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节气古诗收集(二十四节气芳菲三月报清明)

24节气古诗收集(二十四节气芳菲三月报清明)(1)

芳菲三月报清明,梧桐枝上始含英;

田鼠化駕人不觉,虹桥始见雨初晴。

清明是农历三月之节,更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也是每年公历4月4日-6日交节,

此时太阳到达黄经 15度。

清明有天清地明之意。

24节气古诗收集(二十四节气芳菲三月报清明)(2)

《历书》上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

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24节气古诗收集(二十四节气芳菲三月报清明)(3)

当此时节,杨柳青青,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日平均气温达到12℃以上,雨量渐增。

蒙蒙细雨中,但见景色清秀,鲜花娇艳,令人心旷神怡。

恰如宋代词人晏殊所云: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

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

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

笑从双脸生。

仲春之末,芳菲三月报清明,正是一年好时

节。

无论是飞来飞去的归来之燕、还是渐次凋零的

梨花、那池上碧苔、娇啼婉转的黄鹂,都让词

中的少女感到莫名的欢欣鼓舞——怪道是昨晚做了那好梦,原来是今今朝斗草赛要拔头筹的吉兆呵!

于是,少女的脸上泛出了盈盈笑意。

此时,不但闺中少女的心思是跳跃的,就连地

里的农人亦是紧张而又兴奋的:“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24节气古诗收集(二十四节气芳菲三月报清明)(4)

“清明时节,麦长三节”。

正是春耕春种好时候啊,此时不待,更待何

时?

24节气古诗收集(二十四节气芳菲三月报清明)(5)

呀!

春入武陵溪畔,有桃花点点,耳听黄鹂声声。

穿花寻径,却到白云深处、霓虹之巅.…....这样美的生活,恐怕只有谪仙才有福消受吧。

24节气古诗收集(二十四节气芳菲三月报清明)(6)

当此时节,迎风开放的花信风的不是别个,却

是迷乱人眼的柳花—-

世人常以柳絮为花,其实不然。

按照《本草衍义》记载,柳花本是初生有黄蕊者,待到花干之后,其絮方出。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古今有多少的文人墨客偏

爱柳絮的洁白,将错就错地留下了一首首的诗

篇。

不说别人,且看南宋杨万里的诗: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24节气古诗收集(二十四节气芳菲三月报清明)(7)

柳絮遇风,成团成缕在空中飞舞,

犹如飞雪一般,也难怪闲耍的儿童要跑来跑去捉着玩。

在这儿,我们且不管他,只把千年前的诗坛前

辈当作纠错的例子就好。

24节气古诗收集(二十四节气芳菲三月报清明)(8)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24节气古诗收集(二十四节气芳菲三月报清明)(9)

只要提起清明节,相信很多人都会随口咏出唐

朝杜牧这首诗,堪称代表之作。

清明扫墓祭祀祖先,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

统,来历据说和介子推有关。

24节气古诗收集(二十四节气芳菲三月报清明)(10)

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在外,介子推是

追随者之一。有一天重耳等人被困在野外,又

累又饿,四周荒无人烟。

24节气古诗收集(二十四节气芳菲三月报清明)(11)

当众人手足无措之际,介子推悄悄找了一个无

无人的地方,在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并且炖了肉汤献上去。

就这样,一碗肉汤救了晋国公子一命,得知真

相后重耳异常感动。

多年以后,重耳返回晋国当上了国君,也就是

历史上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

晋文公对当年的追随者——进行重赏,唯独忽略了介子推。

众人为之不平,介子推什么话也没有说,悄悄

带上老母亲回到家乡山西绵山去了。

醒悟过来的晋文公忙率人到绵山去请介子推,

无奈绵山山高林密,陡峭异常,众人连寻几天

也没有找到。

在这样的情况下,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企图逼出介子推。

意外的是,任凭火光冲天,介子推也没有从中

走出来!大火之后,众人在绵山一棵烧焦的老柳树下看见两具尸骨:

那是介子推背着母亲的遗骸。

却原来,母子二人是被活活烧死的。

24节气古诗收集(二十四节气芳菲三月报清明)(12)

或许,清明时节的纷纷细雨,是苍天洒下的哀

痛之泪吧!

据说,介子推留下了一首《无题》: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做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大哭!介子推死的这一日,被定为了寒

食节,举国上下禁火吃寒食,以此纪念介子

推。

正所谓:

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

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

深冤何用道,峻迹古无邻。

魂魄山河气,风雷御字神。

光烟榆柳灭,怨曲龙蛇新。

可叹文公霸,平生负此臣。

这首诗出自唐代诗人卢象,诗中的文公霸指的

就是晋文公姬重耳。

日后,他文治武功,被列为春秋五霸之一。

令人称奇的是,来年晋文公人绵山祭祀介子推

的时候,那棵本已烧焦的老柳树竟然焕发了生

机,死而复活。

晋文公颁布天下,这棵老柳树被赐名“清明柳”。

24节气古诗收集(二十四节气芳菲三月报清明)(13)

