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古拉极限旅程(唐古拉之鹰的7年与8000公里)

中新社青海格尔木5月1日电 题:“唐古拉之鹰”的7年与8000公里,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唐古拉极限旅程?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唐古拉极限旅程(唐古拉之鹰的7年与8000公里)

唐古拉极限旅程

中新社青海格尔木5月1日电 题:“唐古拉之鹰”的7年与8000公里

作者 罗云鹏 惠文莉 朱毅然

7年7人,在平均海拔超过4500米的“电力天路”上,“唐古拉之鹰”运维班每人步行巡视8000公里……该班班长王辉说。

被誉为“电力天路”的青藏交直流电力联网工程东起青海西宁,西至西藏拉萨,于2011年底竣工投运,途经三江源、可可西里以及羌塘等自然保护区,是目前海拔最高的直流输电工程。

克服自己就是克服困难

王辉所在的班组大多来自低海拔平原地区,以“90后”为主力,初上“电力天路”时,每天都要忍受严重的高原反应,白天恶心、呕吐、吃不下饭,晚上头疼欲裂、睡不着觉,连最基本的工作都没法开展。

“克服自己就是克服困难。”王辉介绍,靠氧气和药物只能让高原反应的症状暂时缓解,想要克服高原反应必须要靠自己去主动适应和习惯当地的含氧量。

“电力天路”柴(柴达木)拉(拉萨)段线路全长608公里,1394基铁塔架设其中,最高的铁塔位于海拔5300米的唐古拉山,不仅风雪常伴,而且有狼、棕熊等野生动物近在咫尺。

“每次巡视检查到这里,班组人员都要早早出发,为的是赶在太阳落山前下山。”“唐古拉之鹰”运维班成员邢政说,“因为仅上山的时间就需要步行3个半小时,一个来回少说也得8个小时,同时还要负重很多工具。”

“每人每个月要走(巡线)100公里,每个月至少有20天是在行走(巡线)中度过。”“唐古拉之鹰”运维班成员任亮说,如今已能从7年前的一步三喘调整到自由行走,从每天仅能巡视10基塔到顺利完成50基塔的任务。

从“人鸟拉锯战”到“和谐共处”

“电力天路”投运不足1年,全线已有100多个鸟窝,而鸟类筑巢所用的树枝、草茎、铁丝等极易钩挂在输电线路上导致线路跳闸,给电网安全运行造成很大影响。

“虽然鸟类的‘违章建筑’屡次被拆除,但它们又以惊人速度重新把巢筑好,‘强迁’引起了鸟群的强烈‘抗议’。”王辉说,一场从“人鸟拉锯战”到“人鸟和谐共处”的艰难探索由此引发。

查阅《中国鸟类图鉴》、求教青海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学习鸟类生活栖息知识、结合经验分析原因、研究应对方案,引导鸟类在杆塔安全区域筑巢的概念应运而生……

“通过高清摄像机、红外网络摄像机24小时全天候观测,拍摄铁塔上鸟类活动情况,同步收集观鸟站及周边温湿度、风力、降雨、降雪等气象数据。”“唐古拉之鹰”首任鸟类观测站“站长”牛浩说,“经过反复研究和试验,我们用藤条筐加稻草制作出了一种直径约100厘米碗状人工鸟窝,足够鹰、雕、鹫、鸮、隼等大型鸟类‘居住’。”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唐古拉之鹰”运维班已在“电力天路”鸟类高频活动塔位安装人工鸟窝118个,安装栖鸟架46个,成功引鸟“入驻”56对,在人工鸟巢里孵化出幼鸟138只。

据了解,为保障“电力天路”安全平稳运行,针对线路所在地特殊环境,已推行X光探伤检测、无人机智能化巡检、常态化冻土监测等多项措施,截至目前“电力天路”已累计向西藏输送电能62.7亿千瓦时,同时帮助西藏藏中电网实现电力外送23.7亿千瓦时,为西藏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能源支撑。(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