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登基之谜(父皇疑被雷劈死)

之华说史,史说自话。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

嘉庆据说是被雷劈死的。如果这个传说属实,他就是中国历史上非正常死亡的帝王中,唯一一个死于天灾的皇帝。

1、嘉庆是不是雷劈死的?

嘉庆二十五年(1820)七月十八日,嘉庆的銮驾自圆明园出发,前往250公里外的承德避暑山庄。按照以往的惯例,在山庄住到立秋之后,到今内蒙古锡林郭勒附近的木兰围场,举行秋狩大典,以示不忘家族纵马天下的艰辛。

道光登基之谜(父皇疑被雷劈死)(1)

在随行的队伍中,有皇次子智亲王绵宁、皇四子端亲王绵忻,总管内务府大臣、皇室禧恩与和世泰,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托津(首席)、文渊阁大学士戴均元、户部尚书卢荫溥、户部侍郎文孚,以及御前大臣赛冲阿、索特纳木多尔济。

时令正值盛夏,日头照到地上,几乎烤出油来。

七月二十四日上午,銮驾到达广仁岭。按照规定,广仁岭是皇帝下轿乘马之地。嘉庆纵马而行,午后到达山庄,下榻烟波致爽殿。稍事休息后,祭拜了城隍庙和永佑寺。

二十五日傍晚,山雨欲来风满楼。原本晴空万里的承德,突然被一片乌云笼罩。不久,雷电交加,大雨倾盆而至。水帘顺着屋檐泄下,远山朦胧在水的世界里。在一片雷电声中,隐隐传来了哭声。

一个更响的闷雷在承德的上空炸裂:

六十岁的当今天子嘉庆皇帝驾崩。

这个消息太突然了。

七月二十四日,嘉庆还处理了一些日常公务,任命了一批官员。

其中,提拔詹事府朱士彦为内阁学士。另外还给山庄官兵增发薪水,以示慰问之意。不久前,在六十岁生日那天,嘉庆还饶有兴趣地谈及家族的长寿问题,对个人的健康状况颇为自诩。一个如此健康的皇帝,怎么会说没就没了呢?

嘉庆之死不仅迷惑了不知情的臣民,也让历史的文档变得疑云密布。

关于嘉庆的死因有三个版本,而这三个版本都与雷击有关。

第一个版本还算合理。

嘉庆在山庄感到龙体有恙,于是便卧床休息。由于调理得当,并没什么大碍。承德发生雷雨天气时,雷电击中皇帝寝官,将嘉庆震死。

第二个版本有很明显的迷信色彩。

道光登基之谜(父皇疑被雷劈死)(2)

嘉庆到达山庄后,稍作调整后直奔木兰行猎所在地。由于此次出猎不利,只打了几只兔獐之类的小猎物,心情郁闷的嘉庆决定提前回京。回程中天气突变,平地起雷,唯独击中嘉庆。

第三个版本是说嘉庆遭天谴。

嘉庆长期和一个小太监不清不楚,此次前往避暑山庄,也将他带了出来。二人正在烟波致爽殿云雨时,雷电透窗而过,劈死了嘉庆。

嘉庆死时面目全非,朝廷害怕丑闻泄露,找了一个和其面貌相符的太监,绞死后放在嘉庆尸体上入殓。

嘉庆是否遭雷击而死,正史中得不到证实,只是散见于清皇室人员的口传,而记载在一些野史笔记中。有学者认为,如果嘉庆真是被雷劈死的话,官私文档都不会记录这种犯忌之事。

正史则有自己的一套说辞。

自京城出发后,嘉庆一路奔波劳累,感到有点儿中暑,骑在马上被风一吹,身体又有点儿着凉。晚上,嘉庆四肢乏力,痰气上涌。由于没法睡觉,他半靠在床上,挨到了天亮。七月二十五日早晨,嘉庆不能下床。中午,呼吸困难。下午,无法言语。到了傍晚,下起了雷雨。戌时(晚上7一9点),驾崩。

