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汽麦格纳智造(激烈竞争下败走)

在此前的《入世20年......》系列报道中,车讯网总结了合资车企在20年间为中国汽车产业做出的贡献、取得的红利,也谈到了在“新四化”背景下它们艰难转型的挣扎与努力。最后一篇,我们不妨将目光投向那些落寞离场的合资企业,从它们的故事中,或许能得到新的启示。

北汽麦格纳智造(激烈竞争下败走)(1)

  2021年3月,原“重庆长安铃木汽车有限公司”已经正式更名为“重庆铃耀汽车有限公司”,长安铃木官网随后也正式关停,铃木汽车在中国的印记似乎彻底抹去。

  铃木于1993年与长安汽车合资成立长安铃木,1995年与昌河汽车合资成立昌河铃木。彼时恰逢国内经济高速增长,凭借在小型车领域的优势以及出色的性价比,铃木迎来了一段风光岁月,数据显示,长安铃木在2011年达到22万辆的销量顶峰。

北汽麦格纳智造(激烈竞争下败走)(2)

  但好景不长,随着中国汽车消费市场的升级换代,小批量、入门级车型市场大幅萎缩,铃木却仍抱紧其固有战略不愿改变。2012年,长安铃木销量同比下滑22.7%至17万辆,2016年降至11.5万辆,相比顶峰时期缩水一半;2018年更是只卖出3.3万辆,销量颓势再无挽回可能。

  萎靡的销量未能让铃木有所改变,2017年下半年,关于“铃木将业务重心转向印度,无心经营中国市场”的传言频频传出。铃木也的确在印度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在2017年印度乘用车销量TOP10排名中,有7款属于铃木汽车。

  自2018年开始,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成为主旋律,铃木显然没有太多的转型动力,最终在9月退出中国市场。长安铃木由一家中日合资企业变成了长安汽车全资子公司,一代人的“雨燕情怀”就以这样的方式终结。

北汽麦格纳智造(激烈竞争下败走)(3)

  同样在2018年铩羽而归的还有菲亚特,不过,这已经是菲亚特第二次退出中国市场了。

  1999年,菲亚特与南京汽车组建合资公司,成立了南京菲亚特汽车有限公司,旗下派力奥、西耶那和周末风三款车型口碑尚可,但在销量上却一直没能令人满意。加之产品更新换代慢等多方面原因,2007年,菲亚特宣布退出中国市场。

北汽麦格纳智造(激烈竞争下败走)(4)

  与南汽“分手”后,菲亚特仍然不想放弃中国市场这块“大蛋糕”,于2010年寻找到实力更为雄厚的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并推出菲翔、致悦两款更年轻时尚的车型,销量逐渐上涨,2013年销量由不足1万辆猛涨至5.5万辆,2014年更是取得了6.8万辆的成绩。但在南京菲亚特时期主要的失利因素——车型单一、新产品导入过慢等并没能在这次卷土重来中得到解决,好成绩自然也就无法长久。从2015年开始,本就在知名度上没有优势的菲亚特“坐上了滑梯”,全年销量滑落至3.1万辆,加上2017年由于质量问题频繁召回,让菲亚特直接坠入谷底,2018年甚至出现1个月只卖出1辆车的惨淡局面,最终不得不又一次离开中国市场。

北汽麦格纳智造(激烈竞争下败走)(5)

  1993年,雷诺与三江集团合资成立三江雷诺汽车公司,主要生产轻型商用车。但由于零配件基本上都是进口,在国内进行组装,导致成本居高不下。2000年,扛不住连年亏损的三江集团宣布退出。

  此后十多年,中国市场飞速变化,被搁置下来的雷诺以进口形式销售汽车,最惨淡的时候销量不足900辆,错过了发展的好时机。这样低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2009年引进科雷傲才有所好转,打开市场之后,雷诺与东风汽车合作成立了东风雷诺,重启本土化生产,主攻乘用车市场。

北汽麦格纳智造(激烈竞争下败走)(6)

  2016年,东风雷诺首款SUV车型科雷嘉正式上市,随后科雷傲和科雷缤也相继引入国内,2017年取得了7.2万辆的销量,然而之后两年急转直下,直至2020年4月黯然退出中国市场

  在此期间,雷诺念念不忘轻型商用车市场,于是就有了以1元的现金价格,收购华晨金杯49%的股权。然而,华晨雷诺金杯的研发和推广速度过于迟缓,再加上华晨集团经营不善,随着江铃、上汽大通等品牌的崛起,华晨雷诺金杯开始走下坡路。2018年,华晨雷诺金杯销量为4.3万辆,同比下滑近30%;2020年销量约为2.3万辆,同比再下滑42.8%,最终于2021年12月30日提出破产申请。

  不甘心的雷诺又在2021年8月与吉利签署谅解备忘录,欲借吉利之手在电动车和智能化领域发力,重新进入中国乘用车市场。

  结语:从这三家企业的抱憾离场,我们能看到一些共性,比如都没能紧跟中国消费市场的变化,转型升级缓慢,产品推陈出新节奏慢等。实际上,无论是战略问题、经营问题,还是产品问题,都反映出企业自身实力较弱,适应性较差,难以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

  大浪淘沙,优胜劣汰,这是亘古不变的自然法则。正如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所说:“中国市场经过几年快速发展,消费者对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近几年意大利、法国企业相继退出体现了中国汽车市场进入淘汰期,警示其他合资品牌要加大产品本土化投入和技术创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