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明星想念旅行的日子(韩星海过年的故事)

#这就是年味儿#过 年 的 故 事,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韩国明星想念旅行的日子?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韩国明星想念旅行的日子(韩星海过年的故事)

韩国明星想念旅行的日子

#这就是年味儿#

过 年 的 故 事

韩 星 海

年是挡不住的诱惑,在不知不觉中,她迈着姗姗的步子,伴随着春回大地而来临,走过了365天的日日夜夜,历经春夏秋冬,到了年终岁尾的最后几天里,人们随时随地可以看到,从城市到乡村,从高客车站、码头再到飞机场,人们都为过年而奔波……那匆匆涌动的乘客,返乡的游子们,带着大包小包,携妻领子,一路追赶,兴高采烈,跨过了万水千山,满怀着美好希望和憧憬,是为了全家能够团团圆圆,和和美美的过上一个祥和而热闹的年来…

在中华民族传统的佳节里,春节比什么样的节日都重要,所以民间常有“千节万节,不如过好一个春节”之说。在普通的百姓家门两旁,最能表达心声的就是常贴的这么一副对联:“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当然,最爱过年的要数那些未成年的儿童,他们大都换穿上新衣裳,男孩一般要戴上新帽子,女孩头上要扎上美丽的花蝴蝶,或者胸前要挂上一串鲜红的“中国结”,伴随着节日的礼花和爆竹声,随父母亲走东家,窜西家,看爷爷、拜奶奶,吃着年夜饭,领上红包中的“压岁钱”,一下子就攒够了新学期的学费和书本费,高兴的样子就别提啦!是啊,小娃爱过年,大人怕花钱,又成为老人们过年的一大说法。

过年最热闹最有趣味的还要数农村。一进入腊月,年的景象就出现了,家家杀猪,购置年货,喜蒸年馍,户户扫屋,张贴窗花,刷写春联,悬挂灯笼,供奉财神,敬请先人,前院后院,鸡舍牛圈,都打扫得干干净净,提前拉开了迎接新年的序幕。到了三十晚上,父老乡亲,兄弟姐妹,邻里妯娌,大家在温暖的土炕上,相互围坐在一起,说东道西,男人们一边抽着“金丝猴”牌香烟,喝着“西凤酒”或“太白酒”,品尝着又浓又酽的“陕青茶”,先用陈年佳酝敬长辈,酒过三巡后,打开“话匣子”,讲述他们外出打工所受的艰辛,黑心“包工头”怎么克扣他们的工钱等等,大家一听话头不对劲,忙劝说:吃肉喝酒,好运再来,别让这晦气冲淡了年的好运气……女人们则在一旁吃菜拉家常,诉说她们在家带孩子,种庄稼,务苹果所吃的苦和累,说着说着,不由得委屈的哭泣起来,大家在一旁劝说着开导着,哭声变成了笑声,除夕夜里的欢乐笑语,就像关中男人“吼秦腔”,或者说就象陕北高原上难以断头的“信天游”,在农家的屋子里、庭院里、乡村大街小巷里飘荡不散……走进正月初一,天刚蒙蒙亮,随着金鸡一声报晓,千家万户的门前就响起了爆竹声,过年就开始了……

我已经是人到六旬的人了,每过一年,就让我在恐慌中不免感到人生光阴的短暂,但照样在激动之中会生发出无限的情绪来……童年好多事我不大记忆了,但我不能忘记过年给与我童年心灵上的伤痛。我是农家子弟,总感到过年在乡下才有滋有味,因而不由得让人在怀旧之中忆起乡村的年事……上个世纪70年代初期,我刚八九岁,正是天真烂漫的年轮,但在那极左路线的摧残下,我们农村是大集体化生产,到处都在割资本主义“尾巴”,忙碌了一年,一个劳动日才值几分钱,好多父老乡亲难以养家糊口,怨声载道。我真不明白:农村经济怎么这么一派萧条冷落?但到大年初一,还要社员群众干活劳动,目的是要过一个革命化春节,人们只得强打精神露笑容,谁能有劲头。记得就是这个年代的一个大年三十黄昏,生产队给社员放假了,并且还杀了几头猪准备过年。村里分猪肉了,我早点就提着小拌笼和伙伴们一起排队等候,好不容易轮到我跟前,会计一报账说:“这家是个短款户(贫困户),猪肉不能给……”话音刚落,就像一盆凉水向我猛然泼来,我“哇”的一声哭了,在一阵嘲笑和绝望的尴尬中,我只好提着拌笼灰溜溜回到家。

父亲见我满脸泪水,自尊心特别强的他,一下明白了原因,半晌不语,竟然忙着干活去了。母亲在旁生气的说:“嘴馋的很,没分上肉的人多着呢,那人家就不过年啦?!”

