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民间凿字技艺(谈谈民间凿字技艺)

来源:闽西日报

谈谈民间凿字技艺(谈谈民间凿字技艺)(1)

《守望兰亭》(规格:40cm×40cm×6cm),游祖地作品,2019年入选福建省书协第八届刻字展。

□ 游祖地 邓开灯

在闽西各地,我们时常可以看到当地民间碑刻、楹联、牌匾、门匾等传统手工艺品,这些大多是利用凿刀、凿子等工具在木板、石材等材质凿刻而成的作品。凿字古朴而又深邃,是地方历史文化的生动诠释。

凿字技艺的历史

凿字艺术源远流长。远在8600多年前的河南舞阳贾湖裴李岗文化遗址上,就存在龟甲、石器上的刻画符号,之后的甲骨文、青铜器铭文、摩崖、瓦当、碑刻、汉画像石、楹联、牌匾、门匾等,都是比较成熟和完整的凿字代表作。最初,凿字以木、石等为载体,通过凿字技艺加工而成美感的文字,既是官衙府邸、达官显贵歌功颂德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又是楼台庙宇建筑的牌匾、楹联、门匾、碑刻、摩崖石刻等艺术形式。后来,木雕盛行,匠人把木雕技术应用到凿字上,促使凿字艺术走向成熟,特别是书刻艺术,从色彩、刀法、字法等方面大胆创新,从传统凿字中汲取养料,对凿字技艺加以发扬,让其在艺术之林中散发强大的生命力。

凿字主要工具是凿刀。凿刀主要有大、中、小各种平口、圆口等类型,刻刀主要有三角、尖角、平口、圆口等类型,颜料选用着色所需要的颜料、漆等。此外需用辅助工具如胶皮锤、板刷、笔墨纸砚、复写纸及木工常用的锯、刨等。

凿字匠人将字在木、石等板材上正面加工,直接凿成可供欣赏、使用的艺术品。主要材料有刀具、板材、颜料等,刀法是凿刀通过直切刀、斜切刀、上下冲刀等,将字正面直接体现或通过立体线条来体现。

凿刻技艺的种类和方法

凿字技艺主要有阴刻、阳刻、阴阳兼刻三种。镂雕、圆雕是三种技法的变化。木板上运刀刻字,将凿字作品塑造出来,主要有“凿”和“刻”两种。

凿的技法:凿刀是中国远古时代就用作凿刻的工具,凿刀的使用为:左手执刀,右手持槌(木槌或槌棒),敲击刀柄,以爆发力促使凿刀楔入木板进行雕刻。凿法适用于阳刻的大面积铲地,阴刻的粗线条的挖底,硬木材的深刻等。雕凿的步骤大体有凿边、凿粗型、精凿、修整等。

刻的技法:刻法适用于木材硬度适中、字形稍小的线条,刻精细作品更见所长。执刀之法:右手握刀(正反手执刀均可),集全身之力,由臂、腕、指传递于刀刃,左手作辅助刀头运动,与用笔书写类似,执笔有中锋、侧锋,用刀也有正锋、侧锋。此法运转自如,能充分表现笔趣风格。根据刻刀在木材上的运动情况,主要有冲刻法、切刻法、冲切法、挑刀法、旋切法、铲刀法、刮刀法等。

书刻指的是书法刻字艺术,是凿字发展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它与传统的楹联、牌匾、门匾等相比更有立体感,作品更有艺术表现力,具有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三大特点,可根据创作需要对“底面”(通用凿字的“底面”正常平整)与“字面”进行凿刻。

“底面”凿刻技法:乱刀铲平法、挑丝刀刻法、顺纹刀刻法、三角刀法、小刀碎切法、圆员刀法、凿洞法、凿边法、混合刀法等。

“字面”凿刻技法:装饰点缀法、底面混刻法、飞白混刻法、乱刀平铲法、层次凿刻法、圆口刀刻法、三角刀法、阴阳兼刻法、两面坡刻法、一面坡刻法等。

凿字与篆刻、雕版、活字字模有区别。篆刻、雕版、活字字模就是匠人将字反面加工,并按市场需求通过加工可多次重复使用的作品(用具)。主要材料有刻刀、印石(刻板、字模)、印泥等,刀法是小刻刀通过切刀、冲刀刻出作品,形式是再次在纸上印痕,颜色以红黑为主,表现为刻板、金石味。篆刻主要是篆书和镌刻(凿、铸)结合,字成反体来制作印章的艺术。雕版是匠人用刻刀把版面的反字雕刻成阳文,涂上墨汁,纸覆上留下字迹。活字印刷是刻成单字的阳文反字模,按照稿件单字挑选,排列在字盘内,涂墨印刷。

