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对亲人去世的导演(老人死在家太晦气)

(本文由Sir电影原创:dushetv)

有个字,生活里提到它,我们如临大敌。

它有时来得突然,让人手足无措;有时会给个正式通知,让我们精疲力竭。

一个到嘴边总想绕开的可怕字眼——

科学上这么说:

“原有物质的新陈代谢停止,且在可预见的未来不能恢复。是一种生命物质失去活性的状态。”

但谁能活得如此科学、超脱?

今天要说的这部新片,可能会帮我们重新认识它——

《生命里》

如何面对亲人去世的导演(老人死在家太晦气)(1)

近期新上线的纪录片。

由制作了《水果传》《本草中国》《中国美》的团队云集将来出品,演员万茜旁白。

它的镜头对准的,是一家医院的特别病区。

或许你还有印象——2年前,Sir推荐过一套让所有人泪腺失控的纪录片,《人间世》。

那部剧的第4集,讲述了一个特别病房。

没有痛苦呻吟,没有紧急抢救,只有一张张病人迅速迭代的病床。

上海临汾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安宁病房。我国少数几个临终关怀病房之一。

如何面对亲人去世的导演(老人死在家太晦气)(2)

在这个病房里,住着所有知道自己生命时限的人。

主要都是癌症晚期患者。

12天、1个月、2个月……

《生命里》记录下的,就是一天天走向终点的那些人的故事。

很多人对于“死”,只有一个个瞬间的、具体的时刻——

电话那头,亲人故作平静地互相催促着“快回来,TA不行了”。

手术病房前,厚厚一沓需要签名的病危通知单。

然后,就是科学描述的“生命物质失去活性的状态”:

一双再也无力举起的手;

缓缓合上的双眼;

最后,一坛灰烬。

这些瞬间,是疼、是恍惚、是不忍回想的记忆,是“死亡”这个科学事实,留给生者的阵痛。

但我们仍不知道,离开的他们经历了什么?

《生命里》试图回答。

它用十多位病人的告别,向我们展示了生命另一端的光景,也让我们重新被“死亡”教育。

这种教育不算吓人,却很安静。

它的镜头下没有极度煽情,也没有冲击力超强的巨痛。

安宁病房有个单独的房间,叫关怀室。

里头没有抢救仪,没有起搏器,只有一盏灯、一张床、一座沙发,和一张半透的纱帘。

已经被确认生命体征即将消失的病人,会被推入帘内。

离人在左,等待最后一丝心力耗尽;

生者在右,静静陪TA吐完最后一口气。

暖黄的灯光,见证着这场最后的陪伴。

如何面对亲人去世的导演(老人死在家太晦气)(3)

死亡只是一瞬间,但走向死亡却不止。

《生命里》替我们放慢了告别者的无数个瞬间。

来到安宁病房的人,刚开始面色都挺正常。

但很快,他们就像慢慢泄了气的气球,一点一点肉眼可见地瘪下去。

陈晓军,背部有肿瘤。

刚进院时,他还能双手搭耳后,跟观察病情的医生“讨价还价”。

我是想最好能够给我站起来

如何面对亲人去世的导演(老人死在家太晦气)(4)

边吃着老伴儿带来的猕猴桃,边跟查房护士争论,输液里到底有没有营养。

如何面对亲人去世的导演(老人死在家太晦气)(5)

女儿给他刮胡子,也乖乖配合。

如何面对亲人去世的导演(老人死在家太晦气)(6)

但不出半个月,陈晓军整个人都暗了。

腰椎使不上力,得靠摇床才能坐起。

手呢,虚浮肿胀,握不住笔。

意识涣散,眼睛也睁不开。

如何面对亲人去世的导演(老人死在家太晦气)(7)

陈晓军的变化还算比较直观。

病房里还有病情反复、时好时坏的老奶奶,更磨家人。

她耳朵背,说话得贴着耳后喊,才能稍微听清。

好时,老太太清醒,会叮嘱女儿打扫家里,会担心住院贵。

不好时,意识模糊,总说胡话,冲着照顾她的女儿说谢谢。

如何面对亲人去世的导演(老人死在家太晦气)(8)

如何面对亲人去世的导演(老人死在家太晦气)(9)

如何面对亲人去世的导演(老人死在家太晦气)(10)

像孩子一样张口询问“啥”

越到“终点”,越活成了孩子。

身上难受,想发脾气。

如何面对亲人去世的导演(老人死在家太晦气)(11)

感觉生活质量低,就总是诉苦个不停。

这种情况,老人可怜,老人的家人也耗神。

病床上除了等待,还有回忆。

人在离世前,平时不想的事,都会找上门来;平时心里很轻的东西,都会变得无比重。

床上的陈晓军,就总在遗憾。

遗憾当兵后就不曾谋面的老哥哥,死前是再见不到一面了。

遗憾被自己病情耽误的女儿,等不到看她有个好归宿了。

如何面对亲人去世的导演(老人死在家太晦气)(12)