天黑的伸手不见五指,全家人闷闷不乐。这时,村里的一位叔父得知此事后,给我家送来了一斤猪肉,母亲忙给我们炒成肉臊子,就和爷爷、父亲们一起围坐在炕头吃,不一会儿,一碟子肉吃了个净光。可我那勤劳的母亲,忙碌了一年,辛苦了一阵子,连一块肉丁都未尝到,但她无怨无悔,仍给人一脸慈祥的喜悦。正如鲁迅所说:“自己没有幸福不要紧,看到别人得到幸福生活也是舒服的”。这多么平凡而又无私的母爱啊!……正如陆游在《午饭》一诗中吟咏道:

“民穷丰岁或无食,

此事昔闻今见之。

吾齐饭饱更念肉,

不待人嘲应自知。”

谁知年也恼人,让人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这时三弟哭泣起来,意思为过年别人都有新衣服,自己却穿的旧衣裳,太寒酸……岂不知,那年那月在农村,经济拮据,哪有余钱买洋布,父母的衣服都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生的儿女多,自然就会缺吃少穿,一般都是靠父母春种棉花秋收桃,凉晒弹花纺线后,用近似于原始的织布机织成布,染上蓝颜色,再由母亲一针一线做成土布衣,老大穿过的衣服给老二,老二穿过的衣服给老三,缝补过的补丁就象刺绣的花,还得往下传……这时,父亲一时恼怒了,大骂道:“吃不到嘴里都发愁,你还穿啥新衣服?!”话未完,就生气地倒在炕头上蒙头睡觉去了。他哪是休息,而是在生闷气,不时的长叹不息。我看到这一幕情景,心如针扎,给我青少年时代留下了深深的创伤。

贫穷不好,命运不好,不要怨父母,我想是老天爷把我没有降生好。过年对于富裕人和城里人来说,那却是一件十分开心的欢乐节庆,对贫困的人来说,那却是过年只有两升米,压岁并无一分钱,难上加难啊!……这一年,我家与众多的父老乡亲一样,都是黄莲树上挂腹胆——苦中作乐!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正如村里的一位大伯在给我们碎娃们谝闲传时伤感的说起他家,那真是:“一根蒜苗两根葱,三两豆腐迎新春;今年还比往年强,圈里仅有一只羊……这样的年有啥过头!”他那饱经风霜的脸庞上,让我看起来只有阴云密布,刺激着我从未有过的痛苦神经,让我一时又难以承受。

过年又是一个美好的祈盼。过年只有一天,到底过什么?我想即使生活得暂时还不那么有福分的人们,到年关也得高兴的借它讨个吉祥儿,这也是人们对于来年美好生活中的一种希望,同时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了年文化丰富多彩的内涵,也印证着时代的变迁。年也容易让人产生出许多联想,例如所谓幸福与痛苦的感觉……还是陈毅元帅生前说的好:“年难过,年难过,年年难过;事必成,事必成,事事难成”,我也不时的在反思着中国农村过年的风俗民情来……

历史的长河总是在奔流不息,让人们欣慰的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让中华儿女站立起来了;到了八十年代,邓小平让中国人民富了起来了……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一下唤醒了那沉睡的黄土地,希望的田野上又唱响了丰收的赞歌……五谷丰登再说年,从城市到乡村,各有特色,一年比一年过的好!走进新时代,虽然年味淡了,但过节的味儿更浓了,城里人都愿意在乡下投亲靠友去过年,体验农家乐。城乡一体化,致富奔小康,老百姓过上了好日子!

近年来,我每年都要回家乡过年,走亲访友,惊喜地发现了与年有关的好多靓点,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在饮食上,待客吃饭,家宴席上,山珍海味上了桌,烟酒茶也上了档次,新鲜果蔬也成了他们招待客人的时尚佳品。住房上,大多都有新屋和小楼房,既宽敞又明亮,装饰得十分豪华,大有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的说法。在行走与通信方面,除自行车、摩托车外,现在的父老乡亲,走亲戚看朋友,不少家庭里头有了私家车,或者手机一打,出租汽车就开到门上,既体面又省时,皆大欢喜;衣着打扮上,也和城里人一样,追求起时髦和流行色。下地干活有劳动服,上街赶集、休闲之余也有专用服装,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国强家富民乐,春浓日暖花香。就拿我家来说吧,每年春节,我们弟兄们总要团聚在一起,在除夕的年夜里,一边吃年饭,一边在交谈,一边忆苦思甜,一边展望明天,互相学习交流,求得共同进步。那幸福的滋味就像口吃甘蔗——节节甜……“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我在幸福吉祥的年气里,思前想后,激情迸发,怎么也忘不了过年的往事啊!

这正是:

年年过年一年一个样,岁岁登高一岁一重天!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