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时候不卑不亢(不卑不亢的面对这世界)

一个人的时候不卑不亢(不卑不亢的面对这世界)(1)

市面上心理学自助书籍层出不穷,在后台,几乎每天都能收到心理爱好者的留言,希望我推荐几本心理学的书籍。我认为这是一件好事,说明在当今社会,大家在关注物质发展的同时,也开始关注心灵的健康。

但是,同样是学心理学,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好”的结果,甚至有些人学的更多,懂了很多的概念,名词,却把自己的人生过得更糟。究其原因,是因为心理学本身是一门关于“心灵”的学问,它几乎不可量化,但却时刻影响着你的人生。很多人在学习的时候抱着各种各样的杂念,比如功利心,希望自己学习了之后就能做按小时收费的咨询师,比如说求全心,希望自己拥有更多的知识,变得更加“厉害”等等。所以,当心理学不是一门探索自己心灵的学问而将其视为工具之后,它的光彩便黯然失色。

是的,这就是我写这篇文章的初衷。最近收到一批书,关注我的小伙伴可能已经注意到了,我写了好几篇书评,有的很短,有的比较长,的确,值得写或者能让我认真读的书,其实并不算太多。

说到这,我想插一句题外话,在消耗时间这件事上,似乎也存在着“鄙视链”,看电视剧的瞧不起看综艺节目的,看电影的瞧不起看追剧的,而看书的又瞧不起看电影的。

事实上,不管是阅读还是电影电视,其实只要能让你有所思、有所悟,形式如何都不重要。综艺节目、电影电视之所以会让人“变傻”,是因为它更多的是一个被动吸收的过程,而且它有图像、有光影、有声音,实际上给人带来了很多方面的刺激,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会容易被刺激吸引,一步步沦为“被动吸收”的牺牲品。而书籍的刺激非常简单,只有白纸黑字,这便给人的创造力、想象力留下了思考空间。但即便如此,市面上的书籍纷繁复杂,并不是所有的书籍都是值得我们花时间的。而即使看了再高明的作品,如果不能思考、体悟,将其和自己的实际生活知行合一,那么这本书读的也是没什么意义的。

所以,很多人过于关注形式,却常常忘了内核。如果你把读书和思考当成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晒书单、晒学识——把“读书”当成武装自己的一件工具,那么这书读的才有意义。

开篇这部分我写的有点多,信马由缰,随心所欲,这可能也是受到了我准备写的这本书《我想要不卑不亢的面对这世界》风格的影响。

这是一本心理学书籍,它通篇的内容是拆解荣格的一篇名为《未发现的自我》的论文,荣格的这篇论文不长,只有70多页,而作者使用了一本书来对它进行详细的拆解,在拆解的过程中,融入了自己对心理学的理解和思考。

这种写作风格跟我很像,在我之前写的大部分“鸡毛蒜皮”系列,都是借由生活中的一件琐事入手,将我所了解的心理学知识和其融合,进行详尽的拆分。所以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很有亲切感。作者的履历也跟我有相似的地方,我们甚至是同一年参加的咨询师考试,这些都让我在阅读之余倍感亲切。

在这本书里,作者所阐述的观点都是我所熟悉的,但是这并不妨碍我在阅读的时候继续跟随她的文字重新做一遍梳理。通读全书,我的感觉是流畅、质朴,仔细思考,又很有深度。所以,今天我将截取书中一些令我印象深刻的片段,写一写我自己的感受。

一个人的时候不卑不亢(不卑不亢的面对这世界)(2)

01 祛除自恋后的自我认知

在我的文章中,我经常引用托马斯▪摩尔的一句话:治疗一个人最好的方法,就是拉近他与现实的距离。

这句话听上去平淡无奇,但却意义非凡。我们几乎每个人或多或少的,都会有认知和客观现实不符的情况,这是因为我们看待世界的时候,都会带着自己内心的投射,自己的防御机制,自己的种种。当我们意识不到这个问题,非常笃定的认为自己看到的就是客观事实的时候,问题就产生了。

认知偏差会带给我们很多的麻烦,制造很多我们内心以及和外界环境的冲突,但我们却浑然不觉,以为都是别人(环境)出了问题。

所以,我认为心理学最大的意义,就是帮我们打开了一扇心窗,让我们去看看除了自恋的内心世界以外的真正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

有一些人认为自己心理上可能出现了一些问题,于是买来很多心理学的书研读,看到适合自己“症状”的问题,就往自己身上套,结果,越看问题越严重。与此类似的,还有很多公众号上泛泛而谈的心理学鸡汤,它们用简单化的某个心理学名词,来讲案例说服和教育读者,这种方式在当今的自媒体上大行其道,很多人看完之后都觉得“对,我就是这样”,但事实上,人的心理是最复杂的,根本不可能用某一个名词、概念、标签将其简单化。这种简单化、标签化的思维方式,实际上是满足了人类不愿意动脑,追求确定性的内心需求,但是对于一个人心灵的成长,却毫无意义。

学心理学,就是要帮助我们认识自己,我们平时把眼睛全部放在外界,几乎很少有人关注自己的内心——或者误以为关注自己高不高兴,开不开心,就算是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了,这就是当代人的内心如水中浮萍,看似每天忙忙碌碌,但其实却仍然内心贫瘠的根本原因。

我们需要认识自己,需要知道自己的内心是一个复杂多变、层次丰富的世界,我们需要有坐标轴和参照物,不断的让自己进行比对校正,检验自己的认知。在可以纠错纠偏的基础上,我们才可能得到一个相对正确的认知。

认识自己是一件很难的事,否则“认识你自己”这几个字就不会刻在希腊的拉斐尔神庙上,在现实世界,真正认识自己的人凤毛麟角,这也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精神世界的差异。