后世历史学家认为,嘉庆本人比较肥胖,他以六十岁年龄出边,由于天气比较炎热,在马上又吹了凉风,很可能得了心肌梗塞或脑中风,也有的说是心脏或脑血管病,从而引发猝死。

因为从发病到死亡,不足一天时间,而当时正巧下暴雨,就有了嘉庆被雷击的传说。

2、官方与民间的对立

从雷击传闻,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即一些重大历史事件上,官方和民众的看法往往不一致。

比如嘉庆之死,正史记载说是患病,而老百姓则相信是雷击。流传到今天,即使我们采信官史,心里也难免犯嘀咕。

其实道理很简单。

道光登基之谜(父皇疑被雷劈死)(3)

人治在舆论上的表现是讲究避讳,极而端之就成为避讳政治或秘密政治。加上统治者采取的是愚民政策,总试图构建自己的道德形象,其治国方式、政策律令、舆论话语披着虚伪的外衣,于是就显得神秘化、不可信。

而民众在政治高压下,出于反抗压制的心理反弹,会对官方的言行采取颠覆或破坏性解构,再加上好奇心理作怪,会形成一套宣泄兼愉悦性民间话语。

久而久之,官方基于统治而采取的正常或非正常的隐蔽性措施,在民众看来都是不可信的,他们有自己的认知和解释体系。这种认知解释体系,有时是一种大众狂欢式娱乐表达,有时是一种集体述说式对抗方式。

两种不同的认知一解释体系,经过岁月的涤荡,就会模糊了历史的真实面目。

嘉庆死后,承德避暑山庄立即限制人员出入,严密封锁消息。七月二十七日,在京王公大臣才知道皇帝驾崩。八月初二,朝廷正式对外发布讣告。据朝鲜方面的史料说,他们在盛京见到大清官员衣素,才知道嘉庆没了。

正是这种遮遮掩掩的行为,加重了外界对嘉庆死亡内幕的猜测。

对朝廷来讲,当前最重要的不是嘉庆之死。葬礼是旧的政治生命的仪式性终结,又是新的政治生命的标志性开始。国不可一日无君,臣子们最关心的是谁能继承皇帝的衣钵,按照祖制,答案就在“正大光明”匾后。

然而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3、密诏的匣子不见了

装有传位密诏的匣子不见了。

历史在七月二十五日之后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这个玩笑之荒唐让嘉道间的权力交接疑云重重。

道光登基之谜(父皇疑被雷劈死)(4)

根据道光给嘉庆修的《清仁宗实录》,以及咸丰给道光修的《清文宗实录》,嘉庆预感自己不久于人世,于是将随行的皇子和大臣叫到病榻前,共同开启了装有传位密诏的匣子,宣布了接班人名单。而从《清史稿》的记录来推测,这很可能是人为编造的场景。

当时在场的禧恩、托津、戴均元等,在《清史稿》中立有传记。这几个人的传记显示,由于嘉庆死得过于仓促,并没有诏示继承人。

在各种史料中,《清史稿》更客观、可信一些。这部五百三十六卷、八百余万字的《清史稿》,是北洋政府时期经袁世凯批准,由赵尔巽担纲总编纂的一部大型清朝历史典籍。

因其未经修订即匆忙付梓刊行,故曰“史稿”。

然而,分散于《清史稿》的有关嘉道权力变更的记载,前后也是相互矛盾的,而《清实录》的阐述简略删隐,更是让人疑窦丛生,难以取信。

根据跟随戴均元多年的包世臣所写的《戴均元墓碑记》,并佐以《清史稿·禧恩传》的说法,我们似乎可以打捞出沉于历史湖底的真实场景。

也就是说,当时密匣确实“丢失”了。

密匣丢失消息的震撼性,不啻于嘉庆突然驾崩。没有传位密诏,新皇帝就没法登台,如果新皇帝难产,整个大清帝国就会陷入混乱。即使选出了新的接班人,也不符合祖制家法。

绵宁、绵忻、禧恩、和世泰、托津、戴均元、卢荫溥、文孚、赛冲阿、索特纳木多尔济等人都晕了。

为避免皇权交接时的血腥争斗,雍正创立了秘密立储制度。皇帝在世时,挑选出自己中意的继承人,亲笔书写密封后,藏于“正大光明”匾后。

皇帝驾崩后,请出密诏当众宣读,确立新的领导人,乾隆和嘉庆都是秘密立储的产物。密诏共有两份,以备相互印证之用。原版必须藏在匾后,备份则看立储人的意愿。雍正时将备份储于圆明园,乾隆因为巡幸出行较多,故随身携带。

