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秀全是历史的罪人吗(洪秀全在历史上留下了七种形象)

洪秀全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们现在都有些糊涂了。洪秀全从出生到现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他有过七个不同的形象。这七个形象中,哪一个才是他的真实形象呢?

洪秀全是历史的罪人吗(洪秀全在历史上留下了七种形象)(1)

(洪秀全剧照)

一、倒霉的落第童生。

洪秀全出生在耕读世家,从7岁开始读书,到25岁时,他连续参加过三次“童生试”。可是三次“童生试”都失败了。

什么叫“童生试”?就是考秀才的那种最初级的考试。我们一般都把古代考得不好的读书人叫做“落第秀才”。其实,“落第秀才”多多少少是考中了秀才的。可是洪秀全,考了三次,考到25岁,连“半个秀才”都没有捞到,他还不倒霉吗?

古代的读书人,若是无法进士及第,是当不了官的。当不了官,一般就只能凭着一个“秀才”的身份在村里教私塾,勉强混碗饭吃。但是洪秀全25岁了,竟然连个秀才也不是。你说他能干什么呢?所以他才会重病一场,从此精神失常,举止怪异。

二、虔诚的宗教领袖。

洪秀全此后读到了西方传教士的《劝世良言》这样的书。书里宣传的基督教的教义和西方的价值观,再加上他在科举考试上的失败,让他创建了“拜上帝教”。

有人说,洪秀全创建“拜上帝教”是装神弄鬼,是搞邪教。其实,我倒是认为,洪秀全是一种真正的信仰。他是真正相信他是上帝的二儿子,真正相信他是上帝派下来传道,普度众生的。

历史上,所有的宗教,都是在现世生活极端困苦,精神陷入极大迷茫的情况下产生的。无论基督教,还是佛教、伊斯兰教等,无不例外。

有人又会说,洪秀全如果真正信教,他就应该信基督教,按照基督教的教义来行事。为什么却自创一个“拜上帝教”呢?显然他一开始就是有阴谋的。

我认为,这是没有考虑到洪秀全所处的环境,以及他的认知水平。基督教作为一种带有西方价值观的宗教,在中国其实并没有很广阔的市场。其原因,就是由于其教义和中国老百姓的生活现实并不吻合。洪秀全创造一个改良的宗教,就是他在中国土壤上,做出的一种理解。

而正因为洪秀全是在中国土壤上做出的一种理解。所以,他的信徒才突然之间变得那么多。大家都拥戴他,认为他讲的是很有道理的。

洪秀全是历史的罪人吗(洪秀全在历史上留下了七种形象)(2)

(创建拜上帝教,图取其意)

三、平庸的开国皇帝。

洪秀全在看到他的教众变得如此众多的时候,萌生了利用教众的拥护,争夺天下的想法,这也是很容易理解的。

毕竟在古代,读书的目的无非也就是建功立业、封妻荫子。如果能够直接当皇帝,那所建的功业,当然是最大的。所以洪秀全走上了造反的道路,并最终建立了太平天国,定都南京。

但是,洪秀全作为一个开国皇帝,显然水平极为有限。他不能驾驭群臣,没有治国手段,缺乏战斗意志,贪图享乐腐化。他在定都南京以后,所有的作为,不像一个开国皇帝,倒像是那种王朝末年的世家皇帝。江山没有完全打下来,内乱倒已经开始了,最终昙花一现,成为个“混世魔王”。

四、残暴的长毛寇首。

太平天国运动被清朝政府扑灭以后,清朝政府对洪秀全的形象进行了大肆的诋毁,这种诋毁,大致包括三个关键词:残暴、长毛、寇首。

“残暴”就是说洪秀全和他的太平军手段残忍,嗜杀成性。

因为现在已经无法回到当时的场景,而且历史上也没有留下多少太平天国的真实史料。因此,洪秀全究竟是不是残杀,已经不可考。但我们可以问几个问题:如果洪秀全残杀,他为什么要残杀?他残杀的是什么人?他既然那么残杀,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拥护他?

这三个问题显然无法解释的。因此,清政府的说法,也是值得怀疑的。

“长毛”就是说洪秀全诋毁儒家学说,破坏封建礼教。太平天国不束发,不缠足,就是破坏封建礼教的表现。这一点,并没有说错。但是,当时的那些封建礼教,该不该破坏呢?为什么几十年过去的“五四运动”,进步的青年们都站出来,要砸烂“孔家店”呢?

“寇首”这个容易理解,是封建统治者对农民运动领袖的一贯称呼。

洪秀全是历史的罪人吗(洪秀全在历史上留下了七种形象)(3)

(金田起义)

​五、自发的革命先驱。

这是清政府将要灭亡的时候,革命党人对洪秀全的认为。

那时候,改良派已经失败,革命派大行其道。革命派认为,只有推翻清朝政府,推翻封建制度,才能把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里救出来。而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运动,显然是中国自近代以来的一次自发革命运动,是一个革命的摸索。虽然失败了,却为后来的革命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六、最后的农民领袖。

这是在建国后,认为洪秀全的太平天国,是中国古代农民运动的最高峰,和陈胜、吴广开启的农民起义,是一脉相承的。太平天国失败后,证明农民已经不可能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者,不可能把中国从深渊里带出来。

七、荒唐的邪教教主。

这是在当下网络时代,很多网友对洪秀全的一种看法。这些网友,从直观上,从清朝的那些支离破碎的史料上,从“反叛”教科书的角度出发,因而对洪秀全形成了这样一种认识。

那么,洪秀全究竟是一种什么形象呢?这个,只能留给大家继续讨论了。

(参考资料:《清史稿》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