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是怎么行骗的(作为历史悠久的老行当)


本文系时拾史事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作者:谦虚公系列:清代志怪小说趣味故事


前言

“骗子”这个行当应该说也是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的职业之一了,行骗的伎俩无非是利用人们的时间差、信息差、同情心、亲情、贪欲等等使受害者入套,古今中外,莫不如是。

古代是怎么行骗的(作为历史悠久的老行当)(1)

随着岁月变迁,骗术也不断更新换代、与时俱进。但所谓“万变不离其宗”,现代骗术也不过是从古人智慧那获得传承与发展。本次我们就分享两则来自于清代志怪小说中的古人行骗伎俩,对照一下是否亦能瞧出今人行骗的影子?

故事一

湖南常德府的城关外,有个又聋又瞎的老乞丐,姑且叫他老刘头吧。有天,关上的码头靠过来一艘旌旗飘扬、鸣锣开道的官船。从船中走出来一位五品(水晶)顶戴(知府级别)的官员,他瞧见正在街边行乞的老刘,忽然一个箭步奔去,“扑通”一声跪倒在地,抱着老刘的胳膊就放声大哭起来:“这不是张老么!先前您收我为义子,而我为了考取功名,背着您进京赴试。所幸皇榜高中,如今亦是一方大员,没曾想在此遇见义父,您居然一贫如洗,落魄如此,这都怪孩儿不孝哇!呜呜呜。”

古代是怎么行骗的(作为历史悠久的老行当)(2)

老刘一脸茫然,心知这位官爷认错了人,但索性“将错就错”,便含糊其辞地应付着:“唉,老朽上岁数了,往事恍然如梦,记不太清楚咯。”(假装老年痴呆?)大官儿擦了擦挂在脸颊的泪珠,哽咽道:“尽管您满面风尘,可身形体貌依旧,孩儿绝不会认错!来人啊,快将我义父扶进舱内沐浴更衣!”

老刘头遂在停泊于僻静宁谧之处的官船内待一个多月,皮肤也养白了,头发也染黑了,从头到脚焕然一新。大官儿瞅着说:“义父穿孩儿的衣服终究不太合身,咱们上街再去买些新衣裳给您打扮打扮,如此才好同我去府衙赴任嘛。不过呢,这儿的人都晓得您曾做过乞丐,在街上被他们认出来有损我的‘官体’,因此等到店铺内,您看上啥也不需要言语,只用摇头向我示意即可。”(为什么是摇头不是点头?)

老刘头欣然同意,官船便又开回了武陵关码头。大官儿叫了两架在码头待客的滑竿(就类似今天在车站外侯客的出租车),带上俩仆人风风火火、招摇过市。父子身穿崭新的的五品官服,那白鹇补子格外引起过往路人的驻足瞩目。

古代是怎么行骗的(作为历史悠久的老行当)(3)

一行首先来到金铺,大官儿看上了一对四两重的金镯子,他对金铺老板说:“我手头都是大额银票,待会我上绸缎店采购付款的时候会换成银子,到时候镯子钱就一并给你。对了,城中绸缎店哪家牌子最响?劳烦你推荐推荐呗。”于是,在金铺老板的引领下,他们又来到常德最大的绸缎店。大官儿从袖口掏出一张长长的采购清单,店主毕恭毕敬地接过去,架起老花镜仔细一瞧:“额滴乖乖!足足三千两银子的订单!”

古代是怎么行骗的(作为历史悠久的老行当)(4)

店主忙把大官儿请到VIP休息室好茶好烟伺候起来,又悄悄给俩仆人封了红包,向他们打探来人的身份。那仆人趾高气昂地说:“年轻的少爷是严州(今属浙江省杭州市)知府同知(即副知府),老爷是其父亲。因少爷的妹妹与杭州知府的公子订婚,咱们这趟就是去送亲的,顺道来你店里来置办陪嫁。”

店主闻言大喜,知道财神爷驾到,迅速吩咐店员设宴款待。大官儿邀请金铺老板一同入席,还介绍说:“这位可是我的老朋友!”受宠若惊的老板唯命是从、欣然入座。

古代是怎么行骗的(作为历史悠久的老行当)(5)

绸缎店主在席间又极其殷勤地展出各式绉缎洋呢给老刘选择,老刘只是频频摇头(意思是都看上了)。店主颇为疑惑:“这些可都是进贡皇室的上等货呀,难道还不满意?”

