:“战士们,快冲啊!”正当战士们朝着炮楼冲去时,何昆突然倒下了,鲜血顺着胸口流淌。

张爱萍见军长血流不止,急忙将其扶起,焦急喊道:“军长,军长,你快醒醒!”

在朦胧中,何昆缓缓睁开双眼,将手中的机枪交给张爱萍,口中喃喃:“你们继续战斗,不要管我……”

张爱萍见军长如此虚弱,悲伤地喊道:“军长,军长!”何昆依旧的艰难地喊道:“你们别管我,继续冲,一定要将老户……”

副国级领导长达35年(副国级领导长达35年)(15)

张爱萍旧照

何昆最后一句话还没有说完,便咽下一口气,双目紧闭,一头歪在张爱萍的怀中。就这样,何昆在战斗中壮烈牺牲了,他的生命定格在了32岁。在张爱萍的回忆录中,曾这么描述了何昆在牺牲前的情形:

何昆同志站在我的肩头上,大声喊着,共产党员们,冲啊!我蹲在下面,看不见何昆同志的表情,从他洪亮的声音中,我听得出他很兴奋。战士们看到军长把敌人的火力压下去了,纷纷跳起来往上冲去。突然,我感到肩头一晃,何昆同志从上边倒了下来……

张爱萍多次下令寻找军长遗骨

此时,敌人的枪声又响了。张爱萍缓缓地将军长放下地下,提起手中的那挺机枪,朝着战友们喊道:“同志们,给我冲啊!我们一起为军长报仇!”

红十四军的指战员们,同仇敌忾,一鼓作气朝着敌人的阵地冲去。但是由于石庄、吴窑据点的敌军赶来增援,我军的战士们腹背受敌,只能被迫撤出战斗,转移到周家庄暂时调整。

何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给张爱萍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每次在午夜梦回,他只要一想起失去的军长和战友们,总是忍不住泪流满面。

副国级领导长达35年(副国级领导长达35年)(16)

张爱萍和妻子

1930年7月,此时正在上海住院治疗的张爱萍写了一首《怀念何昆军长》的诗作来缅怀纪念:

“通如靖泰义揭竿,工农武装掌政权。老户庄头争战烈,亲举机枪率当先。无情弹丸玉山倾,一腔碧血泪雨涟。庆功酒酣酒亦苦,报捷声频声逾黯。何期长诀铭心底,丹心永昭苏北原。”

而在1930年,即何昆在攻打老户庄战斗的当晚,他的遗体被当地的党组织群众匆匆掩埋。由于形势紧张,并没有留下遗骸的标记。

此后,何昆的名声虽然在,但一直没有找到遗体。1942年,如西县委书记周特夫和县委秘书秦连在江安区召开座谈会,提出要寻找何昆当初埋葬的地点。但因为战斗过于频繁的缘故,并没有找到。

新中国成立后,牵挂着老军长的张爱萍继续着手寻找何昆的遗骨。他先后于1952年、1956年、1957年、1958年、1960年专门派人来到如皋进行调查了解,但仅仅是获得了一些线索。

1960年,如皋县人民政府在老户庄建起一座纪念碑。在纪念碑的正面,赫然写着将军的题词:“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军长何昆烈士纪念碑”。

副国级领导长达35年(副国级领导长达35年)(17)

何昆烈士纪念碑

当然,张爱萍也并没有放弃,继续搜寻着何昆的遗骸。一直到1964年,张爱萍再次委托江苏省相关的工作人员,特地邀请当年红十四军政委周方来到如皋县进行调查,事情才终于有了转机。

同年9月24日上午,周方来到了他们曾经战斗的老户庄。翌日上午,周方便来到大队支书朱济平家中召开座谈会,请了当地60岁左右的群众参加。

当地的群众回想起34年前的情形,依旧历历在目。就在何昆牺牲的当晚,村子中的群众暗自组织了十几人,用一张凉匾抬着这名军官的尸体将其放到老户庄西边的祠堂里。

祠堂里来了一些群众,说抬来的人是个大官。但至于是什么大官,这个大官是什么名字,村民并不知情。

直到1960年,何昆军长的纪念碑建立,当年负责抬送何昆的群众才知道红军大官是什么身份。但至于尸体埋在哪里,他们也不清楚。

副国级领导长达35年(副国级领导长达35年)(18)

红十四军使用的部分武器

周方根据大家反映的情况判断:何昆军长的尸体掩埋的地点应该就在老户庄西边,也就是胜利乡西燕庄附近。

9 月26日上午,周方一行人来到西燕庄寻找当年埋葬何昆军长的群众。当日上午,南通公安处法医沈祖云及在如皋检察院工作的徐名义火速赶到现场。

村支书立即召集孙国民等8 位相关村民参加会议。与会者向周方一行回忆,终于解开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30多年后,何昆遗骨终于找到

1930 年收麦期间的一天下半夜,章友道到他们几个人家敲门,声音低沉而又急促 :“快点起来,有急事,赶快到祠堂里集中!”