众臣子翻箱倒柜,搜遍了整个避暑山庄,也没有找到这个事关国体的密匣。由于御前大臣、军机大臣几乎都在承德,皇室代表和两位皇子都在场,经过紧急磋商,决定临时推选接班人。鉴于推选新皇帝事关重大,如果随便开口,有可能卷入政治旋涡搭上身家性命,大臣们都不敢表态。

道光登基之谜(父皇疑被雷劈死)(5)

这时,禧恩表态了。

他以皇室成员和内廷扈从的身份打破僵局,提议当年在宫廷变乱中立下功勋的绵宁继位。“托津、戴均元等犹豫。禧恩抗论,众不能夺”。

根据这条史料显示,禧恩坚持建议立绵宁为接班人,托津、戴均元等非常犹豫,没有明确表态。

这条史料还有一句话:“会得秘匮朱谕,乃偕诸臣奉宣宗即位。”

这句话和包世臣的说法矛盾。

《戴均元墓碑记》是这样说的:

“公与文恪(即托津),督内臣检御箧十数事,最后近侍于身间出小金盒,锁固无钥,文恪拧金锁,发盒得宝书。”

而根据《清史稿·托津传》:

“仁宗崩于承德避暑山庄,事出仓促,托津偕大学士戴均元手启锈盒,奉宣宗即位。”

综合这三条史料可以发现,密匣确实是“丢”了,找到密匣的人是托津和戴均元。

所不同的是,《戴均元墓碑记》和《清史稿·托津传》说,由托津和戴均元开启了密匣。而根据清朝的制度,立储密旨需要当着皇子的面由大臣公启,托津和戴均元两个人没有资格开匣宣旨。

4、嘉庆立没立“太子”?

根据传位密诏,嘉庆四年(1799)四月初十,即嘉庆掌握实权后不久,立绵宁为皇太子。

绵宁成为接班人后,将嘉庆驾崩的消息通知了京城。在五百里加急报丧时,绵宁并没有提及自己继位一事。已成为事实上的皇太后的钮祜禄氏,在接到承德的报丧时,立即回复了一道懿旨。

在这道相当于拥护宣言的懿旨中,钮祜禄氏说:

“大行皇帝龙驭上宾,皇次子智亲王仁孝聪睿,英武端醇,见随行在,自当上膺付托,抚驭黎元。但恐仓促之中,大行皇帝未及明谕,而皇次子禀性谦冲,予所深知。为降谕旨,传谕留京王大臣,驰寄皇次子,即正尊位。”

懿旨透露了两个极为重要的信息:

第一,嘉庆皇帝“未及明谕”,也就是没有明确提出谁来接班;

第二,钮祜禄氏拥护绵宁接班,并通报了在京的王公大臣。

绵宁接到懿旨后,非常高兴,他“恭折覆奏,并将御前大臣等启鐍匣所藏嘉庆四年四月立皇太子朱谕进呈”。

道光登基之谜(父皇疑被雷劈死)(6)

在得到钮祜禄氏的拥护后,绵宁才将自己接班的消息,以及传位密诏告知京城。

5、密匣丢失的五个疑问?

从今天的角度来看,由谁来做大清帝国的皇帝并不重要。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历史癖,去翻开故纸堆窥探皇家的隐私。

不过,考虑到绵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同西方国家签订不平等条约的皇帝,在他的任期内发生了丧权辱国的鸦片战争,这样一个人如何走上权力的舞台,就是一件饶有趣味的事情了。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有几个关键性环节存在疑问,就是这几个疑问,使绵宁的合法接班存在信任危机。

第一个疑问,承德方面为什么没有去京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寻找传位密诏的正式文本;而钮祜禄氏也就是京城方面,也没有寻找出这一正式文本?

第二个疑问,在不寻找正式文本,而备份密诏“丢失”的情况下,禧恩等大臣怎么敢提议推选接班人?如果传位密诏与他们推选的结果有误,承担什么样的后果,他们绝对不会不清楚。

第三个疑问,即使传位密诏带在嘉庆的身边,如此重大的机密文件肯定有专人保管。

嘉庆驾崩以后,保管员为什么不交出来,托津和戴均元是怎么样找到传位密诏的,他们找到密诏以后,为什么单独拆开而不是按律公启?

