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京萧家的后人(1961年萧华夫妇回乡祭母)

前言

活着精忠报国,死了孝敬母亲。这句话是对许世友将军一生的真实写照。在我军中,除了许世友外,还有很多孝敬母亲的将军,比如开国中将刘忠以及开国上将萧华。为了缅怀自己的母亲——严招胜,萧华在祭母的时候,曾亲自为母亲写下了祭母诗——《哭严招胜同志》

华京萧家的后人(1961年萧华夫妇回乡祭母)(1)

萧华

《哭严招胜同志》内容如下:

辞别故乡去远征,母亲送别五里亭,儿跟毛委员去杀敌,娘在家乡干革命,红旗插到南京城,公忙勿忘寄家音,征师凯旋回兴国,山歌满道迎亲人,青松挺拔严招胜,鞠躬尽瘁为人民,凭借黑夜才狼嚎,雄居东江唱黎明,烈士忠骨埋桑梓,鲜花朵朵祭英灵

接下来,让我们跟随萧华将军,一同回忆伟大母亲——严招胜为革命牺牲的感人事迹。

华京萧家的后人(1961年萧华夫妇回乡祭母)(2)

萧华与发妻王新兰

1961年,萧华带重任与发妻返乡,老乡大喊:毛主席万岁

1961年,开国上将萧华带着自己的发妻王新兰返回老家——江西兴国。这次回乡,正值我国1959——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期。当萧华与发妻踏上故土时,江西兴国百姓艰难的生活现状让两人痛心疾首。

这次回乡,萧华和发妻带着两个重要任务:

第一个便是遵循毛主席的指示,仔细了解江西兴国百姓的生活现状,根据当地的实情做具体的抗灾部署,随后写成详细报告向毛主席等中央领导汇报。

第二个便是萧华的私人事情,他要和发妻一起寻找母亲的坟墓,然后带着她一起祭奠为国捐躯的母亲——严招胜。

华京萧家的后人(1961年萧华夫妇回乡祭母)(3)

萧华与王新兰返乡

为了不惊动百姓,萧华给兴国领导下达了指示:要求他们没有必要做专门的接待。萧华要求自费住在兴国县招待所

对于自己的一日三餐,萧华也特意做了安排。他要求接待部门在三餐中只准做南瓜、土豆、芋头、青菜,不许见荤腥。面对萧华如此安排,兴国领导们被他为人民服务的高尚人格所感染。

领导们想:既然不让自己准备荤菜,那私下安排厨师准备一道炒鸡蛋吧。于是,在领导的授意下,在萧华用午饭的时候,厨师悄悄地加了一道炒鸡蛋。当萧华看到餐桌上多了一道炒鸡蛋,他立即将后厨的厨师叫来询问情况。萧华也知道这是他们的好意,于是他没有过分责怪。面对整盘的炒鸡蛋,上将萧华只吃了一口,随后下令将剩余的炒鸡蛋分给乡亲吃。

华京萧家的后人(1961年萧华夫妇回乡祭母)(4)

萧华与朱老总

在兴国县相关领导的陪同下,萧华和发妻一起走访了几户老乡,了解了他们生活起居的具体情况。当老乡知道萧华代表毛主席探望他们后,老乡们紧紧握住了萧华的手,瞬间流下了激动的泪水。一些老乡嘴里喊着:毛主席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

萧华对着老乡们说道:“大家不要灰心,眼前的艰难生活只是一时的,在毛主席的带领下,我们一定能够克服困难,重新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随后,萧华将自己在兴国县与老乡的见闻,写成详细的报告,立即报告给毛主席。毛主席看到萧华的报告后,欣慰地说道:“江西兴国出了一个为人民服务的好将军。”完成毛主席的嘱托后,萧华和王新兰踏上了祭母的征程。

华京萧家的后人(1961年萧华夫妇回乡祭母)(5)

萧华、毛主席、周总理、罗瑞卿

1961年萧华夫妇祭母,萧华跪在九山岭前大喊:妈,不孝子来看您了

1961年清明节,在老乡们的带领下,萧华夫妇来到了母亲牺牲的九山岭前。这是萧华第一次为母亲扫墓,然而,此时的萧华并不知道母亲严招胜的墓到底在哪里。看到英雄母亲的后代多年后为她扫墓,当年与严招胜一起打游击的老乡萧能河流下了欣慰的泪水。

老乡萧能河说道:“严招胜同志的墓具体在哪里,我们也不是很清楚。我们只知道,当时,你的母亲为了拯救红军队伍,她自觉暴露了自己的行踪,将绝大部分敌人引到了九山岭深处,红军队伍保存了有生力量,严招胜同志却再也没有出来。”在老乡的回忆下,萧华也逐渐回忆起了与母亲参加革命的点点滴滴,随后他与妻子更加认真地听起来......

