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当区洋芋粑(36年烙出的人情味)

编者按:

他们是平凡的劳动者,没有惊天动地的成绩,没有可歌可泣的事迹。他们的理想不算远大,却十分珍惜当下。他们用双手创造的属于自己的幸福,便是他们的勋章。

时代闪亮,是因凡人有光。

五一国际劳动节期间,多彩贵州网推出系列报道,向每一位平凡的劳动者致敬!

清晨6点,64岁的潘阿姨便起床忙碌起来,她将洋芋洗净煮熟,捣成泥状,再捏成一个个的洋芋饼,这就是贵阳人喜爱的街头小吃洋芋粑。上午11点,架起锅灶,油烧热,洋芋粑下锅,打开卷帘门,“老俩口特色洋芋粑”开门迎客。这样的场景,在贵阳市忠烈路,上演了30多年。

乌当区洋芋粑(36年烙出的人情味)(1)

老两口特色洋芋粑店

从2毛到3.5元一个 一做就是36年

36年前,潘阿姨和王叔叔夫妻二人为了糊口,在忠烈路上支起一个小摊,专门卖洋芋粑。“我看到路上有人卖灰面粑粑,就想到洋芋也可以做成粑粑。”潘阿姨说,那时候贵阳街头卖洋芋粑的还很少,起初她家只卖2毛钱一个,现在卖到3.5元一个。

摆摊10年,熟客越来越多。“我们就想着有个门面,大家可以坐一下。”于是,夫妻二人找了个门面,只有10平方米。为了丰富种类,店里还卖起了怪噜洋芋、魔芋豆腐、臭豆腐、火腿肠。

手机支付的兴起,人们不带钱出门了。潘阿姨也得与时俱进,让儿子教会她二维码收款的流程,把收款码贴在了店铺门上。

乌当区洋芋粑(36年烙出的人情味)(2)

潘阿姨

一天卖几百个 潘阿姨有“绝招”

老俩口特色洋芋粑之所以出名,潘阿姨有着自己的“绝招”:洋芋要选威宁黄心洋芋;要加盐跟葱捣成泥状;炸制的油一定要用猪油,这样炸出来的洋芋粑又糯又香。

“大家都夸赞我的洋芋粑好吃。”令潘阿姨自豪地是,曾经有北京、上海、重庆、成都的客人慕名而来,而且经常有老外来店里吃洋芋粑。

以前潘阿姨一天能卖500个洋芋粑,“那时候身体硬朗,现在一天就只卖300个,卖完就收摊。来晚了,就吃不上了。”潘阿姨笑着说,有时候客人会提前打电话预定洋芋粑,一定就是五六十个。

乌当区洋芋粑(36年烙出的人情味)(3)

洋芋粑

从单身吃到一家三口 这种感觉挺好

36年来,好多熟客以前是单身一人,现在都是一家三口来吃。

老食客吴先生告诉记者,已经在这吃了15年。一到周末,就喜欢带上妻子女儿过来尝一口。“外面的洋芋粑没有她家好吃,我们念旧,就喜欢来这。”吴先生说。

一位客人一边玩手机,一边吃,潘阿姨催促道:“别玩了,洋芋粑冷了不好吃。”客人一愣,笑着说:“这语气好像我妈呀。”一旁的潘阿姨也被逗乐了。

前两年王叔叔突发脑梗,自己也老了,潘阿姨产生了“退休”的念头。可是,偶尔店铺一关门,就会有人来拍她家的卷闸门或者打电话问她多久才开门。慢慢地,“退休”的念头也就打消了。“自己挣钱,不给儿女添麻烦。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还能帮衬一把。”潘阿姨说,这种感觉挺好。

本网记者:彭典

一审:曹轶

二审:林萌

三审:彭奇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