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电影狙击大片(二战狙击电影的三部经典)

  《双狙人》三部曲是冷战背景的狙击手影片,《兵临城下》《女狙击手》和《最后一颗子弹》则是二战背景的经典影片和前者相比,它们的感情戏更浓,狙击战术和兵器的体现也很好,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二战电影狙击大片?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二战电影狙击大片(二战狙击电影的三部经典)

二战电影狙击大片

  《双狙人》三部曲是冷战背景的狙击手影片,《兵临城下》《女狙击手》和《最后一颗子弹》则是二战背景的经典影片。和前者相比,它们的感情戏更浓,狙击战术和兵器的体现也很好。

  《兵临城下》是影响力最大的一部,2001年在国内上映(大概是为了避免与国产经典老电影重名,改名为《决战中的较量》),主演裘德·洛、艾德·哈里斯对中国观众来说也算熟脸。  不过让该片出名的最大因素还是其主角,瓦西里,原型就是二战苏军传奇狙击手瓦西里·扎伊采夫。他被称为二战中第二大狙击王牌,击毙敌人400名以上。

  影片的故事编得很好,以斯大林格勒战役为背景,从瓦西里崭露射击天赋、成为狙击英雄,到他和德国老牌狙击教官对战,情节曲折。

  片中对于狙击战术的表现也很有观赏性,比如小孩根据德国军官靴子上的黄色颗粒,判断出他曾前往化工厂某地,于是瓦西里提前到该地设伏。还有打断电话线,诱杀德军的电话兵。

  ▲ 约瑟夫和阿道夫手挽手时,你美国人也在向日本德国卖钢铁石油甚至武器。美国人拍片总忘不了“精心”地抹黑其他国家。本片对苏联红军的政委、战术有很大程度的抹黑,对瓦西里·扎伊采夫的出身、童年和成长经历也做了篡改。

  当然,片中免不了来点谈情说爱,安排瓦西里和政委同时追求一位美女狙击手。真实的历史上,扎伊采夫的爱人确实是一位女狙击手,但那是在后来扎伊采夫当狙击教官时,才谈出来的。  要论谈感情,笔者感觉另一部狙击手电影更丰富、有深度,《女狙击手》

  该片拍摄于2015年,而且有一点在如今看来颇令人玩味:俄罗斯、乌克兰合拍。  故事主角柳德米拉·帕夫利琴科,就是以苏联女英雄、王牌狙击手柳德米拉·米哈伊尔洛夫娜·帕夫利琴科为原型。她可是二战中排名第四的王牌狙击手,击杀敌人309名,其中包括36名德军狙击手。  她的出生地是贝里亚·特沙科夫的一个小村庄,如今属于乌克兰;德国入侵时她是基辅国立大学的学生,入伍培训后在巴亚耶夫卡、敖德萨、塞瓦斯托波尔等地战斗。  按照现在的地域划分,说她是俄罗斯、乌克兰的女英雄、王牌狙击手,都可以。大概也正是基于这些原因,在2015年,俄罗斯文化部和乌克兰电影委员会共同出资拍了这部电影。原本的片名,在俄罗斯叫《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在乌克兰叫《坚不可摧的女人》。  柳德米拉的战绩都是在一年内取得的,因为她在1942年6月被迫击炮炸伤,随后就奉命退出战斗,随苏联代表团出访美国、加拿大。

  电影也是以她出访美国、与罗斯福总统夫人交往为主线条,穿插她的回忆,来展示她的战斗生涯和感情经历。

  如果说《兵临城下》中瓦西里的成功主要是靠个人天赋,那么在《女狙击手》中,柳德米拉的成功不仅是靠个人天赋,还有家庭的熏陶、教官的关心、上级的爱情。

  影片对柳德米拉的感情描述很细腻,故事情节相对来说不如《兵临城下》曲折,因此观赏性略低一点。夸张些说,可以把一部看作动作片,一部看作文艺片。

  但该片对狙击战术的展现,笔者感觉比《兵临城下》更丰富。特别是在柳德米拉参加狙击手训练的那段,体现出她在观察、伪装、心理素质上能力卓越,这也是成为优秀狙击手的必要条件之一。

  另一方面,我们也能感到一丝丝“捧美踩苏”的味道。说“一丝丝”,是因为片中没有像《兵临城下》那样,直接拍苏军政委用机枪驱赶士兵冲锋送死,只是通过人物的微表情等手段,展示出对苏军政工、内务制度的不满。美国总统夫人作为全片穿针引线的角色,还扮演出让柳德米拉回归女性、放下心结、开朗性格的桥段。光环有点大呀。可惜现在的现实中,美国总统压根没想着让乌克兰回归和平。

  二战狙击手影片,让笔者觉得经典的第三部,或者应该说第一部,是1995年澳大利亚拍摄的《最后一颗子弹》(又一部和老片重名的)。

  相比前两部的大制作,这部影片的场景可以说“小气”。主角不过俩人:澳军士兵史丹利,日军狙击手山川。配角中稍微有点份量的也只有三人:澳军小队的狙击手,山川的小舅子,文莱小女孩。  该片的战斗环境和《双狙人》一样,也是丛林,只不过从太平洋的东边转到西边,东南亚的婆罗州。但该片的战斗过程更像是一场遭遇战,史丹利也不过是因为捡到狙击步枪,只剩下自己和对手单挑,才打成了狙击对决。  影片里的狙击战术,给笔者留下的经典印象不多,反倒是枪械更有趣一点。这个明天再说,今天只讲电影本身。在人物刻画上,笔者觉得要比前两部更强,因此最后一颗子弹的反转不算很突兀(虽然笔者觉得澳大利亚向日本示好是个错误)。

  史丹利和山川激战一夜,最后在草丛里拿枪对峙,前者只剩下两颗子弹,后者只剩一颗。  此时史丹利突然看到文莱小女孩走向雷区。小女孩送给他的手链曾让他幸运地躲过一枪,于是史丹利不顾危险地起身向椰子树射击,试图警示小女孩,可惜两枪未中。要是细究起来,史丹利这样舍身忘死很不合常理,因为他与这位一面之缘的文莱小女孩的感情,会强过六位战友?但导演找了一点平衡回来,就是史丹利很有可能忘了自己还剩几颗子弹,也忘了隐蔽(从他在空弹夹弹出后面对瞄准镜的表情,笔者感觉是这样)。毕竟他压根就不是狙击手,只是普通一兵。

  最后一颗子弹,是山川的。他转身“继承”史丹利未竞的事业,笔者倒是觉得很顺利成章,因为在前面有他女儿的桥段做铺垫。他也显然是抱着赴死的心理,不再考虑是否多杀一个敌人了。

  一枪定生死,二战大背景,三部经典片。  如果抛开狙击战、狙击枪本身,几部二战、现代狙击手电影都不如《双狙人》。但在情感体现上,二战的三部更优秀。现代狙击手的影片,笔者感觉最好的也有三部:《生死狙击》《美国狙击手》《生死之墙》。简单说起来就是:一部爽动作,一部微反战,一部极反转。

P.S. 《兵器知识》杂志的投稿邮箱已更换,新邮箱:bqzs@cos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