华京萧家的后人(1961年萧华夫妇回乡祭母)(6)

萧华一家合影

萧华的母亲——严招胜,又名严招秀,当地人都亲切地叫她招秀子。她是兴国县县城东街泥瓦匠萧能赇的妻子。严招胜逢人便说:丈夫萧能赇没什么能耐,干了一辈子的泥瓦匠,每天忙着给别人造房子,自家却永远穷的住在茅草屋,我和儿子萧华真要一辈子受穷喽!

随着共产党的发展壮大,共产主义的革命风暴席卷全国,江西兴国县也深受影响。在一段时间里,妻子严招秀发现丈夫有点不对劲。丈夫在干活的时候,经常会结交一些陌生人,而且还把他们带到家里,平常根本不让自己接近。

等到时机成熟后,萧能赇告诉妻子:他加入了一个名为共产党的神秘组织,这个组织只为穷苦人打天下。他们来到兴国县后,已经在很多地方发起了土地革命,专门打击地主老财,将他们的田地分给咱们这些穷苦人。他已经秘密加入共产党,成为其中的一员,他们这个家目前也成为共产党组织的一个地下秘密联络站

华京萧家的后人(1961年萧华夫妇回乡祭母)(7)

萧华全家合影

听到这个组织是为穷苦人谋福利,严招秀立即表示自己也想加入这个组织,当组织在家里开会的时候,她和儿子萧华可以给大家放风、打掩护。

平时,丈夫和共产党的同志们在家里秘密开会,严招秀就坐在巷口纳鞋底,一有风吹草动,严招秀就赶紧告诉儿子,去给家里开会的叔叔们通风报信。每次儿子都能够准时完成任务,就这样,年仅10岁的萧华成为严招秀通风报信的“得力干将”。

对于自己的儿子,严招秀说道:别看萧华年龄小,打小就十分聪明,学什么都是一学就会,被同龄的孩子称之为小神童。为了给丈夫他们打掩护,严招秀叫萧华和小伙伴们在村口玩,看见有可疑的陌生人进村,就赶紧抄小道回家报告。对于母亲的安排,年幼的萧华尽管不知道为什么,但是每一次他都能出色的完成任务,母亲还会给自己特别的奖励。对于儿子出色的表现,严招秀十分的欣慰。

华京萧家的后人(1961年萧华夫妇回乡祭母)(8)

萧华陪邓小平甘肃视察

在严招秀的培养下,萧华逐渐成长为兴国县地下党组织的“小交通员”,父母经常让他给城外的党组织送信。而萧华学校的校长和老师都是共产党员,他们言传身教,向萧华传播了很多先进思想,年少的萧华立下了远大抱负,11岁那年,他加入了共青团,成为一名共青团员。

1928年冬天,严招秀家里来了很多共产党员,大家依旧秘密地召开会议。开完会后,父亲萧能赇找来萧华说道:“华仔,父亲今晚交给你一个重要任务,你要在短时间内跑到城外联络红军……

萧华来到城外,按照约定的暗号,很快联系到了红军,他带着20多个荷枪实弹的便衣红军战士,绕来绕去,避开岗哨,悄悄地进了兴国县城,隐藏在萧家的祠堂里。安顿好红军战士,萧华又发动城里的共青团员,趁着夜深人静,跑到反动分子门前用粉笔画记号。

华京萧家的后人(1961年萧华夫妇回乡祭母)(9)

萧华夫人王新兰

1928年12月20日,平静的兴国县城迎来红军精心策划的首次暴动,是为“兴国暴动”。

在红军的里应外合下,县城内的国民党军很快被打跑,红军以极小的伤亡占领了兴国县城。随后,红军便按图索骥,根据萧华画下的记号,把县城里的反动分子逐个缴械逮捕,但还是出现一条漏网之鱼——警察局长肖正安跑掉了,红军赶紧全城搜捕。红军已经控制了县城,肖正安肯定跑不出去,他一定藏在某个隐蔽的地方,萧华做出了判断。

华京萧家的后人(1961年萧华夫妇回乡祭母)(10)

萧华与王新兰

萧华带着红军战士,到肖正安可能藏身的地方展开搜捕。当搜到县城内的火官庙时,萧华看着庙里奇怪的“火神菩萨”,这个菩萨衣衫不整,俨然与平时严肃的样子不符,细心的萧华立即判断这个菩萨是假的。在萧华的正确判断下,潜逃的肖正安被红军逮捕。