同时,寒食节的后一天指定为清明节。

后来,由此衍生了一个风俗:人们在清明节祭

祀扫蔡时候,往往会在先祖的坟墓添上几钎新

土,插上几枝嫩绿的柳枝。

插柳

24节气古诗收集(二十四节气芳菲三月报清明)(14)

清明插柳在我国也算是历史悠久,最初人们将

柳枝插在屋檐下,是为了预测天气变化。

有如民谚所述:“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

后来,随着佛教在我国的兴起,观世音菩萨的

形象深入人心。

24节气古诗收集(二十四节气芳菲三月报清明)(15)

这位主管平安的菩萨手中常常托着一个净瓶,

里面插着杨柳枝,只要看见有人要危难就用柳

枝洒水普度众生。

久而久之,青青杨柳枝也有了平安的寓意。

其实,对于我国古代文人墨客来说,他们更看

重折柳相赠的依依惜别情—-柳与留谐音。

比如唐朝的王之涣就写过这样一首《送别》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离别多。

相比之下,《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更为缠绵悱恻。

此情此景,也算是此情绵绵无绝期了。

24节气古诗收集(二十四节气芳菲三月报清明)(16)

清明时节好风光,人们怎么会错过郊外踏青

呢?

踏青,也叫探春、寻春。

南宋的吴惟信在西湖游玩,写了一首《苏堤清明即事》: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依我看,再没有比这更好的清明诗了,无论是

迎风起舞的梨花、寻春的游子,还是杨柳间婉

转穿行的黄莺鸟,都有一种压抑之后的放纵,

而那日暮中的笙歌袅袅,更是他们敞开心灵飞

往明天的春之音。

24节气古诗收集(二十四节气芳菲三月报清明)(17)

24节气古诗收集(二十四节气芳菲三月报清明)(18)

24节气古诗收集(二十四节气芳菲三月报清明)(19)

放风筝、荡秋千、蹴鞠

郑板桥写过一首风筝诗:

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

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

在这首诗中,出现了放风筝和荡秋千的场景,

在这首诗中,出现了放风筝和荡秋千的场景,

两者都是清明时节人们热爱的民俗活动。

24节气古诗收集(二十四节气芳菲三月报清明)(20)

风筝,也叫纸鸢,它是我国古代一大发明。

风筝,也叫纸鸢,它是我国古代一大发明。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墨子花费了三年的时间做了一只木鸟,就是最初的风筝;

24节气古诗收集(二十四节气芳菲三月报清明)(21)

后来,鲁班将其改造为更为精巧的木鹊;

直到东汉的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开始有了纸做

的风筝,这就是纸鸢。

自从纸鸢问世后,不同的朝代一直有人试图将

其改造成为送信,或者测量距离的工具,但是

都未能成功;

随着纸张的普及,它渐渐成为人们嬉戏的工

具;

后来人们将丝竹,或者竹笛之类的音乐小器具

装在上面,随风升空的时候发出悦耳的鸣声,

于是就有了风筝之名。

宋朝的周密在《武林旧事》中有这样的记载:“清

明时节,人们到郊外放风鸢,日暮方归。”

从此成为固定习俗,流传到现在。

人们在清明放风筝的时候,颇有一些讲究:当风筝飞到高处,便剪断牵线,据说可以带走所有的灾难,从此好运连连。

除了放风筝之外,人们还喜欢在户外荡秋千。

据说是北方的山戎民族所创,当时叫作千秋,两只手只能抓住一根绳子荡漾,目的是为了训练身体的敏捷程度。

春秋战国时期,齐桓公征伐山戎,将千秋带入

了中原,自此风靡一时——

爪于关并卡月乐长当十尔孕抖步因为千秋乃宫里的祝寿用词,为了避讳改为秋千。

后来渐渐发展成为现在这种两根绳子加踏板的

形状,成为儿童少年的游戏之物。

清明时节荡秋千,乃是因为气温回暖,景色

美、空气好,适合人们户外运动,以便强身健

体。

24节气古诗收集(二十四节气芳菲三月报清明)(22)

出于同样的目的,蹴鞠也是人们热爱的户外运

动之一,其中的热闹程度犹如唐朝诗人王维所

写:

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绿蒲涵白芷。

溪上人家凡几家,落花半落东流水。

蹴醐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

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已。

24节气古诗收集(二十四节气芳菲三月报清明)(23)

蹴鞠,外包皮革,里面塞满米糠,是咱们中国

特色的传统足球。

据说是远古时期的黄帝发明,目的是为了训练

武士,后来渐渐发展成娱乐性的体育活动。

比如宋朝的人们就爱玩蹴鞠,而且还有专业的

蹴鞠队和蹴鞠艺人。

24节气古诗收集(二十四节气芳菲三月报清明)(24)

《水浒传》里高俅就是玩蹴鞠的好手,从此被

宋徽宗另眼相待,仕途发达。

尽管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但是像宋徽宗

和高俅这样玩物丧志做事出格就不好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