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的大云寺(武威大云寺和清应寺未解之谜)

位于武威凉州城内东北隅的大云寺,是凉州建立最早的寺院,创建于前凉王张天锡时,是印度阿育王所建八万四千宝塔之一的地方,原名“宏藏寺”。唐时改宏藏为“大云”,是武则天创两京诸州所置的大云寺之一;西夏元祐时,李乾顺续加修葺,改寺为“护国”,塔名“感通”,是有名的《凉州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西夏碑)的发现处;元末寺毁于兵焚,后于明洪武年间日本僧人沙门志满募捐重修,又成为反映中日友好关系的历史遗迹;1927年凉州地震,塔寺均毁,但明时重建的古钟楼仍高耸入云,巍然独存,楼上悬挂的“大云晓钟”,为著名的“凉州八景”之一,是国内不可多得的唐代文物。

武威的大云寺(武威大云寺和清应寺未解之谜)(1)

大云寺之所以著称于世,除了它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内涵外,还因为武威籍著名学者张澍在寺内发现了《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西夏碑)。这一惊世骇俗的发现,使人们重新见到了一度消逝的西夏王国神秘的文字,还了解了这个神秘国度的社会经济、纪年官制、佛教等方面的情况,对揭开西夏王国神秘的面纱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张澍先生在发现《西夏碑》后,曾写了《书天祐民安碑后》一文,收入他的《养素堂文集》卷十九中。文中详细记载了西夏碑的发现经过,说他于嘉庆甲子年(九年,1804),在武威城内北隅清应寺中发现了西夏碑。此外,他还写了《偕同游至清应寺观西夏碑》七律四首,收入《养素堂诗集》卷十,但在诗序中说发现西夏碑是“庚午秋”,即嘉庆十五年(1810)。这样,发现西夏碑的时间就有1804年和1810年两种之说,但地点都是清应寺。后学者按张澍先生所说,到清应寺去寻找西夏碑却扑了空,在大云寺碑屋中却发现了西夏碑。对此,武威籍学者李鼎文先生经过考证,在《武威历史考辩三题》中说,张澍先生把碑的发现地点误记为清应寺,应为大云寺,时间以《养素堂诗集》序中的时间(即“庚午秋”)1810年为准。但有的学者对此有异议,认为张澍先生是一个治学很严谨的人,况且他又是武威人,西夏碑发现的时间和地点应该是相当准确的,他是否会出现这样的失误?

清应寺紧邻大云寺,在明以前叫北斗宫,有塔曰姑洗塔,最初创建于前凉王张轨曾孙张重华时。张重华于晋穆帝永和二年(346)六月继王位,他舍其姑臧故城在当阳门内九宫后院空地,创立了北斗宫与姑洗塔。自晋至元,历经千年有余,中几经兴废,于元末至正年间被战火所焚。到明朝永乐年间,又在北斗宫的废墟上,“敕建为清应寺。殿宇巍峨,廊楹绘绚,世称古刹。”之后,历经多次修葺、补建、彩绘,使殿宇宽敞、绚丽,焕然一新。直至1927年的凉州大地震中,被毁为废墟,今已了无痕迹。现存有关清应寺的文字资料,仅有清代的两篇碑文,一为镇守陕西甘肃等处地方总兵官孙思克所撰,一为凉庠生李如荫撰,记载了清应寺的规模及修建过程。后北洋政府高级官员林竞1919年2月到武威调查西北经济,写了一篇《日记》,叙述了所看到的清应寺情况,但记载的内容和孙思克的碑文有出入。孙思克说,清应寺本名北斗宫,清应寺塔又名姑洗塔。但林竞却说,大云寺亦名北斗宫,有塔曰姑洗。专家们认为,孙思克为驻守本地的官员,不至于弄错清应寺的沿革。而林竞只是途径武威参观,有些材料可能是听寺旁小学教员口头介绍,未必可靠,所以前者应该是准确的。

武威的大云寺(武威大云寺和清应寺未解之谜)(2)

大云寺和清应寺之本源,已源远流长、历史久远。二寺之面貌与名号,也几经改名,但中间的兴废沿革史乘失载,不得而知,给今天留下了许多未解之谜,需要我们不断考证研究,假以时日,才能最终还二寺以最真实的本来面目。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