大官儿笑道:“既然家父不满意,那再拿去给舍妹看看吧,毕竟她的嫁妆以后归她用。”他唤来一名仆人指使轿夫抱着绸缎放在滑竿上抬去停靠在码头的官船。可过了许久也未见回话,大官儿于是又叫另外一名仆人去催。这人刚走,轿夫却回来了,他禀告到:“船中的小姐让丫鬟回话说,绸缎都满意,就是不知道用哪家钱庄的银票付钱?需官人回去定夺。”

古代是怎么行骗的(作为历史悠久的老行当)(6)

大官儿略微皱眉:“妇道人家果然啥都不懂。”继而满脸笑意地对店主说:“舍妹不识银票,就劳烦你陪着家父在此稍后,我回去取银票至钱庄兑成银子就来。”说完便起身上了滑竿,由轿夫抬往码头。

到了船边,大官儿掏出一吊铜钱递给轿夫:“伙计们来来回回跑了好几趟,着实辛苦,我请大伙先去吃顿便饭。”轿夫见钱眼开,捧着钱乐呵呵地朝码头上的饭铺走了。他们前脚离开,大官儿后脚便迅速登船,指使船夫驶离码头。

那一厢,老刘头还憨憨地坐在饭局的上首,可“干儿子”左等不来右候不至。绸缎店主与金铺老板不仅疑窦丛生,开始追问起他来,老刘只得硬着头皮地闪烁言辞、虚与委蛇。毕竟牵涉到价值贵重的商品去向,俩老板也不再含糊,索性将其扭送到府衙报官。

古代是怎么行骗的(作为历史悠久的老行当)(7)

升堂听案的常德知府了解事情原委后,知道这是时下诈骗犯们的惯用伎俩,无奈“官船”早已不见踪影,因此也不过是发布海捕文书,四处通缉而已。谅那老刘也蒙在鼓里,不算作案同伙,遂将他无罪开释。可受了经济损失的老板们不肯就这么放过他,一哄而上将其衣物扒了个一干二净,唯独(伪造的)顶戴和官靴没有用处。

于是乎,在常德城中就出现了这么一幕奇景:赤身裸体却头戴五品官帽,脚蹬鹿皮皂靴的老刘头依旧沿街行乞,后头则跟了一帮指指点点、捧腹取笑的街坊邻居...

古代是怎么行骗的(作为历史悠久的老行当)(8)

故事二

在丝绸集市内有位姓徐的伙夫,由于其老不正经,喜欢满嘴跑火车,因此

人送外号“大忽悠”,不过老徐对于这个“美称”倒是引以为豪、洋洋自得。

有一次,他陪着房东上苏州进货,船停靠在太子码头。房东下船时叮嘱老徐:“我去取货,你一个人留在此处需格外小心提防。都说这一带骗子最多,你可别上了套!”

古代是怎么行骗的(作为历史悠久的老行当)(9)

老徐闻言哈哈大笑:“我还没发功呢,谁敢‘班门弄斧’?要是真骗到我头上来了,我就叫他瞧瞧谁才是祖师爷!”房东皱皱眉头:“你快闭嘴吧!这儿的骗子可都是鲜衣怒马、盛装打扮,看着就像有钱人,你遇到了肯定毕恭毕敬,在不知不觉中便坠入了他们设的圈套,到时候就‘小巫见大巫’、‘大肠包小肠’了!切记!”自讨没趣的老徐叹了一口气道:“行行行,都听您吩咐。那赏我俩银元呗,我自己上虎丘玩去。”

古代是怎么行骗的(作为历史悠久的老行当)(10)

房东掏出两枚鹰洋交给老徐后便匆匆赶往布市,而不听话的老徐随后也揣着银元悠哉悠哉跑到城中闲逛起来。他发现有家店铺卖孩子做游戏用的锡制银元(类似“大富翁”用的假钞?),其制作工艺居然能够以假乱真。价格打听下来一枚就五六个铜板,于是老徐一口气买了一百枚。接着他又花一百文钱购置了一个布包袱,在上头写下“某年月日某乡某人置办”的字样,然后又找来俩信封将刚买的假银元装好,塞入包袱中。继而他返回船中取红纸写下一长串绸缎店的订单明细,再换上一套乡下人的装扮:身穿短袄、头戴毡帽、背负包袱、手持油伞。万事俱备后,他便开始在集市中来回游弋,眼睛四处搜寻“猎物”。

古代是怎么行骗的(作为历史悠久的老行当)(11)

在一家古玩店门前,坐着一位衣着华丽的男子。时值寒冬腊月,他脖子上缠着火狐围巾,头戴貂皮绒帽,脚穿麂子皮靴,手拿玉嘴银头乌木烟管,悠然自得地吞云吐雾。

“嗯,就是他了!”老徐锁定目标后便坐在古玩店对面的院落门前,骂骂咧咧地掏出购物单和假银元检查起来,且“不经意”间将房东给的真银元跌落在地,刚好滚到那富商脚边。

富商见是个“人傻钱多”的乡巴佬,便懒洋洋地拾起银元扔给老徐,又厉声喝问他:“喂!你谁啊?坐我店铺对面想干嘛?”

