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项精进适合什么人看 六项精进--逻辑关系解读

六项精进适合什么人看 六项精进--逻辑关系解读(1)

六项精进内容

1.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稻盛和夫的哲学是基于我们老祖宗王阳明心学发展而来的,它的一门积极入世的哲学,追求的是“知行合一”“事上练”。在稻盛和夫这里的解读就是“在工作中进行修行”。这开篇第一条“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就是对阳明心学中关于“行”的最好解读。后面的一些内容都有佛教或者道教的影子,只有这一条,是稻盛和夫对王阳明心学中的“行”的忠实践行。

在中国古代,每一位士大夫终身追求的就是“立功,立德,立言”乃至青史留名的境界,这是“圣人”的自我追求之路。要走通这条路,躬身入局,挺身而出建功立业是必经之路。而对我们现在人而言,在工作中修行,就是在“小我”的范围之内建功立业的表现。

稻盛和夫把投身于工作,“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放在个人精进原则的第一位,就是他在心学指导下“实学”部分的真知灼见。他一生都在践行这句话,也的确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2.要谦虚不要骄傲。

工作上的努力一定会换来成绩,这时候,稻盛老先生劝我们“要谦虚不要骄傲”。但凡是小有成就或者大有作为的人,难免滋生出一种“老子天下第一”的骄傲之心来。王阳明说:谦,就是谦下,是一切善的根基。

在我的理解,谦卑的人,就是把自我放的很低的人。一个不谦卑的人往往表现出气浮志浅的模样来,他心中一定时时处处以“我”为出发点思考问题,个人权威不容置疑,个人利益不容侵犯。所以“谦”的对立面是“傲”。

“为己必要克己,克己才无己。无己者,无我也。”谦卑,就是让我们无论在多大的成绩或者荣耀面前,都保持一颗谦和的心。谦卑之心是一切“善”的根基。人不可能同时拥有两种立场两种情绪,所以,时刻保持谦虚,让我们的内心保持光明是非常有必要的。

六项精进适合什么人看 六项精进--逻辑关系解读(2)

解读

3.要每天反省。

把“谦虚之心”变成常态,是更高的道德修养要求,如何才能做到?稻盛老先生说,要每天反省。

每天反省自己的行走坐卧,是否足够努力,足够谦和,这是以圣人的标准要在要求我们自己。其实,“每天反省”也就是时刻提醒自己,我们要活好每个当下。

哲学解决生的“生”的意义,宗教解决“死”的问题,那我们的生命其实就是在生和死之间的过程中,解决生活的意义!每天反省,就是要我们不忘过去不畏将来,把当下的每一天都过好。在工作中修行,在生活中精进,王阳明说,我们每个人心中也都住着一个“圣人”,每天反省就是要把我们心中的小圣人给修炼出来。

4.活着就要感谢。

活着就要感谢,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谦卑。我们每个人都活着地球上。我们的地球就是浩瀚无垠的宇宙中兀自旋转的一颗小星球,我们是这个小星球上浩如烟海的生命中的一个,仅此而已。我们凭什么不对造物主抱有感恩之心?我们生活中所需的阳光雨露,空气和水,都恰到好处的服务于我们,这一切都不是那么理所当然的!我们要对大自然抱有谦卑的热烈的敬畏之心!

活着就要感谢,这种谦卑心会滋生出一些强大的力量,让我们用更开阔的心胸更宏大的眼界去爱这个世界,不执着于“自我”和小我,“大我”即胸怀天下的大爱之心才能生长的出来。

六项精进适合什么人看 六项精进--逻辑关系解读(3)

稻盛和夫

5.积善行,思利他。

有了谦卑的心,以及感恩感谢的心,才可能长出利他心来。谦,是一切善的根基;而感恩,是利他心的根基。能时时处处做到利他思维,已经是“忘我”或者“无我”状态的人了。历史上的圣人,那些思想道德修为到了一定境界的人,他们心中已经没有什么在乎和恐惧的事情了,他们想要做的,就是跟社会及后人留下一些善的种子,精神上的标杆,个人利益得失已经全然不在考虑范围之内了。

作为普通人的我们,懂得换位思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别人需要帮助时给与援助之手,这一点也还是比较能做到的。多行善事,多以利他之心来行走坐卧,“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即使我们不追求结果,善行的果子迟早有一天也会自己现形。

6.不要有感性的烦恼。

这句话在功利浮躁的现行社会可作为至理名言来采用,平凡如浮萍的我们,哪个人还不得有点小烦恼啊?稻盛老爷子在用各种圣人之则勉励完我们之后,突然来这么一大白话来提醒我们:不要被感性的烦恼所牵绊,不要有感性的烦恼啊!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别一天到晚叽叽歪歪,哪里有那么多的烦恼,都是自找的!该干啥干啥去。

这句大白话也是对第一句“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的一种呼应。我们在工作中生活中,时常会觉得自己才是最可怜的那一个,各种烦恼充斥着每一个进程。人不可能同时拥有两种情绪,被感性的烦恼占据,就会丧失了创造的力量。

最后一条的精进原则,把我们从“圣人之志”又拉回普通人的行为规范上来了,用唯一一个否定句的表达,给了我们当头棒喝的提点和警示。

六项精进适合什么人看 六项精进--逻辑关系解读(4)

稻盛和夫

总之,六项精进是有着逻辑关系的自我修行准则。稻盛和夫老先生已经用他的亲身经验告诉我们,这几条精进原则是相当靠谱的。有人说,读了很多书,明白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为啥呢?因为缺少一个字:“行”!知行合一,事上练,在工作中修行,世人(稻盛和夫,尚健在)及先人(心学大师王阳明)都已经践行的真知,我们何不奉行“拿来主义”?

六项精进,努力践行,精进出不一样的人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