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鲜市场卖得最多的鱼(瑞安最新鲜的海货)

之前,我们说到在明清两代的温州及瑞安一带,渔民除了“自给自足”之外,还会向朝廷进贡海洋水产品。点击回顾→《古时瑞安向皇帝进贡哪些海鲜?那幅描绘温州海鲜的奇画居然卖了1150万元!》

不仅如此,明清时期就实行“海禁”政策,渔民出海得“执证上岗”。为了让更多的老百姓吃到海鲜产品,“乾隆盛世”还减免了渔税。点击回顾→《“娶亲决着吹打,配饭决着江蟹”“夏至大滥,黄鱼当饭”。我们曾经这样吃海鲜!》

海鲜的频繁交易,也诞生了渔市交易市场——“鱼行”。早在南宋时期,瑞安的“鱼行”就很繁荣了,鱼行街就是当时海洋水产品交易市场的所在。

海鲜市场卖得最多的鱼(瑞安最新鲜的海货)(1)

1

鱼行街在当时就是瑞安城的“闹市区”

我们先来科普一下知识点:

在当时的水产品贸易机构中,大的才能称之为“鱼行”,设有店面向顾客售鱼的称“鱼店”,有摊位无店面的称“鱼贩”,还有沿街叫卖的流动小贩。

宋代的瑞安城区有大街、小街、新街、市心街、鱼行街等商业街道。其中,与行业相关的街道就是“鱼行街”。据《乾隆瑞安县志》记载,鱼行街“在汇头南,通望仙桥“。

鱼行街可是当时瑞安城里最繁华的商业地段。来自鱼行、鱼店、鱼贩和流动小贩的叫卖声此起彼伏,四乡农民从各处来到县城,外地人到瑞安做生意走亲戚,有事无事都要到鱼行街转一转,这里除鲜货之外,还有各种干、腌的海洋水产品,令人垂涎。

海鲜市场卖得最多的鱼(瑞安最新鲜的海货)(2)

△《卖鱼图》局部

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瑞安完成拓建县城,开辟东、北两座水城门,北濠河水从北水门(即永清门)南流入城,贯通城内所有河道,曲折出东水门(龙波门)导入东濠河。

海产品是从海河谭直接由同邮电南路河通,来到鱼行街的。海河谭是内河水产埠头。埠头四周的鱼行林立,一共有40多间,经营者100多人。名字比较大的有杨仁记鱼行、广太鱼行、兴记鱼行等。

河里的水产品则沿着龙首桥、见龙桥、虹桥,到太平桥再向南拐弯,过太平桥后,很快就到海洋水产品的集市范大桥街了。

说起范大桥街,还有另一个名字——沈家巷,因宋御史大夫沈大廉宅院居此巷,故名。沈大廉,“元丰太学九先生”之一沈躬行(彬老)之侄,南宋建炎二年(1128)登进士第,绍兴元年(1131)擢任监察御史,为人刚直,遇事敢言,后以直秘阁衔出任福建提刑,秉公廉政,为时人所推重,著有《论语说》,宋状元王十朋挽之赞曰:“能将一诚事,了却百年身。”

南宋时期,除了沈家大户住在鱼行街街东,按县志上的记载,这条街上还设有两处牌坊。《乾隆瑞安县志》卷二《建置志·坊表》记载,“忠节坊,在鱼行街,旧名绣衣坊,为宋御史沈大廉立”,“嘉庆坊,鱼行街东申明亭巷首”。

其中,忠节坊明确为南宋沈大廉所立,但嘉庆坊立坊时间未记。从这点来看,鱼行街在当时就是瑞安城的“闹市区”,也可以说,鱼行街兴起至少能追溯至南宋。

2

鱼行为什么被称为“四六行”?

有渔民,就有渔霸,他们长期把持着鱼行。《瑞安市志》卷十三《农业 渔业》中有《捕捞·养殖·销售》一节介绍,鱼行除以“放行头”(控制渔民的专卖权),收取佣金(5至15%)外,还以大秤进、小秤出,拖欠鱼款,造假账。

那个时候,鱼行又被称为“四六行”。

海鲜市场卖得最多的鱼(瑞安最新鲜的海货)(3)

为什么呢?打个比方,渔民打了10条鱼,让渔霸拿去6条,渔民只得到4条,所以,渔民把渔行叫作“四六行”。在当时,就4条鱼的钱,渔霸还拖欠着不给。早年的物价一天一个样,上午能买一斗粮的钱,下午就只能买8升了。钞票越来越不值钱,等渔霸给钱的时侯,4条鱼的钱就变成2条鱼的钱了。

