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得草舞台版七品芝麻官全剧(从洧川县走出来的喜剧大师)

牛得草舞台版七品芝麻官全剧(从洧川县走出来的喜剧大师)(1)

在今天,我们常会听到有人喊这么一句“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这句话就是著名的豫剧表演艺术家、丑角大师牛得草先生在他的代表作《七品芝麻官》里的一句著名唱词,流传之广,甚至超过了这部剧作。牛得草也因为这部作品奠定了他在豫剧艺术上牛派创始人的地位。可是鲜为人知的是,牛得草先生是从尉氏县洧川镇走出来的艺术大师。

尉氏县洧川镇地处尉氏、长葛、新郑三市县交界处,依傍双洎河。双洎河古称洧水,由古洧水和溱水交汇而成,《诗经》里《溱洧》一诗描述了当时人们在此处生活的场景。洧川金兴定二年置县,1954年撤并。它地理位置优越,以前是开封到许昌、武汉官路的必经之处,双洎河又漕运发达,被称为水旱码头。一直以来,这里都是三教九流汇聚之地,百业兴盛。

1933年牛得草出生于开封市一个贫困的家庭,父亲长年给地主扛长工,四岁那年,父亲在贫病交加中不幸离世。为了活命,母亲带着他从开封沿路南下,一路乞讨,辗转流落到洧川县城。他们母子看到这里物丰民纯,客商云集,感觉这里应该是可以活下去的地方,于是就留下不走了。不久,母亲进了洧川南街一家大户人家做佣工,牛得草就到街上游玩或者乞讨。洧川富庶之地达官贵人也多,戏剧在这里长兴不衰。小小年纪的牛得草只要填饱了肚子,就追着这些戏班子看,倒也安定一时。

八岁那年,河南遭遇大灾荒,民不聊生,饿死人已成平常事,洧川也成了人间地狱,很多人逃难而去。牛得草眼看要饿死,幸被邻居介绍送进了县里办的孤儿堂,一时躲过了灾难。可是一年以后,这个孤儿堂实在是维持不下去了,被迫解散。牛得草又流落到了社会上。

牛得草舞台版七品芝麻官全剧(从洧川县走出来的喜剧大师)(2)

牛得草终日讨饭也难以裹腹,可他还时时想着母亲,有时讨到一块红薯也想着给娘送回去。母亲对他更是牵肠挂肚。后来讨饭也讨不来了,怎么话下去呢?小小的牛得草发现,虽然是饥荒年月,可这戏班子还是多少要好一点,只要有人请唱戏,就有饭吃。他打定了主意,就跟着戏班子走。戏班子到哪里演出,他就跟到哪里,为的是能讨到一点残汤剩饭。为了讨好戏班子的人,每到一个地方,他都跑前跑后,争着干杂活。那一天,戏班子煮红薯吃,小牛得草照例远远地躲着,要等大家都吃完了,他才会上前讨一点来吃。一位老艺人向他招招手,递给他一块热乎乎的大红薯。牛得草不好意思接。老人说,孩子,你接着吧,你看这样中不中,你往后就来戏班子干个杂差,也算是这个戏班子的人了,你也就有吃饭的地方了。

牛得草听了,默默地把红薯接过来,却没有言语。那个时候,唱戏的在社会上地位很低,被人看不起。他在想,要是能正式学戏,那以后不就有了吃饭的门路了吗?他揣着红薯,跑十几里地奔回了家,把红薯送到娘的嘴边,流着泪说,娘啊,我想学戏,我想当戏子,这样我都能吃饱饭了。娘和他哭抱成一团。实在是走投无路,娘就答应了他,并且交待他说,儿啊,你进了戏班子,往后啥人都会见着,要当好人,走正路。

给牛得草红薯的老人就是当地名闻四乡的豫剧名丑李小戌。牛得草赶回戏班子,看到李小戌,一下子给他跪拜在地上,说,师傅,我要进戏班子学唱戏。

李小戌一听有点着急,道,你看你这孩子,干个杂差都中了,还要学戏,你知不知道学戏比要饭还苦?