古代是怎么行骗的(作为历史悠久的老行当)(12)

老徐忙把假银元收进布包袱里,拱手作揖道:“俺呀,是从老家来给侄女购置嫁妆的。喏,二哥给俺一百块大洋和这张清单,让俺照着上面写的备齐。可咱乡下人进城头一遭,不晓得绸缎铺在哪儿,也不知清单上的物件都能买到不。没人指点迷津,正发牢骚呢!俺有眼不识泰山,举止鲁莽,多有冒犯,还望多多包涵哟。”

富商接过清单一瞧,确实是闺房所需之物,因此不疑有他,笑着说:“往北走三里就有一家绸缎铺,是我亲戚开的,品质过硬、价格公道、童叟无欺,全国各地的商贩都上那儿采购哩!”

“如此甚好,奈何俺目不识丁,就是见着招牌,也认不得呀。可否劳烦您带个路?”老徐央求到。“还好我也没啥事,那好吧,我也做一回‘活雷锋’,皮皮虾我们走~”富商爽快地答应下来。

古代是怎么行骗的(作为历史悠久的老行当)(13)

俩人一前一后还没走出几步,老徐忽然说到:“老板,俺出门太早,还没吃饭呢。现在肚子饿得咕咕叫,要不咱们先找个地方垫吧垫吧?俺来买单。”富商闻言便领他上了一处茶楼,老徐叫了一碗阳春面。在候餐间隙,他忽然双手捧腹、面露难色地呻吟起来:“哎呀不好,老板!俺昨夜着凉拉了一宿肚子。这不,俺、俺又想...”

富商用手指指门外:“出去右转就有个茅房。”“那这包袱?”老徐一面说,一面将布包袱递给富商:“蹲坑也不方便带它,就劳烦您帮着看管一下吧。那啥,这天太冷了,俺顶不住,不知能否暂借您这火狐围脖和烟管供俺在茅房驱寒保暖?”

古代是怎么行骗的(作为历史悠久的老行当)(14)

富商暗忖:“这乡巴佬要的物件也就值三十两银子,可他包袱里有一百块大洋。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反正最后我不吃亏。”遂假心假意地答道:“唉呀,我这围脖可花了一百两银子呢!瞧你有难处,就先拿去一用吧。切记速去速回,别给我弄脏了哟!”老徐郑重地点了点头,小心翼翼地接过围脖和烟管走出茶楼便直奔码头而去。那富商瞧他前脚离店,后脚即夹起包袱悄悄从后门溜走。(真乃一对卧龙凤雏!)

古代是怎么行骗的(作为历史悠久的老行当)(15)

富商回到店内,兴高采烈地向家人展示:“来来来,快看我今天从一乡巴佬那儿诓来的一百块现大洋!嘿嘿嘿,今晚火锅我请客!”打开包袱内信封中的银元一瞧,富商忽然察觉似乎有点不对劲,于是忙拿去钱庄让专业人员检验。

在得出“银元”是锡制赝品的肯定答复后,富商不禁哑然失笑:“我这辈子靠开古玩店,卖假货骗人为生。没想到强中自有强中手,几十年的老司机居然阴沟翻车了!”(看来老徐不愧“大忽悠”的名号,确实技高一筹!)

故事出处

上述故事原题《骗子十二则》,出自清嘉庆年间浙江文人吴炽昌所著的志怪小说集《(续)客窗闲话》。

古代是怎么行骗的(作为历史悠久的老行当)(16)

全书共八卷,续集八卷,一百三十篇,成书于道光十四年(1834年)。题材涉及颇广,兼记逸闻和史事。谈鬼语怪之作所占比重很小,以记人事为主,颇多讽世之意。全书语言浅近流畅,情节单纯明快,应属通俗传奇小说之列。

结语

上述两则古人的骗术,是不是在今日的诈骗新闻中亦能看到影子?毕竟人性亘古不变,都是利用了人的“贪欲”,往往在想占便宜的同时就会不由自主地陷入他人为你设下的圈套而浑然不自知,古今同理。因此,只有做到洁身自好,耿直清正,方可能避免在此一类伎俩中上当受骗。

古代是怎么行骗的(作为历史悠久的老行当)(17)

图片来源于网络

END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