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在诞生时是如何膨胀的(为何科学家认为宇宙在膨胀)

大家如果看过一些关于宇宙的科普纪录片或文章,想必对“宇宙膨胀”不会陌生,在脑海中应该有这样一副图景:宇宙诞生于一个奇点的“大爆炸”,然后不断膨胀形成今天的宇宙。然而,宇宙膨胀有哪些科学证据呢?本文将给出宇宙膨胀的科学推理。

先从电磁波说起。我们知道光是电磁波,和声波一样,描述电磁波的一个基本量是波长。假设我们去观测某个光源发出光的波长,就会发现,光源相对我们运动和静止时测到的波长不同,这个现象叫光的多普勒效应(“光”泛指所有的电磁波)。如果光源的运动速度远小于光速,这一效应就有简单的规律:

  • 光源远离观测者运动时,测到的波长比静止时要长,称为红移
  • 光源接近观测者运动时,测到的波长比静止时要短,称为蓝移

注意“接近/远离观测者运动”不一定要沿观测者的视线,只要光源有径向速度,就有红移或蓝移现象,所谓径向速度是指实际速度在视线上的投影,如下图。

宇宙在诞生时是如何膨胀的(为何科学家认为宇宙在膨胀)(1)

红移或蓝移的程度用红移量z来衡量。比方说,测到的波长比静止时长10%,z=0.1,如果短10%,z=-0.1。光源运动速度远小于光速时,我们有以下公式

红移量z=径向速度÷光速

这是光的多普勒效应公式,注意径向速度带正负号:远离观测者时为正,接近观测者时为负。宇宙中许多天体都是发光体,测出了红移量,就能用该式计算天体的径向速度。

宇宙在诞生时是如何膨胀的(为何科学家认为宇宙在膨胀)(2)

早在20世纪初,斯莱弗就开始用测定红移量的方法确定星系的径向速度。1925年,斯莱弗已经测定了40个星系,结果表明红移的星系显著地多于蓝移的星系,即大部分星系都在远离地球。

1929年,埃德温•哈勃把24个星系的径向速度v和距离d作成了图(下图只包含这些星系的一部分,径向速度、距离采用现在的测量值)。他发现:总体上,v与d有正比关系距离越远的星系,远离我们的径向速度越快

宇宙在诞生时是如何膨胀的(为何科学家认为宇宙在膨胀)(3)

如何解释这个不同寻常的规律?首先,斯莱弗发现的“大部分星系都在远离地球”就已不寻常,因为它暗示了地球处在一个特殊的“中心”位置。但我们没有充分理由认定这点,因为地球所处的银河系只是众多星系中的普通一员。

如果没有哪个星系是特殊的,我们就要假设,在每一个星系中都会看到其他星系在远离它。然而,满足这个性质的运动形式在狭义相对论中不存在,但在广义相对论中,这种运动形式可以用空间膨胀解释。

如下图所示,我们把空间想象成网格,每个格点假想为一个星系,随着时间推移,网格不断放大(空间膨胀)。显然,在每一个格点上都能看到周围的格点在远离它

宇宙在诞生时是如何膨胀的(为何科学家认为宇宙在膨胀)(4)

用上图的模型可推出,同一时刻,在任何一个格点上看,距离越远的格点径向速度越大,径向速度正比于距离。这个推论与之前画出v和d的关系图相符,哈勃的发现似乎得到了完美的解释。

上述模型得到的“径向速度正比于距离”是严格成立的,距离足够大时,径向速度将超过光速,因此空间膨胀引起的距离增加不是“通常”的运动,而是物体跟随着膨胀的空间,物体相对空间并没有移动。可是,要产生多普勒效应,物体必须有相对空间的运动。问题出现了:如果上述“空间膨胀”模型是对的,星系红移就不能用多普勒效应解释,那么如何解释红移的来源?

若上述模型正确,就先要注意,此时用多普勒效应公式算出的速度并无物理意义,因此哈勃的v与d关系图中,v应还原为红移量,换而言之,哈勃的发现应该理解为红移量与距离的关系:总体上,星系的红移量与距离成正比,距离越远,红移越显著

回到刚才的问题。“空间膨胀”模型能否解释星系的红移?事实上,星系发出的光在向观测者行进的同时,空间的膨胀会把光的波长不断“拉长”,产生红移,这种红移称为宇宙学红移。星系距离越远,发出的光抵达观测者就要经历更久的“拉长”过程,这解释了红移量随距离的增加。通过数学推导还可得出,红移量较小时,红移量与距离确实有正比关系。因此“空间膨胀”模型很好地解释了观测结果。

随着天文学的发展,宇宙膨胀得到了更多的观测证据支持,成为科学家普遍采纳的模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