如何进行凿字创作

凿字要先确定创作主题。主题可以是时代主旋律、诗词歌赋、名人名言、人生箴言等,接着确定文字表现形式,以隶书、行书、楷书或草书为主。这两项确定了,就要进行认真选材,通常以石材、木材为主,先选板,画出设计草稿,再进行书法创作、文字上板、凿板(初凿、细凿、修边)、着色(底色、提亮)。

凿字有色彩要求。通用凿字的楹联、牌匾、门匾、碑刻、摩崖石刻等,对色彩的要求需要直观,以突出字为主。正常的楹联、牌匾凿字以黑底金字、红底金字、红底黑字等体现,碑刻、摩崖石刻等凿字以自然石质为底,字以红色、金色、蓝色等漆来体现。

书刻艺术对色彩要求比较严格,先将凿好的作品用较稀释的重色颜料布涂底色,涂满所有细微的笔画间隙和作品四边,待底色干燥后,开始对作品的局部适度提亮,或根据自己的创作风格涂染其他色彩。

闽西地区的凿字文化

唐宋期间,流传于闽西各地的凿字技艺,源于当地的木匠、石匠营造建筑所需的楹联、牌匾、碑刻等制作。历朝历代,闽西巧匠们留下了龙岩洞、冠豸山、漳平岭兜等地的摩崖石刻,“新罗第一泉”、漳平朱阳墓道碑等碑刻及福建品藏文化牌匾馆(武平)、连城明清牌匾陈列馆收藏的楹联、牌匾及民间建筑的门匾、牌坊、石旗杆等,这些物件都应视作闽西凿字技艺历史悠久的见证。

明末清初,闽西各地就有了技艺高超的凿字师傅。清嘉庆年间,漳平北部民间一带的木匠、石匠兼做凿字工艺,传承至今约有十余代、200多年的历史。民国以后,凿字师傅正式授徒传艺,凿字技艺成为匠人谋生手段逐渐盛行,作品广泛应用于商店、学校和家庭等各类装饰中。

改革开放以来,各种木、竹、石、骨、陶、瓷、砖等刻字作品大量涌现,延续中国传统凿字艺术的发展道路,以木刻为主体,制作出各种形式的楹联、挂匾,同现代家庭装饰交相辉映,成为现代人喜爱的装饰品之一。特别是那些大型凿字条幅、屏风、横幅,充满时代气息,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艺术因子和创新资源。其古朴、庄重、典雅的建筑装饰巨制和精巧、隽永、清丽的室内装饰小品,不但各有千秋,其形制的丰富也往往超出今人的想象。

闽西凿字技艺的传承创新

随着社会进步和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传统手工的凿字技艺也受到一定冲击,从事凿字的匠人越来越少,然而闽西各地的凿字传承人把凿字作为一门技艺和追求,认真做好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当地政府重视凿字技艺。2018年,凿字技艺列为龙岩市第六批非遗代表性传承项目;2019年,凿字技艺匠人游祖地列入龙岩市第五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加强组织领导。依托龙岩市书法家协会成立龙岩市、新罗区两级书刻艺术研究会,从而强化凿字技艺技法的研究,提升技艺水平。

举办凿字培训班。2014年以来,共举办6期凿字培训班,聘请了国家、省级书刻艺术名家王志安、李文宝、陈秀卿等传授凿字书刻艺术知识,50多名凿字巧匠参加培训,提升了凿字技艺水平。

积极参加各类活动。工作之余,闽西凿字巧匠们积极参与省、市举办的各类活动。据统计,目前龙岩市有30多人次在省、市举办的书刻艺术展中入展,3人分别被评为工艺美术师、龙岩市传统工艺优秀传承人、新罗巧匠等。

2020年2月,闽西凿字巧匠们挥起手中榔头、拿起凿刀创作抗疫作品,参加“以艺抗疫”艺术作品图片展,《武汉 必胜》《众志成城》等20多件凿字作品在中国民协、福建民协、龙岩文艺、新罗文艺、福建书法、福建刻字、福建海峡民间艺术馆等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展陈,营造良好的抗疫氛围。

凿字技艺融汇了书法、雕刻、篆刻、绘画、版画等多种艺术元素,门类广泛,技艺综合,是集研究、收藏、审美、实用、时代价值等于一体的艺术作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