如何面对亲人去世的导演(老人死在家太晦气)(13)

没有《生命里》,没有安宁病房,陈晓军的遗憾和愧疚,可能只会有自己知道。

《生命里》的病房,主角不再是情况危急的病人、医术高超的医生。

而是一个个知天命、晓大限的普通人。

以及一个个陪他们走完最后一程的护士、护工和志愿者——

他们的工作有照顾:

每天擦身,整理房间。

替病人摆弄床头的花、鱼缸小宠物,热热闹闹地过节。

如何面对亲人去世的导演(老人死在家太晦气)(14)

最不起眼也最重要的就是:

陪他们聊天。

是啊,人活一世,好多事没人问,自己都要忘了。

68岁的鲁胜兰,总想起年轻时被派去新疆的日子。

想起去新疆上火车前,老娘的泪。

如何面对亲人去世的导演(老人死在家太晦气)(15)

想起年轻时,吃过的瓜。

是呜呜呜像吹口琴一样吹过去那种情形现在没有了

如何面对亲人去世的导演(老人死在家太晦气)(16)

也偷偷跟护士说,拉扯孩子时撑不住的辛苦。

如何面对亲人去世的导演(老人死在家太晦气)(17)

那些过去,听起来都是简单的只言片语。

可在聊天中细细展开,母亲、青春、孩子、边疆……就是一生。

在生命最后,能抚慰他们的不是药物、仪器、看护,而是靠近、聆听

Sir印象最深刻的,是家属或护士聊天时,手上的亲密小动作。

指腹轻轻摩挲着TA的眉心、眉梢、指甲盖,看着他们的眼睛。

像对待心爱的人一样,专注又温柔。

如何面对亲人去世的导演(老人死在家太晦气)(18)

如何面对亲人去世的导演(老人死在家太晦气)(19)

死是人都怕。

也正因如此,死,需要被温柔对待。

就像开头Sir说的,不少人对死心存忌讳,闭口不提。

如何面对亲人去世的导演(老人死在家太晦气)(20)

有人不想死在家,所以选择来医院,转移“晦气”。

家属也说,装修再好的病房,也是用来等死的。

甚至还有病房周围的人家,也在外墙挂镜子,反弹“晦气”。

如何面对亲人去世的导演(老人死在家太晦气)(21)

忌讳本身,“晦气”本身,就是所有走到生命最后的人,无形的心理压力。

本片最想告诉我们的,也许就在这。

“等死”是个糟糕的词,因为没有质量。

临终关怀,是一件需要破除忌讳、破除恐惧的专业事业。

是每一个人活着的最后一项人权。

人们(观念里)只有优生从来没有觉得优死也是一个人享受的基本权利

如何面对亲人去世的导演(老人死在家太晦气)(22)

生是一种值得庆贺的见面,那么死,又何尝不是一种值得尊重的道别?

纪录片里的护士张敏说,有些病人,在弥留之际身上还插满医疗器具。

其实这种时候,已经是在为家里人硬撑。

有的人,被医疗器具弄得浑身是伤,多过一天,于家人是慰藉,于病人却是痛苦。

留他到最后一刻,未必就是孝顺和尊重。

安宁病房中有个叫汪明昌的老人,对于几十天后的离别,他相当坦荡。

进医院也只有一个要求:

不想没有生存质量地活着。

老人家住进来,每天收拾得整整齐齐。

如何面对亲人去世的导演(老人死在家太晦气)(23)

后事交代得明明白白。

不开追悼会,一切从简

如何面对亲人去世的导演(老人死在家太晦气)(24)

最后那几天,他跟病房里的人聊天,聊年轻时进的好单位,聊年轻时认识的好老伴,跟着手机哼唱着人生中最爱听的曲子——

在阳光正好的午后。

如何面对亲人去世的导演(老人死在家太晦气)(25)

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一切如他所愿:有尊严、有知觉地离开。

临终关怀,听着高深。

但做的事却再普通不过:

给他平静度过的一段时间,给他回忆美好的一段时间。

你是重要的,因为你是你,你一直活到最后一刻,仍然是那么重要,我们会尽一切努力,帮助你安详逝去,但也尽一切努力,令你活到最后一刻。——“临终关怀”理论创始人桑德斯

只有3集的《生命里》,对临终关怀的探讨可能无法太深入,但这一课上得真好。

死者善终,生者善别。

中国人,我们太久忘记了这句话。

如何面对亲人去世的导演(老人死在家太晦气)(26)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想看的,b站和腾讯都能看

编辑助理:莫妮卡住了

Sir电影原创,微信ID:dushetv

微信搜索关注:Sir电影

微博搜索关注:毒舌电影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