第四个疑问,钮祜禄氏在接到报丧后,为什么在不寻找传位密诏的情况下,主动推举绵宁接班,而不去推举自己的亲生儿子绵恺、绵忻?此举仅仅以“胸怀还是比较博大”心能解释得了吗?

道光登基之谜(父皇疑被雷劈死)(7)

第五个疑问,绵宁在报丧时,为什么不提及自己接班之事,而是待京城有了反应之后才补报?

这五个疑问总结起来,直指一个政治上的惊天大阴谋:

根本不存在所谓传位密诏,也就是说,嘉庆根本没有立过储君。

6、非正常继位方式

如果存在传位密诏,在正式文本出台前,任何政治势力都不敢轻举妄动,否则其罪不只是忤逆,而简直就是谋反了。正是因为不存在密诏,所以承德和北京方面没有寻找正式文本,禧恩等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推选继承人。

如果按照嘉庆曾经立过太子的逻辑,他不但违背祖制没有储存于“正大光明”匾后,而且将事关大清江山的密诏交给区区内侍保管,竞然保管了二十一年,岂不是咄咄怪事?

历史学家孟森曾说:

“以内侍立身,当正大光明之匾,此一内侍,怀此重器,在宫中给事历数十年,以小人挟此神秘,其变幻何所不有。其未肇清室之大变者,别有天幸,谓为可作家法,可傲千圣百王,则真无知之见矣。”

“若搜而不得,是否遂不立嗣君?以此言之,尤为出于情理之外,诚荒诞之甚也。”

孟氏虽然没有明言不存在密诏,但言语中也充满了怀疑。

如果没有传位密诏,托津和戴均元的密诏是哪里来的?

道光登基之谜(父皇疑被雷劈死)(8)

只有一种解释:伪造。

关于嘉庆四年是否立储,除了《清实录》这样的官修史书,已经找不到任何证据可以证实。清朝皇帝的实录,都是儿子给父亲修的,出于为尊者讳,根本不可能犯禁。所以,嘉庆是否立储,本身就是疑问。

伪造传位密诏一事,有可能是托津所为,也有可能是戴均元所为,也有可能是绵宁勾结二人或其中一人所为。

而托津和戴均元作为军机大臣,之所以干如此之勾当,目的是为了政治投机。

7、道光继位的过程

现在再回顾整个交接班事件,可以勾勒出一个简单的情节:

嘉庆猝然去世后,皇帝之位空置。

禧恩为贪拥立之功,力排众议推举绵宁。托津、戴均元身为枢臣,心思非常缜密。认为要确保万无一失,尤其是要稳住北京方面,最好有过硬的证据,才能使绵宁继位名正言顺,于是制造了传位密诏。

在拥戴绵宁成为储君后,立即根据所谓传位密诏,拟定了嘉庆传位绵宁的遗诏,以便日后昭告天下,彻底使继位正式化、合法化。在向北京报丧时,为防止出现意外,绵宁并没有提及自己继位和密诏一事。

钮祜禄氏通过个人渠道,也有可能通过报信的太监,获知了绵宁继统的消息。既然生米煮成熟饭,她只好假装不知情,主动发布了提名宣言,推举绵宁接班。

绵宁在承德、北京达成一致的情况下,于八月十二日从承德起程,经过十天跋涉回到京城。八月二十七日,举行登基大典,绵宁正式成为大清帝国新一代掌舵人,改元道光。

在不久后谈及继位一事时,绵宁说自己当皇帝是“大行皇帝遗旨,顾命大臣推戴,万不得已”。

道光登基之谜(父皇疑被雷劈死)(9)

他没有坦坦荡荡地提及密诏,只是说有皇帝遗旨和臣子的推戴,肯定不只是表示谦逊。如果存在传位密诏,就不会有“万不得已”的心虚。

托津、戴均元抑或绵宁,究竟是谁制造了历史性谎言,看来已成为一个永久的谜。

其实,是谁伪造的传位密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绵宁沾染上了阴谋的色彩。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