萧华在这次兴国暴动中立下了大功,严招秀得知儿子立功的消息感到由衷的高兴,丈夫和儿子都为革命立功,她也不甘落后。严招秀申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还给自己改了名字,叫“严招胜”,意思是召唤革命胜利的到来

1930年,毛主席跟随红军队伍来到江西兴国。毛主席与兴国县委书记了解情况,县委书记立即将年仅14岁的团县委书记萧华推荐给毛主席。在领导的安排下,萧华见到了毛主席。据萧华后来回忆:这是自己第一次与毛主席见面

华京萧家的后人(1961年萧华夫妇回乡祭母)(11)

萧华与毛主席

两人见面后,萧华与毛主席进行了深谈,毛主席向萧华询问了个人和家庭情况,面对毛主席真切的关怀,萧华也不再紧张。两人的话题也是越聊越广,通过这次谈话,毛主席对萧华有了更深的了解,当他听了萧华在兴国暴动中智勇双全立下大功的故事,对萧华喜欢的不得了,勉励他继续努力工作。

在毛主席的关心下,萧华成长特别快。1929年,中央苏区红军“扩招”,兴国青少年踊跃报名参军,人数多达1万多名,成为有名的“扩红区”,这些都是14岁的萧华的功劳

毛主席越来越喜欢萧华,想要他跟随自己一起革命,又怕萧华的父母不舍得,就让萧华回去征求父母的意见。萧华却长了个心眼,他害怕母亲不舍得自己离家,就没跟母亲说,自己把共青团工作交接了一番,第二天便擅做主张,对毛主席说我的父母都答应了。随后,他便跟着红军离开了兴国。

华京萧家的后人(1961年萧华夫妇回乡祭母)(12)

萧华所在的少共国际师

母亲严招胜还被蒙在鼓里,在邻居的告知下才得知儿子萧华跟随毛主席离开了兴国。为了见儿子一面,严招胜赶紧拿着刚做好的布鞋去追儿子,跑了几公里后,最终追上了儿子。

看着毛主席身边的萧华,严招胜一下子把萧华揽在怀里,哭着说道:“华仔,你走也不跟娘说一声,你是不是不要娘了?”萧华不好意思地低着头说:“娘,我怕不愿意,不舍得我走……

华京萧家的后人(1961年萧华夫妇回乡祭母)(13)

萧华(左三)

毛主席这才明白,原来是萧华自作主张。严招胜赶紧和毛主席说道:“毛委员,华仔年纪小,不懂事,以后跟着毛委员,我也放心了。”毛主席笑着对严招胜说:“严招胜同志,你就放心吧!萧华这个小鬼,主意大得很,前途也好得很哟!

就这样,萧华离开了母亲,离开了自己的故土——江西兴国,让萧华没想到的是,与母亲的这次分别便成为永别。

华京萧家的后人(1961年萧华夫妇回乡祭母)(14)

毛主席与萧华上将

1934年,严招胜为掩护红军,魂归九山岭

在毛主席的身边,萧华成长得很快,尤其在前四次反围剿中立下大功,多次受到毛主席的称赞。1934年10月,萧华跟随中央红军开始长征。没有歼灭红军主力,这让蒋介石十分恼火。蒋介石命令国民党军立即对江西周边的红军家属以及残余势力进行围剿,已达到根治江西匪患的目的。

国民党军所到之处尸横遍野,他们狂妄叫嚣着石头过刀,茅草过火,人要换种。红军家属以及留下的红军队伍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

为了保护好红军队伍和家人,被定为“匪首”的严招胜,只能将萧华年仅4岁的妹妹送给别人当童养媳,萧华的另一个弟弟改名换姓,委托村里人照料。作为兴国县党委的妇女干部,严招胜带着县政府和队伍转移到山区附近,继续同国民党反动派作斗争。

华京萧家的后人(1961年萧华夫妇回乡祭母)(15)

毛主席

由于国民党大部队控制了县城要道,严招胜只能带领游击队向山高林密的雩山一带转移,1935年1月,由于国民党军加紧“清剿”,游击队转移到了大山高深处的九山岭一带隐蔽。在缺衣少食的情况下,游击队和同志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为了解决眼前窘境,严招胜和游击队商量后,决定乔装下山筹备物资