大家很快赶到村里的祠堂。只见凉匾上躺着一个用被子从头盖到脚的人。章友道悄声告诉大家:“这是攻打老户庄牺牲的一位红军军官,已和三奶奶家(大地主家)谈好借一口棺材,赶快到三奶奶家抬!”

副国级领导长达35年(副国级领导长达35年)(19)

何昆墓

大家很快将这个棺材抬到祠堂里,还将凉匾上的尸体连移放到棺材内,人脸朝上,钉上棺盖后,便用绳抬到祠堂河北一块名叫“垛子口”的地里埋了,并做了个坟墓。

这些人将何昆的遗体埋完后天已大亮,他们还被叮嘱要对外保密。村民孙国民还回忆了几个细节:当年他才 16岁,埋葬那位军官时,记得当时是用洋钉钉的棺材盖,确实是埋在河北面的“垛子口”,是用钉耙筑土掩埋的。

9月26日下午,在孙国民的指点下,周方一行人来到“垛子口”。孙国民在确认坟墓无误后,周方即下令掘挖并开棺验尸。

大家挖开土后发现,所埋的是一口俗称“兜底山”的大棺材,棺头没有油漆和题字,木质已腐烂,散落在泥土中的洋钉已锈迹斑斑。

打开棺材后发现:棺内骨骼虽完整,但呈“歪斜”形态,头东北向,脚西南向,且头向左歪斜,左手臂骨弯曲于腹部,左脚弯曲不直。

副国级领导长达35年(副国级领导长达35年)(20)

张爱萍诗作

按照当地习惯,凡死者,不论大人或小孩,尸体入殓时一定要平直安放。这说明当年落葬时情况紧急,草率而仓促。

另据法医测量,死者身材 159厘米,这与孙国民叙述的当年死者身材相符。棺内有5个贝壳做的洋钮子和 5只铜质搭扣,还有绿豆般大小的绒线球,系死者生前所穿上衣残留物,而当时的红军军装上也有类似的配件。

此外,周方分析,正常情况下当地成年男子坟内往往有两口棺材,系夫妇合葬,即便是贫苦者孤葬也购置不起这样贵重的大棺材。法医沈祖云经过进一步的鉴定,结论为 :

“死者胸椎第3第4左侧横突均缺损,及肩胛骨下端断裂,背后骨亦有被打落痕迹,系弹头穿过的结果。肩胛骨外板向外缺损,可判断为射击出口的特征。”

这也与张爱萍将军所写的《围攻老户庄》的回忆录中所说何昆军长负伤的部位完全相符。

副国级领导长达35年(副国级领导长达35年)(21)

关于何昆墓地调查报告

根据两个座谈会反映的情况、现场挖掘结果及法医鉴定,可以证实此坟中所埋者确实是何昆军长的遗体。

随后,周绚如找来一块大方布,将何昆军长的所有遗骸拾起来包好,带回了如皋县城,并连夜写了一份《寻找何昆军长忠骸纪要》。

1965年9月13日,中共如皋县委员会、如皋县人民委员会发布(65)第090号《关于红十四军军长何昆烈士墓的调查报告》文件,向中央军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南通地委等上级部门及张爱萍、刘瑞龙等红十四军老领导汇报了何昆遗骸寻找情况及结果。

1966年,如皋县举行隆重的迎灵仪式,将何昆遗骸火化后安厝于县烈士馆内,后转到如皋烈士陵园内。历经千帆,张爱萍和战友几十年来的牵挂总算尘埃落定,何昆也终于能安心长眠了!

文章写到最后,值得一提的是,何昆、张爱萍等人领导的红十四军主力部队2000多人中,除了军长何昆等人之外,在建国后能确认名字的却只有900多人,剩下的1000多名都成为了无名烈士。

副国级领导长达35年(副国级领导长达35年)(22)

红十四军纪念馆

截至2008年,红十四军最后一名幸存者也离开人世。斯人已逝,但这些红十四军和曾经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为革命做出的贡献,值得后人永远铭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