街上很多人在买卖海鲜,如果发生纠纷怎么办呢?在清代,瑞安鱼行街就有了治安组织“巡警铺”。鱼贩们挑着盛有各种海鲜或鱼干的篾箩,走街穿巷吆喝着买卖,利益相争在所难免,有了巡警铺和巡警就多了份安心。

据《乾隆瑞安县志》卷二《建置志·铺舍》记载,在瑞安城内4处“城隅”,设有巡警铺,为重点管辖范围,鱼行街就在其列。为了增强地方安全性,在巡警铺内“置有钩刀、水桶、更牌、梆铃等”物品,听上去装备就很厉害了。

孙诒让曾筹建渔业学校

培训新型渔民

到了清代,瑞安的海洋水产品交易市场又有了发展。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瑞安学者宋恕在《戊甲日记》中记道:“十二月初八日,雪汀说:‘山货行三十余间,以隆记为最大,岁生意或至八九万。鱼行亦三十余记,以生记为最大,岁生意约四万。’”

与明代相比,清代瑞安县城的鱼行不仅店家增多,而且颇具规模。

《瑞安市志》记载,1938年全县有鱼行41家,至1948年增至50家。大部分集中在县城南门及鱼行街一带,部分鱼行还在南麂、北麂设立分行。

海鲜市场卖得最多的鱼(瑞安最新鲜的海货)(4)

对渔业的发展,大教育家孙诒让也倾注了一腔热忱:筹备开发南北麂渔业和与之相关的海涂开垦业,还与南通张謇等在上海设江浙渔业公司,开始用渔轮在沿海捕鱼。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7月,瑞安商会成立,孙诒让被推举为总理。瑞安商会邀集各乡渔户议订渔船生产管理、交税、防盗等办法,送省、道立案。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孙诒让拟以渔船捐收的经费,筹建瑞安渔业学校,培训新型渔民,未果。

民国时期,瑞安全县有大小集市(海鲜交易菜市场)23处,市场自晨至午设半日市。当时,瑞安城关的南郊至西郊地属滨江,帆樯云集,山港货及鱼鲜起卸于此,行铺较为密集;东郊航船埠为河乡及赴永嘉小船、轮船停泊之所,商业也很繁荣。城区南大街设第一菜场,东门埠头、西门小码道设有经营水产鱼鲜蔬菜的小菜场。

此外,农村各区集镇所在地也有小菜场,有海洋水产品的交易。东区莘塍、塘下、河口堂、海安、场桥、梅头(今龙湾区海城街道);南区南码道(今飞云街道)、林垟、仙降、马屿;西区平阳坑、高楼、大京、营前、大峃(今文成大峃),北区的陶山、湖岭、潮基、湖屿桥均属贸易集镇,是海洋水产品交易的活跃地带。

海鲜市场卖得最多的鱼(瑞安最新鲜的海货)(5)

△瑞安县城街巷图(1945年)

4

瑞安渔会会员从最初35人到2000多人

在瑞安商会成立时,仅有15个行业,每个行业有行业公会。其中以鱼行、南北货、山货这3大行业为首,可见渔业在商会中的地位。

瑞安商会下设鱼行公会,由陈满藻负责,曾组织护渔,经费在本洋鱼货交易中征收。民国十七年(1928年)按《渔会暂行章程》的规定,成立了瑞安渔会,最初渔会设在南门高坦头,有会员35人。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瑞安设省第三特区(温州)护渔事务所瑞安分所,由县长兼主任,为官办护渔之始。次年7月,改为温州护渔事务所瑞安分所,次年又改为温州渔业警察瑞安分局(设巡船1艘、警士4名),下辖北麂警察队,负责护渔。

民国二十六年(1936年),设省三区(温州)渔业管理处瑞安护渔费经收处,原瑞安渔业警察分局改为瑞安护网队。同年,瑞安第二次成立渔业会(含鱼行业、咸鲜渔货业),会员2000余人,被渔霸蔡哲夫把持。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各渔区实行保甲制,设保长、甲长、户长。按港口分保编组,实行联保连坐,管束渔民。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瑞安设省渔业局温州办事处瑞安工作站。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瑞安鱼行业从渔业会中析出,另组网业公会。

参考文摘:

1.《瑞安水产行业的前世今生》林晓

2.《瑞安十大杰出历史人物》瑞安市文物馆编印

3.《范大桥与申明里寻旧》陈之川

4.《孙诒让与瑞安商会》俞海

5.《西门河头与海河潭——瑞安城的两个内河古埠头》

6.未标注出处图片均来源网络

编辑:项丹妮丨美编:叶玲玲丨责任编辑:王蓓

来源:瑞安发布申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