牛得草坚定地说,师傅,我跟俺娘说过了,我就是要学戏,再苦也不怕,你就收下我吧。

李小戌叹了一口气,收下了他。就这样,不到十岁的牛得草就进了戏班子,当了学徒。

牛得草舞台版七品芝麻官全剧(从洧川县走出来的喜剧大师)(3)

那时候的洧川县戏剧颇为繁盛。古式大戏台、剧院、流动戏台等演出设备齐全。仅此一县便出了唐喜成、刘玉梅、李小戌、郭金亭、李耀卿、李双成、朱桂芳、李连升等著名戏剧表演艺术家,由此便可见这里的戏剧是如何繁盛。

牛得草初入戏班,一开始只是跑跑龙套,就是打旗、扛牌之类。但他很用心地听和记,尤其是李小戌上场,那精妙绝伦的表演在赢得观众阵阵喝彩的同时,也深深地吸引着牛得草。不久,他向李小戌提出要学戏,李小戌看他眉清目秀的样子,说,你这孩子,学唱小生将来才会有出息。大家听了也都赞同。没有想到,牛得草却固执地说,我不学小生,我就要跟你“捣丑”。李小戌听了坚决反对。他告诉牛得草,唱丑让人看不起,跟他学丑的都是长相不好的,或者是生活所逼走投无路的。可是牛得草却表示,他就是喜欢“捣丑”,就要学丑。这让李小戌很受感动,正式收他为弟子。

李小戌当时已经年逾花甲,他闯荡一生,受尽了屈辱和苦难。对牛得草,他爱徒如子,倾心以授,把自己的拿手戏《大卖艺》手把手地教给了他。牛得草起早贪黑,苦学苦练,技艺日进,念功、唱功、嘴功、胡子功都学了不少,有模有样。师傅也大胆地开始让他上场,在洧川及周边演出。他感觉自己生活有了奔头,就想向师傅学《审诰命》这出戏。

李小戌年老体衰,戏班子又常年颠簸流离,餐风宿露,那一年的隆冬腊月,北风怒号,年近七十的他不幸病倒了。师傅无儿无女,甚至连个家也没有。牛得草寸步不离地服侍着他。大年三十的晚上,风雪交加,师傅就在洧川县城里的一个破草屋里离开了人世。临终,他交待牛得草,要他去找他的师叔,把《审诰命》这出戏学会,传承下去。牛得草痛哭一场,和师傅的几个穷朋友凑钱把师傅葬在了一面土坡上。

那个时候牛得草还没有名字呢,更别说牛得草这个艺名了。进了戏班子,大家就小牛小牛地叫。师傅去世后不久,戏班子的一位老艺人说,孩子,学了戏,就不能乱叫你了,得有个名字,这样才好打出名头。我给你取个名字吧,你看叫俊国咋样?牛得草听了,嘴里念着“牛俊国”,高兴地鞠躬拜谢。

牛得草舞台版七品芝麻官全剧(从洧川县走出来的喜剧大师)(4)

后来,牛得草就又跟着刘师叔学戏,先后又学会了《辕门斩子》《柜中缘》《赶花船》等,登台演出,颇受欢迎。后来,随着舞台艺术的成熟,他还到开封相国寺加入戏班子演出。

牛得草表演艺术的再次提高,是向名丑高兴旺拜师学艺。那是1948年,高兴旺从许昌来到开封和平剧社演出。高兴旺比牛得草大二十多岁,那时都年过不惑了,名振一时。他家是离洧川县不远的鄢陵县高庄人,早年也拜李小戌为师。牛得草赶去拜访,并提出要拜高兴旺为师时,高兴旺忙说“咱俩都跟李师傅学过戏,我是你的师兄,拜师可不敢当”。自此,二人吃住在一起,同台演戏,互学互助。牛得草更是对高兴旺先生恭敬有加,时常请教。高兴旺对他毫不保留,把自己整理的传统剧目《借靴》及《喝面叶》、《花子拾金》等完全传给了他。天长日久,他们俩之间称呼也由“师傅”变为“师兄”,再接下来不分彼此,情同手足,就有了牛得草讲高兴旺那句“一年师傅二年哥,三年不分你和我”的名言。

随着时间流失,牛得草渐渐有了名气,吸引了很多观众。也就在这个时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兵荒马乱、朝不保夕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在洧川,人民政府在南街给他们家分了土地和房屋。牛得草迎来了新的生活,开始了在开封豫剧团的艺术生涯。

(作者:王红伟,河南开封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牛得草舞台版七品芝麻官全剧(从洧川县走出来的喜剧大师)(5)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