随后,严招胜和几个游击队战友乔装打扮,摸黑下山。他们避开敌人岗哨,找一些山区单家独户的群众家里,东拼西凑,好不容易才凑了点粮食,随后他们踏上了回山的征程。

然而,刚到九山岭下,严招胜和游击队战友们便被扫荡的国军发现,千钧一发之际,严招胜为了掩护战友和粮食回去,她果断决定用自己吸引敌人。随后,严招胜带着敌人跑向了九山岭深处,此后,严招胜再也没能从九山岭出来。

华京萧家的后人(1961年萧华夫妇回乡祭母)(16)

游击队

后来,敌人撤退之后,萧能河带着战友们在这一带的深山中满山遍野地寻找她,找呀,找呀,只见在她跑过的那弯弯的山路上,洒满了斑斑血迹,但就是没有找到她的人。一位伟大的母亲、一位优秀的兴国儿女,为了战友、为了革命,英勇地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时年36岁。

萧能河说道:“严招胜同志没有死,她与大山融为了一体,成为九山岭的守护神。”上将萧华和王新兰,一边流泪,一边听着老乡萧能河讲述母亲严招胜为革命牺牲的感人事迹。

在萧能河的带领下,萧华夫妇看到了1935年母亲严招胜引开敌人的那条小路。只见这条路上山花烂漫、流水潺潺,满目都是杜鹃染红的山岗田野。随后,老乡萧能河动情地说道:“严招胜同志牺牲的那一年清明,这条路上的杜鹃花开得格外鲜艳,路边群鸟啼鸣。他们与我们一样,用自己的方式缅怀伟大的革命烈士——严招胜同志。

华京萧家的后人(1961年萧华夫妇回乡祭母)(17)

游击队员思乡

听着萧能河对母亲革命事迹的回忆,看着眼前母亲牺牲的革命之路,一代名将萧华再次泣不成声。在老乡的帮助下,尽管萧华没有找到母亲牺牲的具体位置,但是,此刻的他觉得母亲就在自己的眼前。儿时母亲对自己的教诲更是历历在目。萧华心想:自己的母亲并没有死,此时的母亲已经成为了九山岭的一部分,化作了九山岭的护卫神,她与天地同在,与日月同辉。

萧华想到动情处,在妻子王新兰和老乡萧能河的注视下,面朝九山岭,一下子跪在路边。随后,萧华对着高高的山峰一声长呼:妈,不孝子萧华来看您了,您听到了吗?我找到妹妹萧金洪了,以后带她来一同给您扫墓。萧华将军的呼唤声久久回荡在山间旷野,这一幕让发妻王新兰感同身受,她也情不自禁地跪在萧华身边,与萧华对一同缅怀伟大的母亲——严招胜

几点完母亲后,萧华和发妻王新兰、老乡萧能河一起下山。在下山的途中,萧华的眼前一直浮现着母亲的身影。回到老家的住处后,萧华久久不能入眠。思前想后,萧华决定写一首祭母诗,以此来缅怀伟大的母亲。

华京萧家的后人(1961年萧华夫妇回乡祭母)(18)

王新兰

为了不打扰熟睡的妻子,萧华穿好衣服来到了外屋。他习惯性地从兜里掏出了笔,在书桌的纸上开始奋笔疾书。不一会儿,萧华将军的文采便跃然纸上,一首脍炙人口的祭母诗《哭严招胜同志》就此完成。

辞别故乡去远征,母亲送别五里亭,儿跟毛委员去杀敌,娘在家乡干革命,红旗插到南京城,公忙勿忘寄家音,征师凯旋回兴国,山歌满道迎亲人,青松挺拔严招胜,鞠躬尽瘁为人民,凭借黑夜才狼嚎,雄居东江唱黎明,烈士忠骨埋桑梓,鲜花朵朵祭英灵

这首祭母诗,字里行间流露着萧华对母亲无尽的思念,萧华以此来告慰自己的母亲,寄托自己的哀思。据萧华的妹妹萧金洪后来回忆:哥哥萧华写好这首诗后,便托人寄给了自己。

华京萧家的后人(1961年萧华夫妇回乡祭母)(19)

萧华工作中

哥哥在信中说道:本来第二天要来看望自己,因为公务缠身,未能前行,只好将提前准备好的钱粮和信一起让身边人带给自己

尽管妹妹萧金洪没有文化,但是,这首诗还是让她感受到了哥哥萧华对母亲无限怀念。由于这首诗写的真挚、感人,很快便在兴国县传开。萧华将军对母亲怀念的感人事迹至今感动了无数人,谨以此文缅怀伟大的开国上将——萧华以及伟大的革命母亲——严招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