一个人的时候不卑不亢(不卑不亢的面对这世界)(3)

02 ABCD:把自我放在社会和宇宙中去认知

ABCD的一个同心圆的坐标系,这个概念贯穿了这本书的始终。A代表我们每个人自己,也就是荣格在这篇论文里希望大家认识的“未知的自我”,A的外面是B,代表我们每个人身处的小环境,包括家人、朋友、同事等各种社会关系。C是整个大的社会环境,而D则包含了人类社会和地球上的万物的的宇宙世界。

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但同时,我们也会受到大到宇宙,小到生活圈子的影响。所有的因素综合起来,构成了我们的内心世界。

我们都知道,荣格的“集体潜意识”,实际上,荣格就是把我们每一个人的个体的内心世界,放在一个“体系”的概念中去理解。这就是前面所说的坐标系和参照物。

我们每个人对自我的认识,都是从自身出发,好像一个宇宙的中心,我们处在自己的小世界里,然后我们这个人再被包裹到更大的人类社会里,而我们要认知的重点,是无边宇宙中的那一个小点(A)。

也许有人认为D宇宙和我们认知自我关系不大,实际上并非如此,我们所的命运、冥冥之中这些概念,都是D这个层面的内容,它是万事万物的发展规律,我们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却一直存在。

比如我们中国人常说的道法自然,自然不是指大自然,而是“自行其是”、“自动转运”,是不以我们人的客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在荣格的这篇论文里,第一章讲的是A与BC的关系,第二章讲的是BC和D的抗衡,第三章讲D这个领域的种种问题,到了第四章,他才开始讲“自我”,也就是A的问题。所以,这和我们认为的自我就是自己内心世界的那种概念,是截然不同的。

一个人的时候不卑不亢(不卑不亢的面对这世界)(4)

03 145g的鹅卵石

这是一个贯穿始终的比喻,这个比喻对我们理解自我,有很深刻的意义。

荣格认为,对于人的个体而言,很多对个体的定义、概念、判断等,从理论上来说都是对的,但是这种完全正确的概念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他举了一个例子,一个池子中有1000块鹅卵石,你想描述鹅卵石的重量,于是把全部鹅卵石放在称上面去称,然后把总重除以1000,你便得出来一个理论性的结果,单块鹅卵石145g,然后你写了一篇论文,说每一块鹅卵石的重量都是145g——这个结论显然是错误的,因为几乎没有哪一块石头的重量是恰好145g。

所以,在我们的认知里,对于人的认识常常像145g的鹅卵石一样,是概念性的,但是在现实中,每个人都是复杂的,所以荣格认为,用科学的、统计学的方法得出的关于人的结论,按照统计学的逻辑来说是正确的,但是运用在现实生活中时,往往并不能真实的描绘个体的客体经验。

所以,很多人看了很多书,听了很多课,但是却总是收获不大,这就是因为可能是拿那些理论去套在别人身上,认识他人,认识自我,认识世界,得到的是一个理论上对的世界,但现实中却是失真的。

荣格非常重视人的独特性,生活中的我们常犯的错误,就是忽视人的独特性,把人标签化,简单化。

一个人的时候不卑不亢(不卑不亢的面对这世界)(5)

04 理性至上,贬损本能,这是对的吗?

在现在的社会,空前依赖科学,所以,人们逐渐形成了一种潮流,崇尚理性,崇尚科学,贬损感受和本能。人们常常把感受、情绪、本能等等这些内容当成是人的低级产品,认为只有克制情绪、保持理性才是“高级的”,这种想法,实际上是违背了人性的。

事实上,感性和理性同样重要,过分偏重于哪一方面,都会带来偏差。在心理咨询中,认知行为疗法是一个被广泛应用的技术,通过扭转认知,我们可以解决很多冲突,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只能依靠理性、逻辑、认知这一种方式解决,否则就不会有那么多心理学流派了。

所以,这本质上也可以理解为心和脑的关系,现代社会强调的是脑,而我们的本能反应是走心的,看再多的书,不走心,也不会有真正的改变。

这个道理其实稍加解释就很容易理解。比如,科学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是人类社会探索世界的方法,可是在人类给万物命名之前,宇宙万物难道就不存在吗?地球是因为人类证明了它是圆的,它才是圆的吗?

道法自然,宇宙自有自己的一套规律。

在心理问题上,过分强调理性,实际上是一种防御,用理性隔离感受。我们的很多情绪和感受,是没有办法被科学证明的,但是它们是真实存在的,我们只有直面它,接纳它,我们的内心才不用总是绷着劲,不用总是和它对抗,我们才能真正的放松、真正的体验幸福。

所以,很多在世俗层面很成功的人,他未必幸福,因为他可能是依靠关闭感受系统,动用大量的理性系统来维持做事情的高效。

所以,这本书苦口婆心的讲了半天,其实就是希望人们摒弃这种过分崇尚理性的观念,重新回归我们的内心,仔细体察我们的感受,这样,才能真正的认识自己。

这本书,算是一本非常入门的科普类心理自助书籍,现在市面上的心理自助书籍可谓鱼龙混杂,有很多都只是迎合人的心理而写的一些噱头,当然也有一些比较艰涩的经典书籍,需要一定的功底才能真正理解。

所以,对于一般的读者这是一本很好的科普类书籍,它的语言虽然简单,但是道理却很深刻,如果能真正理解这本书里所说的内容,也许你的心理冲突能减少大半。不过注意,我说的是,真正理解。

我是“有梦想的唐糖”,心理学的终生学习者与践行者。欢迎关注,互动,点赞,评论,打赏...

你的评论,可能会成为我下一篇文章的主题~

我为自己写作,而产生共鸣的读者,只是刚好遇到我的“同路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